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九)

九、飲食之道
氣血充足、經絡通暢是確保健康的二個關鍵因素,而這二者是互為因果的。人體氣血充足時,各臟腑有足夠的氣血來對抗外邪,並能帶走經絡上的邪氣、濁液、及各種代謝物質,故能保持經絡的通暢,從而確保臟腑的正常運作。反之,經絡通暢時,各經穴能儲存較充分的氣血,而保持足夠的存量。脾胃是後天之本,人的氣血能源源不絕的產生與不停的作用,是因為食物、水為氣血的來源,透過胃的腐蝕及脾的升清運化作用等,產生了水穀精微,使人體氣血能持續不斷的供應。故如何透過飲食,確保氣血的充足,便成為一個重要的保健課題。

飲食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飲食有節”。節有節度與節令之意,節度指的是過猶不及,節令則指的是當地當令。“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指的是適量的飲食是健康長壽之道;而“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則指常吃太飽,或暴飲暴食,容易傷及後天之本。生命系統都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會維持其體內的重要變數在其合理範圍之內,例如體溫、血壓、心跳等。脾胃亦然,它們都有其運化作用的合理範圍,當超出胃納量時,胃會產生一個不舒服的訊號,使人能察覺到該適可而止了;若再多吃一點,就會有撐的感覺。在胃經上胃脘的斜上方,有二個穴位,一叫承滿,另一謂之不容,說明了吃太撐,胃是無法容納的。此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常吃當地當令(節令)的食物,對人體的陰陽調和是十分有利的。

飲食與經絡的關係,係表現在各經絡的流注次序上,胃經流注(值班)時間是早上7點到9點,脾經是9點到11點,而小腸經則是下午1點到3點,故在飲食上有“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養生名言。目前許多人無法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到了晚餐時間,胃經、脾經、小腸經等已無較足夠的氣血進行其腐蝕、運化、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理應少吃一點,但實際上一般人晚餐常吃過量,這會造成脾胃長期的負荷,對後天之本的保養其實是很不利的。

飲食之道,中醫是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為原則,將食物分為主食與副食,主食以五穀雜糧為主,副食包含蔬菜、水果、奶蛋魚肉等,這與美國農業部在1992年公佈的“食物金字塔指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份指南將食物分成四層,最底層是麵包、穀物類、大米等,進食量應該最多;第二層是蔬菜類與水果類,進食量應該次多;第三層是奶製品、肉類、魚類、豆類、蛋類、堅果類等,進食量不應多,居第三位;第四層則為脂肪類、油類、和糖類等,應該少量攝取。現代人主食吃得少,副食吃得多,尤其是晚餐肉類(富含蛋白、脂肪)吃多了,容易導致所謂的“富貴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就成了一個文明病的指標。

五穀泛指各種主食,包含稻米、小麥、玉米、大豆等,它們是種子類的食物,而種子是最富生命力的,因此它最能增益氣血,是人體氣血的一個主要來源。五菜指各類蔬菜,它們富含胡蘿蔔素、各類維生素等,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五果泛指各類水果,溫性水果含荔枝、桂圓、桃子、木瓜等,涼性水果含梨子、芒果、枇杷等,寒性水果則有西瓜、香蕉、楊桃、甘蔗、柿子、柚子等。五畜則指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素食者不吃肉類,故也有人將素食分為奶素、蛋素、奶蛋素、全素等類別。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故在食療上亦講究四氣五味。食物與中藥同樣具有寒、涼、溫、熱等四性(四氣),其中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袪火的作用,例如綠豆湯、西瓜、苦瓜、海帶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等。熱、溫的食物具有溫裡袪寒的作用,包含薑、肉桂、茴香等。食物的寒、涼、溫、熱屬性,在網路上可以很方便的查到,例如前面單元所提及的“中醫世界”網站,即列有食物屬性一覽表可供查閱。食物四性與體質與季節均有密切關聯,依“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對治原則,體質偏熱的人,應多吃涼性食物,而偏涼的人則應多吃溫性食物;夏季偏熱,可多吃些涼性食物,而冬季則應多吃溫熱食物。一般而言,多吃當地當令的食物,即自然符合季節與食物四性,有益身體陰陽平衡。若多吃反季節食物,或一年四季常喝冰冷飲料,較易導致體內寒涼,而血遇寒則凝,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的後果。

中醫飲食之道還包含了五色與五味,講究色、香、味俱全。五色指的是綠、紅、黃、白、黑,五色對應五臟,一般而言,綠色食物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例如:要補腎,除了確保腎經通暢外,可以吃些黑豆、黑芝蔴、黑木耳、海帶等。當然四性五色都要同時考量較為理想,例如海帶為寒性,夏季可多吃一點,冬季則不宜多吃。至於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等五種味道,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例如感冒受寒,煮紅糖薑母茶中,紅糖味甘、薑母味辛,二者性溫,具有開胃去肺寒的功效。故均衡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時,可使五臟都能得到適當的保養。

食療也是自我保健的一個方法,例如將食物依功效分類,是一種食療的方式。例如補氣類食物,包含糯米、馬鈴薯、地瓜、山藥、香菇、紅棗(大棗)、栗子、蜂蜜等,補血類包含紅蘿蔔、葡萄、菠菜、花生、荔枝、龍眼等。至於清熱類食物,則包含白蘿蔔、梨子、枇杷(清肺熱)、苦瓜、西瓜(清心熱)、綠豆湯、芹菜(清肝火)、小白菜、莧菜、茭白(清腸胃熱)、小米、小麥、豆腐(清胃熱)、香蕉(清腸熱)等。袪寒類食物包含辣椒、肉桂、幹薑、花椒、生薑、胡椒、紅糖等,而袪濕類則含薏米、玉米、紅豆、南瓜、冬瓜等。在常見的食療中藥材中,當歸是補血的,而黃蓍則是補氣類的。當然,食療要以中醫辨証為基礎,經過中醫師的辨証後再進行食療,才能符合食療之道,達到養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