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5期 2009年4月刊
經文一開始,是佛陀對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說法。
經文一開始,是佛陀對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說法。
金剛經的這一會,是大般若經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分,是屬於第九會;地點是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在中印度,以城為邦,所以舍衛城就是舍衛國。這個城多富饒寶物,它的來歷是曾經有仙人住在這裡,所以地靈人傑,是一個好地方。舍衛國這個時候是波斯匿王在位,舍衛國有一位豪富,須達長者,這位長者樂善好施,尤其喜歡幫助鰥寡孤苦無依的人,人家就叫他〝給孤獨長者〞。
給孤獨長者有一次到摩羯陀國王舍城去,摩羯陀國的頻婆娑羅王這個時候已經皈依了佛陀,正大力提倡佛法。佛陀曾經在靈鷲山上說法,靈鷲山簡稱靈山,靈山就在摩羯陀國裡。給孤獨長者於因緣之下,他就聽聞了佛法,滿心歡喜地皈依了佛陀,並且打算在舍衛國找一處清靜的林園建精舍,邀請佛陀到舍衛國去弘法,佛陀答應了他,他就歡歡喜喜的回到舍衛國去著手進行這件事了。
什麼地點最適中呢?必須離舍衛都城不近又不遠,太近怕喧囂,太遠又不方便修行人托缽,有什麼地方最合適呢?結果打聽到,祇陀太子有一處非常好的林園,地點正適中,不近又不遠,給孤獨長者便去拜訪祇陀太子,說明來意,想要買他的林園來建精舍,供養佛陀來舍衛國弘法。祇陀太子的林園規模不小,據說有八十頃地,東西向有十里長,南北量可以走七百多步,林木高大茂盛,林園殊勝,最適合建為修行人的道場。長者表明了要買地建精舍來供養佛陀,祇陀太子知道,長者一向樂善好施,對金錢是不會吝嗇的,如今要買林園建精舍來供養佛陀,這可不同於平常濟貧的善舉,而這片林園又不是一個普通林園,祇陀太子又不認識佛陀,不知道須達長者何以如此恭敬?怎麼開價錢呢?於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說:〝這地很值錢,如果你能夠把林園的地用金子舖滿,而且厚敷五寸,我就賣給你。〞條件是開出來了,但這簡直是刁難嘛,這是很大的挑戰。
第一個考驗,須達長者是不是真正具有這個財富?他會不會知難而退呢?
第二,地價這麼高,須達長者真有這份虔誠,他捨得嗎?
結果這些都是多虞,須達長者是有備而來的。於是,須達長者開始運金像運磚一樣地來厚敷園林,這不是受了佛陀真正偉大的感召,是什麼?
祇陀太子不由得也被這份虔誠和恭敬心所打動了,就對長者說:地是賣給你了,但是樹還是我的,就這麼辦吧!你捐地,我捐樹,我們合蓋精舍來供養聖者吧!
所以後來佛陀就把他們合捐的這個精舍叫做〝祇樹給孤獨園〞,祇樹是指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是須達長者的別名,這地方就是有名的祇園精舍。據說精舍的藍圖是舍利弗設計的,共有一百二十院之多;有多處的廳堂,可供佛陀說法以及僧人集會、議事、布薩、羯摩來用,還有寮房 ─ 僧人的起居臥室,齋堂─ 托缽回來之後受供的地方以及儲藏室、浴室廁所等等,一應具全,這是佛教史上的美談,十分讓人讚歎。可惜祇園精舍隨著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沒能夠受到保護,二百年後就被人破壞,毀於大火,後來曾經一度修復過,但一百年後又遭到異教徒之摧毀,終於湮沒,使這個佛教史上的感人盛事終於成了一頁灰飛煙滅的傳聞,十分可惜。
比丘庠序,威儀齊整,列隊而行,次第行乞,行乞七家,如果不得食,必須空缽而返,自行檢討懺悔;因為他們不煮食,是以乞食來療養色身,以色身來修行辦道,成就法身。絕非像今天的化緣方式,不管白天晚上,是時非時,合不合宜,都站在大馬路邊,或者是集會的公共場所,還有的甚至就坐在路橋的當中,向過往的行人募化金錢,完全失去了當初佛制比丘托缽的意義了。不僅有礙觀瞻,同時遭到質疑,造成譏嫌。
我們有幸出家,為的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只要是護持正法的佛弟子,我們都要在教上法上用功,依教如法去行修,絕不能夠依著自我意識去行事,讓清淨莊嚴淡泊的僧人形象受到毀損。至於在家居士朋友們,如果你看到了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干卿底事?隨他去!〞千萬別妄加批評,或者你就以恭敬心、平等心作些許〝供養〞,只要不致助長此風,就沒有因果關係,因為真正於道上用心者,他是不可能有那麼多閒時間的。
雲公上人教育僧人,規定不許化緣,不許攀緣,不過為了幫助我們做自我的觀照、自我調理,曾經做過這麼的規定:凡新受戒回來的比丘、比丘尼,可以攜一個小引磬,到山下去化小緣,只要一元錢,多的不要,即使別人多給你,你也不要,只要一元;在這麼一個前提的原則下,可能你會遭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緣境,就在這些緣境當中,必須要去返照自己,看看能夠發現什麼?這是很好的一種自我訓練。
金剛經的這段經文,清楚的保留了原始佛教時代,佛陀跟弟子們生活的色彩,就這麼簡單。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在舍衛國的弘化,度了無數的人。不僅祇陀太子,就連他的父親波斯匿王也歸依了佛陀。佛陀在祇園精舍說了很多重要的大乘經典,比方《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為楞嚴經,就是在祇園精舍講的。裡面波斯匿王提了一個問題,佛陀引他體會到:自己本有的一種能力是恆常長在而不變異的。波斯匿王未皈依佛之前,聽過外道說法,如今聽聞佛陀演說法義,對外道提的〝人死如燈滅,名為涅槃〞的說法提出疑問,不知如何破解,提出來問佛陀。佛陀就舉例,而後慢慢引他了解。
佛陀先問他,你的色身,也就是血肉之軀,是金剛不壞身呢?還是會變壞?
波斯匿王回答:〝我今此身,終從變滅。〞我這個肉身,最後終究會隨著時空變壞而消失。
佛陀就問他〝汝未曾滅 云何知滅?〞你沒經過,你怎麼知道會變滅呢?
這下引發波斯匿王思考著回答,從小到現在六十二歲了,我體會到色身是無常會變壞的,雖然這無常身還沒有滅掉,但我觀察發現到,我現前的念念遷流、剎那變化、新新不住,就像火燒木頭一樣,再多,也會漸漸的燒毀掉;讓我知道,我的色身,必然的有一天也會這樣子耗損滅盡,佛陀肯定了波斯匿王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