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3期 2009年1、2月合刊
我們已知道〝如是我聞〞是每一部經的開場白
我們已知道〝如是我聞〞是每一部經的開場白,熟悉《心經》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麼《心經》是一個例外呢?一開始是〝觀自在菩薩〞,其實我們現在唸的心經,連經題在內一共二百六十八個字,是唐朝玄奘大師提供的。玄奘大師唸的這個心經有來歷,據說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因為要橫過大戈壁沙漠,要行經西域各番邦國家,這個期間有暴風沙塵,有流沙坑陷,再深入就是崇山峻嶺,寸步難行,路程非常的艱險;自古以來,涉險者幾乎都是十去九無回。玄奘大師明知道這些危險,但是他卻不退卻,一念精誠要到印度去取經。
玄奘大師取經的經歷,在現今大藏經中留下了一份資料,是敦煌出土的大興善寺慈恩和尚的心經奉詔述序。慈恩和尚就是玄奘法師,裡面提到,他未出關之前在益州,現在的四川省空惠寺遇到一位生病的和尚,玄奘大師去探病,順便提到他想去印度取經的打算,這位病和尚非常嘉許他,考量到路途的險難,就教他持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終於讓他逢凶化吉,飲食無所匱乏,平安抵達了目的地。玄奘大師到了印度,在有名的那爛陀寺裡卻奇妙的與病和尚再次相遇;那爛陀寺曾經一度成為中印度有名的佛教文化重地,於十二世紀毀於回教兵燹之災,現在只剩下斷垣殘壁的遺址。在那爛陀寺相遇,貴人現身告訴他是觀世音菩薩,可見玄奘大師求法若渴的至誠,感動了菩薩出面相助。玄奘法師後來把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流傳於世,就是現在我們持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正文是從觀自在菩薩開始,我們如果從修行的道理方法上去認識,觀自在菩薩就不要解釋為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實可通指每一位觀心得自在修行覺悟的有情眾生。這也是菩薩的慈悲,他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其中的法義,藉著玄奘大師的故事而流傳人間,讓人更確信修心有不可移易的功德力。因為心經談的是五蘊,五蘊就是我們的心,面對自心,必須要去觀照它,進一步諦審深察;就像上白下雲老禪師教我們的止觀法門一樣。
老禪師教的止觀法門分為兩個階段、五個步驟,〝觀〞之前必須先學〝止〞,止於生起的任何一念,去做研究、分析、認識,認識其中的業,及其發展與遷流變化,然後進入諦審深察,發現其中的道,觀照菩提,必須做到察覺、返照;若能於自心行深諦觀,入般若波羅蜜的理諦,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夠於觀而得自在。有關心經的詳細法義,各位可以研讀老禪師的著作《心之路》及有聲書〝心經導論〞。
玄奘法師為了把他持誦的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公之於世,就沒有一般經文的規格,因為它不是來自於正規的經文翻譯。但是在大正藏其他各家翻譯的心經版本中,心經還是保留著傳統譯經原則,仍然以〝如是我聞〞為起始。
我們再看金剛經,在金剛經開啟的這一段法會緣起中,我們看到很寶貴的資料;佛陀時代,佛陀與弟子們的生活寫照。
佛陀在菩提樹下行禪觀思惟,於後夜睹啟明星而成正道,道出〝法爾如是〞,感慨此智德圓慧是為眾生所共有,但是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夠證得,這種至理恐怕難為世人所接受,本來佛陀不想說什麼,天神知道了之後,趕忙請佛說法;因為閻浮提的眾生雖然剛強難化,但是還有很多的眾生可以度化,依於這麼的因緣,佛陀於是說法度眾。我們一般都說佛陀說法一共四十九年,最初轉法輪是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這是佛陀收弟子的開始,也是佛門有比丘的開始。這五個人都是隨侍於悉達多太子的家僕和家臣,當悉達多太子落髮修行之後,不論是參學或苦行他們都追隨在身邊,直到悉達多太子有了更深的體會,感覺到苦行並不能夠找到生命究竟的真理,解決心中的疑惑,於是拖著微弱的身子到尼連禪河裡把身上的塵垢洗淨,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養,而後在一棵菩提樹下,鋪上了吉祥草,發誓說:若不徹底覺悟,終不起此座。五比丘看到太子如此,只見其〝相〞,不明其〝境〞,還以為太子捨苦行而退了道心,就離開他了。
所以老禪師說,一個完整的佛法包括體、用、相、境是有道理的。禪宗講究破執、離相,忌諱在聲色上討生活;一般人常是,看到什麼就認定是什麼,因為妄執而後形成自我之見,於是造成是非之爭。佛法講究的是覺悟,必須是在戒、定、慧的前提下。
〝戒〞是〝不犯〞,是學佛人心境修養的第一件事,是在不傷害的前提之下做到〝不犯〞,不傷害別人,同時也能讓自己不受到傷害。不傷害別人是慈悲的修養,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卻需要智慧的圓滿。
〝定〞是學佛人從事自我修養很重要的課題,面對色塵緣境做不做得了主?!當色塵緣境在眼前狂飆飛舞之際,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定力面對當前而不為其所擾呢?若能,就可以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旋轉乾坤,做到沒有傷害而且完成絕對的饒益,這是需要覺悟的智慧的;而學覺悟的智慧,就是要聽聞佛陀介紹過的道理與方法,而後依教如法去修行。
佛陀在經中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只是一個概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目,是形容佛陀介紹的法門之多。佛陀說法是應眾生的需要,應機而說法,對不同根基的眾生說不同的法門;比方為五比丘說的是四聖諦法,佛陀最早為初度弟子說阿含經,包含三十七助道品之類的證道法門,利根弟子幾乎是聽聞之下就修證到了阿羅漢果,佛陀度五比丘之後,接著因緣之下,有大富長者之子耶舍是十分優秀的青年,在富貴的環境中,他有一次悟到一切無常之理,於是就隨佛出家了;他這一出家,引來了五十個同伴也跟著佛陀出家了,耶舍的父親也皈依了佛陀,成為佛門之中第一位護法的優婆塞。
接著佛陀度化了婆羅門的迦葉波三兄弟,這三兄弟跟摩訶迦葉也就是迦葉尊者沒有關係。佛陀度化迦葉波三兄弟費了一番心血,因為迦葉波三兄弟的老大,他這個時候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他們是婆羅門種族中的祀火外道,道行高法執頑強所以貢高我慢,把佛陀看成小孩子。佛陀直搗他的內心,讓他藏無所藏,避無所避,面對真理,最後只好投降。老二老三看到道行高的老哥哥都被降伏了,所以也歸順了佛陀,於是他們三兄弟率了徒眾一千人投於佛門,在當時是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