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7期 2009年6月刊
阿逸多!若我滅度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
「阿逸多!若我滅度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問:「世尊滅度後,聞是經典,能受持,能自書,教人書者,何以欲為之起立僧坊?而且起立殿堂,須高廣嚴好,供養千百僧眾,不須為世尊起造塔寺及僧坊,猶同供養如來?」
答:「世尊滅後,為慧命之延續,起造殿堂僧坊,以此現前供養;其實所供養者,乃係法相三寶,故說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而所作功德,猶同供養世尊功德。」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
問:「云何供養讚歎?」
答:「以四事為供養,以偈頌為讚歎;供養,法華玄贊說: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讚歎,多以世尊大轉法輪,度脫眾生離苦得樂為旨趣。」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問:「云何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
答:「佛典中以法為要,說法則在妙義之申論;為闡釋佛法之深意,令使眾生離苦得樂故,當藉種種因緣,起信得解,厚植善根智慧,入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問:「云何常貴坐禪?」
答:「坐,結跏趺座;禪,清淨思慮;學佛之人,旨在淨業成道,當藉靜坐而覺察,修正身語意之行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 曰: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釋 義:
世尊滅度已後,若能信受奉行此經,其人福德無量,即已具足一切供養事;而且,應該為舍利起塔,並以七寶嚴飾。其塔建之高廣,塔尖逐漸細小而達梵天,各處懸寶鈴,其數千萬億不局限,但能風起搖動,發出美妙之聲。
偈 曰: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末法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釋 義:
起建舍利塔供養,當以香華瓔珞,天衣伎樂,燃燈照明之;復次惡世末法時,若持妙法華經者,亦應如上具足供養,於持此經典者,則如同世尊現前。
偈 曰: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者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釋 義:
起建僧坊,當以牛頭栴檀木,並以衣食臥具供養;設堂殿,住百千僧眾,園林池塘等供諸經行,更設禪窟,方便靜慮。其次,舉凡有發心信受奉行者,於此經受持、讀誦、書寫,復教人書寫者,以及供養此經者;當散華香末香,悅意之香,以無垢清淨之熏油,恒常燃燈光照;若能如是供養,所得功德無量,猶如無邊之虛空,其福德果報亦如是!
偈 曰: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釋 義:
受持妙法華經,同時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不起瞋心、不惡口,恭敬塔廟;於諸比丘,謙虛有禮,不起高傲之心;於自精進修行,常住靜慮作思維修,必然興發智慧。若有問難求解者,不僅不起瞋心,更能隨順應機而為之解說;是諸佛子,若能如是行修,恒常正勤不懈,所得功德,不可稱,不可思量。
偈 曰: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釋 義:
若見修六波羅蜜,攝持身口意,於妙法蓮華經,能說能解之法師,應以天華,天衣為之供養,誠心禮敬如佛世尊;尤應發起心念,願諸法師於菩提樹下,早證無漏無為,廣利人天眾生。即使,於彼等住處,設有經行行止,若坐若臥,甚至但能宣說一偈者,亦當起塔建僧坊,令使莊嚴妙好;同時,得以種種供養勿令匱虞;若能如是護持,則不啻如佛受用,為使安住修行辦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