-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2期 2008年12月刊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無相波羅蜜。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無相波羅蜜。上一單元曾談空相,“空”是空虛它的相,那現在談“無相”,與“空相”意思一樣嗎?是不一樣的!“空,只是空掉它的表相,本質並未空掉,所以才叫“空波羅蜜”,而無相只是定位於物質的相,譬如說此物的相是怎麼形成的?好比我們的色身之相,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起來的,當“地水火風”聚合在一起,色身形成,是“有相”,如果四大分散了,這個色身就毀壞了;可見這裡所談的有相、無相,還是針對相來說,並沒涉及到空。因為談“空”是空其“相”不是空“本質”,但是“無相、有相”肯定是在這個空的境界未建立之前,要先從相上著手,所以才會有無相的說法,然而無相不同於空的意思在哪裡?假使一本書是有相,裡面說什麼?有什麼字?如果你都能唸出來…;好比“般若波羅蜜”,這是有相,它很好,但怎麼好?若說一本好書,你就一直把它捧在手上,那是“般若波羅蜜”嗎?或者說,般若波羅蜜既是一種智慧,乾脆就把它吃下去好了,那是不是就有智慧了?其實還是在相上計較,那麼它的“無相”是什麼?
般若波羅蜜深藏很多道理方法,告訴你怎樣運用知識經驗,然後發揮、顯現出力量,最後得到利益的結果,但那一定要具備很多知識經驗,而且還要有機會去運用它。然而人往往會以自我意識產生執著計較,而後就這麼認定了,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在有相上去認識、去了解,不能去把握或者深入探討的話,就會執著於“有”,造成遺憾。好比講覺悟,要自問:我真的覺悟到什麼了嗎?是不是有覺悟就成佛成菩薩了?但是學佛有很多人就會執著於有相,以為自己覺悟了,甚至一下子把自己抬高到就是現在佛、現在菩薩了,其實他真正到達了無相的境界了沒有?!恐怕還是在有相裡面打轉呢!因為把自己當成是現在佛、再來佛或再來菩薩,都還是一個有相!如果真正到達佛菩薩的境界,是進入一個無餘涅槃的境界了,既沒有我相也沒有佛菩薩相,什麼都沒有,它是一個寂滅的境界,再也沒有生的現象了,如果還有生的現象都是有相,也就是有生滅之相;一定要寂滅了,而且連滅也都清淨了,這時顯現的才是一個究竟。
若以“無相”而言,也尚未到究竟;只是告訴你應怎麼認識,把握“有相”,不去執著“有”。就以吃飯為例,如果此刻吃飽了,若執著於飽的話,過了幾個小時,為什麼又餓了?可見飽與餓只是一種現象,即“有”相;吃飯也是有相,但吃下去經過吸收,那看不見的營養,它沒有一個相,那是沒有辦法把握的,可見“有相”,是肯定我們人可以把握的,還有一些是你所不能把握的,那些不能把握的還是“有”,不能說沒有,所以“無相”不是沒有相,只是依於人所不能把握的“有”來說;好比人因修養與智慧不夠,他看不清許多現象,譬如錄音室的空間有很多的細菌,有人說:「沒有啊,這個錄音室是乾淨的」,但事實上如果用儀器來測試就看得見,在這空之中還是有很多細菌的。好比輻射屋是用有輻射的鋼筋蓋的房子,很多人住了很久也不知道有輻射,直到拿儀器測量才發現有。可見,依於人的能力不能認定一間房屋有沒有輻射,但用儀器一測就知道有。所以“輻射屋”是無相的話,事實上它還是“有”,只是依於人的能力,沒有辦法直接去感受,藉著儀器才能測知。由此可見,原來從“有相”到“無相”,是要有修養與智慧能突破“有相”,方顯 “無相”,所以無相並不是沒有相,還是有!只不過原來你的修養程度還不到那種程度,不能理解,於能理解的部份是“有”,經過突破顯現出另外一種境界,才是“無”。所以我一直強調“無”不是沒有,“無相”不是沒有相,還是從有相,依於人原先做不到的能力慢慢修養,所以“無”不能當否定詞。
再看下面的“內空”、“外空”、“內外空”這三個波羅蜜,要放在一起來解釋才比較容易把握。這三個空怎麼去看呢?“內空”不是說裡面什麼地方空掉了,外空是外面空掉了,內外空就是內外都空了。前面一開始我就提到“空”是空它的相,它的本質、本體並沒有空,那麼究竟本質與本體是什麼呢?舉例來說,善有善性,惡有惡性,就以善來說,善的本質是善性,善的表相可以由行為表現出來;比如一個善心人,便有善的行為,他的心很善良,也會做善事,可以說於內也好、外也好、內外也好都是善,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說內空、外空、內外都空呢?因為我們須以“空”的方式去看一個人的本性問題。一個善人,心地善良,願意布施、助人,有實實在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沒有行為的表現怎麼知道他是善?可見,這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看,如果你是當事人,就可以做到內空、外空、內外空。譬如說我是個善心人,那是人家的看法,我自己認為我並不是什麼善不善,為什麼?好比我要布施,這是一種善的行為,那只是我有能力做得到,根本上我並沒有生起我在做好事幫助人的想法,那麼你看!於內、於外是不是空相?因為沒有執著嘛!那為什麼內外都要沒有呢?因為雖然有做,但他不認為他刻意做,如果我們說心口一如,就是一個內外空的話,那麼心是內,口是外的話,是不是內空、外空、內外都空了?!
