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51期 2010年9月刊
學佛,如果想要成佛,第一條件便是一個「信」字。
學佛,如果想要成佛,第一條件便是一個「信」字。
《華嚴經‧卷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大智度論‧卷一》也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
由此可知,在學佛的過程中,「信」是如此的重要,但如何建立起這「信心」呢?所謂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願望一定能實現的心理。如對佛陀的道理方法具有信心,是透過對於事與理去做實際的認識,有所了解,發現只要依教如法去行修,就能成就羅漢,或菩薩,或佛的果位;因此,對佛法就生起一份的虔敬心,也就是信心。
所以,信心的建立,並不是我相信他,就是信。如同信仰佛教,並不表示就對佛教建立了信心。因為對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了解多少?他說的道理方法又懂了多少?如果完全是陌生,即使有信心地認定自己信的是佛教,那麼,此信心建立在哪裡?所以,信心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信,一是信他,自信加上信他,才有機會建立信心。《思路》一書謂:「信心,是以自信加信他而完成的結果,單有自信或信他,祇是造成自我的偏見,和人云亦云的盲從;唯有踏實的自信,加上覺察了的信他,纔能完成圓滿的信心。」
所謂自信,是對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所崇敬的偶像、事物等,自信我能怎樣,或可以怎樣,或一定要怎樣,皆謂之自信。
所謂信他,不是信某個人或某事件,如果以學佛的人來說,信他肯定就是信佛、信法、信僧,決不是單一的他。因為只說信佛,釋迦牟尼佛入滅已久,如何信他?憑什麼去信?所以必須信他留下來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是否只要閱讀經典的道理方法,就可以建立起信他?仍然不夠!因為經典裡有太多的名相,這些名相的組合,有漢文、梵文、巴利文,也有梵文與漢文或巴利文組合而成的,一旦不了解這些名相的法義時,該請教於誰?所以,須有老師的幫助,這些老師就是依釋迦牟尼佛的制度,所建立起的僧伽,也就是以比丘或比丘尼為依皈。僧伽是精研佛法的專業者,修學戒定慧,在會犯時而能做到不犯謂之戒,在會亂時而能不亂謂之定,在迷惑時而能不癡迷謂之慧;僧伽可以替代佛陀廣弘佛陀的教法,利益眾生,所以讚頌僧伽是人天的師範。
可知,唯有自信再加上信他,才足以形成信心,這樣的信心建立了,才談得上是學佛的人,是修行的人,如果摒棄了這些內涵,則只是自以為是罷了!所以,信心是菩提道果的緣起,是學佛行者的道糧,信心可以使身心澄靜,使意念淨慮,使識善能分辨。因此,《華嚴經》才會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因此,信心的效益,是以覺悟為目標,以智慧為正行,以功德為前導。所以,信心的建立,就好像飢餓需要飲食的道理,不是以自我意識的畫餅充飢或望梅止渴的方式,去求得虛妄的嚮往以期滿足,而是絕對的完成於道的正行,法的淨化,是屬於智慧功德的究竟。因此,師父在《金剛經集義》一書中說:「菩薩行者,於道的流程中,五十二位之首是以十信為道的基因。所謂十信者:
1.信心-道的發起。
2.念心-道的維護。
3.精進心-道的運作。
4.慧心-道的正行。
5.定心-道的深入。
6.不退心-道的堅持。
7.護法心-道的執著。
8.回向心-道的功德。
9.戒心-道的清淨。
10.願心-道的莊嚴。
十信的修養,使流程圓融無礙,當以自信的明見和信仰的力原為條件,譬如:明見諦義,心無疑慮,仰賴自信之力。如法奉持,依佛大悲,虔誠信他之力。以此信解,深信正行,入無盡法藏,知法空,解無相,崇無願,淨無作,不分別,無所依,辨無限量之境,超越時空束縛,採擷無生法忍而修證究竟覺滿之道果。」
一般的宗教,少不了以「神」的偶像型態,誇張「信」的依賴,往往耽於一味依賴的迷信裡,盲目的聽從,不辨是非,無條件地相信奉行,去追求理想的意識,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感。
雖然佛教以「教」的姿態,建立「信」的宗旨;但卻具備了「法」的智慧大藏,以道理建立知見,以方法幫助修養,務期從迷惑中突破出來,達到圓滿而徹底的覺悟境界。因此,於佛法的正信,在於理法上的探討,在於修學中的實證,使自己同如佛陀,擁有相同的智慧,獲得相同的成就。
總之,在佛陀的思想中,是以信、願、行、證為「道業」的資糧,而且以「信」列為首要,明顯地說出,「信受所聞,因而得解,盡釋疑惑」,是為「信」的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