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八 - 佛陀思想的精華(一)

研讀《金剛經》,是因為《金剛經》裡面有非常重要的法寶。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見既是學佛,不讀《金剛經》,不學《金剛經》,那就好像走路的人,沒有眼睛一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這是我們就一般的現象來作比方,說明《金剛經》的重要,並不是存心對盲胞有所不敬,盲胞走路很辛苦,但是今天透過特別儀器的安置,或者導盲犬的協助,盲胞已經可以突破交通的障礙了。

般若波羅蜜在菩薩法中,它的重要一如人之有目;所謂五波羅蜜若無般若波羅蜜,則〝如盲無導〞,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的話。

五波羅蜜就是指的布施、持戒、忍行、精進和禪定,另外也可以這麼比方:如果五波羅蜜如輪輻,那般若波羅蜜就如同軸心;假如沒有般若波羅蜜作為修行的後盾,或者說行為的出發點,那五波羅蜜都會成為著相的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所造作的行為,有造作的都是不實在的,因為它是基於因緣和合而顯現的,來得急去得快,沒有實際的成效,也就沒有實際的功德;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陀教我們以般若波羅蜜的心境去看有為法,你就不會被有為法所迷惑,而能從一切世相的有為法中出離。

就以布施來說,如果布施不以般若做基礎,那布施只是著相的布施,著相布施充其量也只是善法,好比所謂的〝布施得大富〞,如果只是為了得大富而行布施,這布施就是一種著相的布施,著相布施就是有為法,這福德因緣只是剎那顯現:〝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金剛經》裡面,談布施,是要從有相提昇到無相,講究要〝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總之,就是要破除內心的計較執著分別,捨自我而完成對別人的真正利樂饒益,才是般若波羅蜜的旨趣。

同理,其他的波羅蜜行也一樣,必須以般若波羅蜜為修養的內涵,所行才能突破相的執著,因為執著於相的行法只是一種善法而已,善法只是福德因緣,是一種有漏的因果現象。比方善法做得多,將來的果報不外:一是在人間享福,再則是到天道享樂;但受完了福樂之報,依於無始以來所曾造做過之惡業,照樣會入惡道輪迴受苦果之報。

記得我們曾經談過佛陀親弟弟難陀的故事,佛陀為了度化難陀遠離情愛之癡迷,曾帶他到天上,看到華麗的天宮、嬌美的天女,難陀頓時忘了愛妻,就想留下來了;佛陀又帶他參觀地獄,看到沸騰的一油鍋卻是自己將來受報的所在,他就嚇醒了;佛陀帶他兩地一遊,世事恍如一夢,再美好的不會長久,原來有惡業就要受報,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自己,他就乖乖地跟著佛陀出家了。其實藉難陀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來做觀照!換了是自己,又該如何呢?
慈悲的佛陀,想盡方法來度化受苦受難的眾生;其實從難陀的故事中,只要用心,我們同樣也可以獲得覺醒。

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人,目標必須是放在覺悟!要覺悟,少不了要學〝般若〞。〝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諸法如果以〝般若〞為體,五波羅蜜才能呈現無住、無相、無作、無念的周流無礙之用;而提到〝無〞,我們要知道,〝般若〞之〝無〞──〝無不是沒有,無是有的突破,或者不一定的意思〞,這是 雲老禪師八十餘年禪修所得寶貴的心地發明,言前人所未言,特別可以解救眾生出離斷滅空無的生死苦海。

在此特別強調,佛法不談斷滅,《金剛經》曾以一品特別談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而談〝空〞、談〝無〞,如果掌握不住法要,就很容易跌入斷滅空無中,所以禪宗最忌著〝空〞──槁木死灰之類,或謂偏空、頑空。

六祖惠能大師說:〝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接著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這是談空必須要有的認識。所以說〝空〞有其理,必須要了解。
雲老禪師說:〝所謂‘空’,就是不計較,不執著。〞

惠能大師說:〝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所以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又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又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切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
又說:〝心如虛空,名之為大〞,但要能夠口念心行,把它表現、運用出來,所以要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所以惠能大師認為:人人有自性般若,離此自性無別佛!
為解說般若,又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又說:〝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

莫能具說的意思是沒辦法一一詳細介紹,經中怎麼讚歎的?我們打開經本自然就知道。《金剛經》中分明讚歎: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又說:
〝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禪宗倡言明心見性的工夫,什麼是明心見性?於此已見端倪。難怪 
雲老禪師告示學者:〝要明心見性,先須修心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