所以要把握的是:為善的當事人的立場,而不是旁觀的第三者,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強調:佛法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的道理;通常一般學佛法都是去修理別人,看不到自己,所以內也不空、外也不空、內外也空不了。如果一個人願意修養自己,情況就不是如此了!好比八十五年時這種事情特別多,什麼發光、分身、主尊...各式各樣的招數都表現出來了,事實上這些人的本身究竟空了沒有?就以XXX事件來講,人已經進看守所了,法院也認定他有罪,但是還是有少數盲目的崇拜者,認為他沒有錯,其中說明了什麼?緣於他不是“當事人”,以一句成語來說“瞎子吃餛飩”心裏有數。瞎子看不見,但是他吃了幾個餛飩心裡清清楚楚的,對不對?以上所說的這一種是他本身知道,所以他還是有一個“有相”的做法,如果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誠如剛剛所講的,他根本不以為善,不把那個“我”定位在“善”上面,於他的善心、善行來說,內外完全不著於相,心中完全沒有執著的汙染。否則如果認為我好、我善,那表示別人是惡了?好比我以一份好心幫助你,難道別人的心是不好的嗎?就會像一些殘障者的心聲:「我們不需要人家同情!我們希望有平等的待遇!雖然我們是殘障者,但並不表示我就要靠別人才有飯吃,如果就業機會平等,我們也有能力與智慧,也可以做什麼,就不是殘廢者!」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
看看六龜,現在還有一個女孩,兩隻手都沒有了,用嘴來畫畫,普通一般人畫畫都用手,但事實上是不是沒有手的人就不能畫畫?目前就有所謂的“口筆畫家”,還有的用腳來畫畫,可見作畫用手、用嘴、用腳都不是問題,而是作畫硬要在上面去分別,那就會變成執著。再看畫畫,是不是心中先要有構圖?構思之後,心中有畫,但畫不畫都無所謂,誰又知道呢?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就像很多人說的“心中有佛”,但是說心中有佛就真的有佛了嗎?於是他們認為:「何必去做那些早晚課......心中有佛就好了!」真的是心中有佛了嗎?有什麼佛?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阿彌陀佛?可見這麼說還是執著於有,根本沒有空那個“相”。以我們出家人來講,早晚課是我們的功課,並不表示那就是佛!假如我們有什麼不對的,就必須懺悔,“懺悔”有深意,因為“懺”是檢討,如果有錯就要改,沒有錯的話也須作檢討,方可使不好的變更好,“好的”更增上.。
這就可以發現,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究竟在說什麼!並不是說一切都是空的,什麼內空,外空,內外都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於相而言是一個徹底的空相,為什麼?因為如果執著於內的相,就算把它的外表完全毀掉,看似沒有了,於其內心是還執著不捨的?抑或做到連內心於相都已空了呢?就以失眠來說:當一個人失眠時,一定要求自己不要再想了,要好好的睡覺,結果愈想愈多,愈睡不著。甚至還有這種笑話,失眠數羊,一隻羊、二隻羊....最後又想這麼多羊怎麼辦呢?如果一個欄圈關一百隻,再下一個「一百」、再來一個....結果數羊可以數到天亮,就因為還在相上打轉!那麼失眠要如何做到內空、外空、內外空呢?首先要想想“為什麼會失眠?”從內心去發現;如果你內能空相,去瞭解睡不著的原因是因為心中有事,一定是因為外面有什麼事引起你內面有事,你就可以往外追究了。比方,你想到明天要軋一張支票,到現在錢還沒有著落,必然的明天的錢要有著落了才睡得著,問題的關鍵是,究竟在於有錢就不失眠嗎?還是失眠與錢是兩碼子事?我們卻把它擺在一起!於是才有這麼一句詰問:「這樣難道就有錢嗎?還是趕快睡覺吧!」因為就事實而言,並不是光想想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因為問題的因緣關係還是存在,人空不了的是這些。
