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九十七 - 輪迴與出離的關鍵 (二)

其實整部《金剛經》的理諦,都是菩薩行修的法門;由淺而入深,由〝有〞而突破到〝無〞。所以佛陀說:〝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這個〝彼〞,是指前面講的身行布施的功德,所以布施之餘,更要增上學般若,才能夠福慧雙圓,厚植菩提。

佛陀說:〝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殷切囑咐的言語,散見於《金剛經》中,這可以說都是佛陀對菩薩們的善護念和善付囑。而最高的善護念和善付囑,就是〝授記〞。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在燃燈佛那個時候,得到燃燈佛的授記,將來會成佛,名號是〝釋迦牟尼〞。可是透過其他的經典,佛陀也告訴我們,在燃燈佛前,他經過數不盡的無量阿僧祇劫的佛,經過無數多劫佛的修行,如《金剛經》裡佛陀說的是〝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在《本生經》裡,佛陀曾提到,他以前在凡夫俗子身的時候,曾經因造惡業的關係,也淪落到畜生道,乃至於小蝨子,他都經歷過。當處無明凡夫身時,也曾經造作過惡業,也曾投生於惡道中去受報;透過經典宣示真理:佛性平等,業性也平等。佛陀說他本生無量億劫前的經歷,這是佛陀的慈悲,也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眾生都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

佛陀透過他本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縱使因為業的造作,他曾經沉淪於輪迴道中,可是也因為他能夠力爭上游,覺性愈來愈顯現,即使無明之時身處昆蟲道或者是畜生道,他都有一念覺心,使得他在輪迴的生命流中,愈來愈提昇,終於能夠出離沉淪。而在人身的時候,他更能夠把握住人身,走入修行,在有佛住世的時候,終於能從外道的修行,慢慢進入到佛道。當有佛出世的時候,他就虔誠的修,比方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歷劫以來,他都在修,經過數不盡的佛,在《思益梵天經》裡面,佛陀介紹得非常清楚,他經過無量無數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形容算不盡的一個數目詞,他勤行六波羅蜜法,好比布施、持戒、精進、忍辱……,談到這個忍波羅蜜,〝忍〞,我們不要狹隘的把它解為忍辱而已,因為對修行人而言,要忍的範圍和內涵太大了;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佛住世的時候,他勤行六波羅蜜,除了施、戒、勤、忍之外,他還行禪定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曾精勤去修持,可是都不曾得到佛的授記;直到燃燈佛的世代,那一世他是一個外道修行人,燃燈佛那時是已成道的比丘,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了一樣,走到那裡都有人瞻仰他、恭敬他,修行人在燃燈佛要走過來的路上,地上有一灘水,於是他就把自己的髮髻散開來,把頭髮舖在地上,讓佛陀走過,由此可見修行人精進專一恭敬的精神;還有一次,燃燈佛是位成道的修行者,大家對他自然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所以所到之處,人人都前來供養,一時鮮花被搶購一空,外道行者買不到鮮花了,這時候剛巧有一女孩手持七朵蓮花迎面走來,蓮花非常的鮮美,是很好的供佛的禮物;外道行者向女孩買花,女孩子願意讓他五朵,她自己要留兩朵供佛,另外在這節骨眼上,她竟然提出一個要求,說花是可以賣,可是要行者答應她,生生世世必須結為夫妻。我們知道,行者苦修經年,道心堅固,如何毀損自己的誓言?然而他畢竟是一位不同凡響的修行者,打從無數億劫以來,精勤於修行,追求覺悟,他實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已經修了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只是還在因地修行位,未被授記。到了這一世,仍是一位修行者,只不過在這個當下,他做到了一件他從未曾做過的修養,他的悟,也是一種圓悟,眾生與我無異。為了圓滿最虔誠的供養,他在買下這五朵蓮花的同時,答應了賣花女的的要求,這時他是捨下了自己,成全了對方,他這個同意,是完全沒有絲毫的染欲之心的,沒有貪欲、沒有愛戀,他那時候的心境,在意念上是沒有波動的,佛法中謂之為〝無生忍〞,這是從他生生世世修忍波羅蜜的時候,當他面對色塵緣境的時候,若是一般人,對這種太苛不講理的要求,〝我拒絕你〞,我們以貪瞋癡來講,它就是一種瞋念,只要自己起了一種惱心,不如意的時候,這個緣境他就會違逆它,也就是不順了,這是一個很細微的瞋念;菩薩修行,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必須要捨頭目髓腦,捨妻子兒女,所有的一切都要能捨,甚而至於自己的性命,也都要能夠捨。所以佛陀說,他曾經捨身餵虎、捨身救鴿,當他初發心行菩薩道的時候,總有天神化身來試探他,看他有沒有行菩薩願的真實心、堅忍力。

佛陀透過很多的修行故事當中,告訴我們行忍的重要。以粗面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忍辱,以細面來講,包括一切法的種種的現象,不管對於人與事,不順的就是一種忍辱的現象;可是以自然界來講,比方你住的地方會漏水,或者是衣食不周,天寒、天熱,種種自然界的現象,也是一種考驗,你必須要能夠忍,所以這個〝忍〞,我們不要把它局限為忍辱,忍辱是對人與事來講的,而忍呢?它是包括宇宙間種種的現象,精神也好,物質也好,那就需要一種安忍的修養。所以我們說〝忍〞,它有生忍、法忍,它包括這兩個層面。

〝生忍〞就是人與事加諸於你的,你必須要面對種種色塵緣境,當下去調理自己面對的一種反應;以〝法忍〞來講,範圍就比較廣,一切因與緣的和合,顯現的有事有理的種種的現象;這個法又包括比較廣,只要是依於因緣和合所顯現出來的都是法,所以忍的對象它有生忍和法忍。當行者面對女孩子提出這要求的時候,他沒有違逆對方的要求,沒有讓對方起瞋心惱意,他已經能夠隨順,而自己不起一絲執著污染,所以這個當下,他就進入了一種〝無生法忍〞。

所以上白下雲老禪師告訴我們,在佛法的修行當中,當面對〝無〞的時候,絕不可把它解成〝沒有〞。一般以中文的字義來講,無就是沒有,這是連三歲小孩子都都懂的一個答案,可是在佛法中,老禪師透過在佛陀理念之下的修行,把寶貴的心得發現提供給我們,讓我們在修行中,很容易的就契入到佛法的根本理念──無不是沒有,無是有的突破;佛法中,如果沒有這點發現,那麼無念就成了沒有念,無願就變成沒有願,無生就是沒有生,〝無〞就很容易把一切都否定掉,成為斷滅了;此非佛法的本懷,因為佛法裡是絕不講斷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