這就可以發現,原來“內空、外空、內外空”是一種因緣關係,如果這種因與緣不發生關係,內也可以空,外也可以空,內外都可以空,所以它的結論還是一個因緣的法則跟因果關係的組合,才有所謂的空相。如果因與緣不聚合在一起,沒有因就不會成果;可見,你為什麼會明天要軋支票沒有錢?既然沒有錢何必開支票?如果你根本連支票都不開,就不會因為明天支票沒有辦法兌現而失眠了,其中空什麼相?還是個究竟之相,也就是瞭解是什麼因緣與因果,這是談內空、外空、內外空的道理。接著還有一個“空空波羅蜜”,也有內空、外空、內外空。記得前面介紹十八空的時候,這些大部分都解釋過了,於此再重複一下,“空空”是什麼呢?就是內空、外空、內外空外,還有一個空的存在;談空空,就是連那個“空”也要突破。舉個例子來說,煩惱與菩提的關係:請問菩提顯現是不是煩惱空了?如果說內心不煩惱了,表面也很自在了,於內外都很自在了,那就完成了內空、外空、內外空,表示煩惱空了。可是有一個問題,如果執著於菩提的話,是不是還是有一個菩提的相?可見空空是連菩提也要空掉,如果執著於菩提,那還是在一個空裡,就有所謂的住空之相,才會談空空波羅蜜,要我們連空也要完全清淨,所以空掉原有的空就是空空。
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大空”,難道空還有大小嗎?必須瞭解這個“大”是普及性的意思,因為談空煩惱,是空掉哪一個煩惱呢?必須凡所有涉及到煩惱的都能空掉,涉及到菩提的也不需要了,這樣才是一個大空的現象。那麼“大空”是什麼?如果以業與道來講,業空掉了,還有道的存在,如果道也空掉了,表示業已沒有了,所以道也不需要了,這菩提跟煩惱之間的關係,就是業與道的關係,問題在於,你是不是所有的業都清淨了?如果所有的業都已清淨,根本沒有業再發生,當然就沒有煩惱,所以連道也不需要了,因為菩提也已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完成的就是一個大空之相,表示“大”是一個完整的了,所以我們從大空上面可以發現,不是說空有什麼大、小,而是講“大前提”,連大前提都要空掉。因為要從煩惱中間突破,需要有道,有了道方能突破煩惱顯現菩提,這是個大前提,對不對?如果連這個大前提都空了,那才叫做大空。因為煩惱沒有了,菩提也不需要了,煩惱與菩提根本跟我沒有關係了,這才是大空之相。可見前面的內空、外空、內外空,還是在一個煩惱與菩提之中打轉,必須最後連菩提也不需要了,煩惱也清淨了,到達空空,還要空其空!可以說任何的煩惱也不會發生了,也不需要任何的菩提了;如果還有菩提,譬如像阿羅漢不是有微細惑嗎?還有很細很細的煩惱,那你到達菩薩的話,連那個很細很細的煩惱也沒有了,這個時候菩提也不需要了,那就是:業沒有了,道也不需要了,剩下願的存在,這個願就是一個大空之相,為什麼?因為你的願,已不一定是針對誰而發,是無所為而為。
可見,業與道還是有對象,所以“大空”,如果以業、道、願來說,“業”是眾生,“道”是成就佛或者菩薩、羅漢,空掉的是人,須最後連佛菩薩相也不執著,但是最多還是“有餘涅槃”,還沒有進入無餘涅槃,如果進入到無餘涅槃,成了菩薩的話,你最多是乘願再來,再來度眾生,可見度眾生是行願,但並沒有對象,而所空的相是一個大空之相,它沒有一個大小的分別與限制,所以,這是以一個所謂“大空波羅蜜”大前提來說,當然,後面還有很多空的問題,當會逐一慢慢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