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59期 2011年6月刊
這一節要談唯識法相裡百法中的心法。
這一節要談唯識法相裡百法中的心法。前面已經談到“根、塵如何轉變為識?”所謂轉變為識,是不是就是指意識呢?眼睛能看,看到什麼?因為意根參與,所以就有了眼識──眼的認識。這話怎麼說比較恰當呢?意根參與,眼睛就有了認識。眼睛憑什麼認識?是依於意根的參與;所以這時,眼就成識。識什麼?原來眼相對的色塵,只是一個概念,意根參與以後就有所認識,此時就稱為眼識。譬如:眼睛看到顏色,知道這是藍色、這是黃色、紅色或是綠色等等,這是因為意根參與,眼就有了“分別識”。為什麼叫分別識呢?因為五個根本是不同的,而且五分別識是因意根參與而有,加上意根的本身完成法相,意也成為識,所以就有了六識的建立。這是心法中,前面的一個組織概念,先要搞清楚。
當六識完成之後,就等於完成了一些資訊、資料,這些資料就是所謂的知識。可是這類知識並不能稱為經驗,為什麼?就像印刷廠印書,知道用什麼樣的紙張、什麼樣的字體,把一些文稿排版,然後完成這本書,如此而已。必須還要進入到剛剛講的這個“心”裡面,而心的架構不只一個。前面五根五塵因意根參與轉變為識,完成六識,就像印刷廠印書,如此而已;這本書,是什麼樣的書?意根完成法相,可是它不能確定,要靠第七識,就是所謂的“我識”,或叫“我意識”來參與。為什麼叫“我意識”?通常大家都稱之為第七識,或是末那識。為什麼叫我意識,而不叫我識呢?因為這個“我”是依於前面的六識而完成,它直接打交道的一個重點,就是我跟意的關係。
如果只有一個“我”,這個“我”怎麼去主宰呢?必須知道“我”是以心為主宰,但要有資訊啊!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我”就不可能顯現什麼。所以可以說,前面的六識就是六種完成知識的條件,根本上,是五種相對的範圍概念;因為意根參與完成了法相,此中就有所謂的了別;因為完成了所謂的了別,才可以稱為六識,譬如:眼的了別、耳的了別等,這都是因為意根參與;可是這僅止於資料的收集而已,真正要去選擇、去分別,必須要有第七識的參與,所以為什麼講“心為主宰”?其實談那個我,包含了意識的話,就是說第七識,也就是我意識,幾乎就是一個主宰者了,只不過這主宰者本身沒有能力建立起知識,但可以完成經驗;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我意識的經驗,是建立在“有、沒有”或者是說“熟悉的或陌生的”經驗中,資訊是來自前面的六識,可是這種資訊,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就必須要第七識參與──就是“我”,這個我,是包含了前面的六識,所以稱第七識,叫做我意識;然而僅僅說一個“我”還不夠,還要涉及到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前面的六根完成六識,收集這些資訊以後,“意識”不負責保管,就把這些交給那個“我”,就等於前面的六識收集的資訊完成資料或者分類資料,交給第七識之後,第七識拿這些資訊怎麼辦?第七識就好像一個辦事的人,好比說:像銀行,客戶把鈔票存在銀行,然後銀行再把鈔票給誰?可見銀行本身是一個媒介體,媒介體會產生作用,產生什麼作用?使這些知識,或者這些資訊成為經驗;什麼經驗?先要了解,如果這知識只是知識不能成為經驗的話,就不能顯現其價值,必須要完成經驗之後才能夠成為價值;完成了經驗就有一種差別,剛剛說的,也就是陌生的或熟悉的;如果完成了經驗,肯定就是熟悉的了。當這個“我”──第七識,把這些資訊加以研判,從知識上建立起經驗之後,就把這些資料送到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什麼要講“阿賴耶”?“阿賴耶識”究竟什麼意思?先不談這梵文名詞,就講“第八識”,“第八識”像什麼呢?就像一個資料庫,或說銀行,或者所謂的票券公司,乃至就像一個抽屜、口袋等都可以,因為那就是一個容器!當這個“我”收到了前面六識完成的資訊,就把這些放到第八識裡。所以剛剛說了,它要加以研判、完成經驗;經驗什麼呢?就是把前面的資訊經過第七識驗收之後,放到第八識保存,放在那裡幹什麼?當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資料庫直接就可以提供;而這個資料庫,就是阿賴耶識。為什麼講“阿賴耶”?因為阿賴耶翻成中文就是“無盡藏”,不管多少東西都可以收藏其中;它是一個無限大的容器,所以叫無盡藏,也叫如來藏。只不過在唯識學上,不談如來藏,是談無盡藏;“藏”是收藏的意思。這是心法一個整體的組織架構。
剛剛談到有一個重點,知識成為經驗,成為經驗之後才是“熟悉的”,可是“陌生的”怎麼辦呢?知道了「原來“成為知識完成經驗”是“熟悉的”道理的話,就應該知道什麼是“陌生的”了」。為什麼?也就是當根與塵還沒有接觸,意根也沒有參與,當然資料庫裡沒有這些東西,第七識就不可能有這種經驗,沒有的話,當然就是陌生的。那陌生的怎麼辦?再經過根與塵接觸、意根參與再去做認識,然後完成一些資訊,再進入到第七識,經過第七識研判、檢驗之後,再存入到第八識。所以說,第八識裡已經有的,那是熟悉的;沒有的,當然是陌生的;可是這還是一個概念,為什麼?
究竟第八識裡裝了些什麼?有什麼資訊?當然,在我們這一生懂事以後的所作所為,都很熟悉,知道第八識裡有些什麼,可是過去世呢?甚至於講到無始以來呢?擺在第八識裡的是不是我們都知道?或應該知道?為什麼?都經驗過了嘛!為什麼不知道?其實,用簡單的例子就能瞭解:一個人從生下來都有作為,可是要等到知識開發之後,我們的記憶中才會有這種經驗。所以,人在智蒙未開之前,雖然有一些行為、一些造作、一些知識,可是那種經驗是模糊的,這種模糊的事實上就等於是陌生,為什麼?模糊就不清楚嘛!從這一生都能發現,什麼是陌生的,當然無始以來所做的那一些,對你來講,第八識裡都有這些資訊,可是並不像現在所做的一樣在記憶裡是那麼清楚;所以說我們的記憶有模糊地帶,形同陌生的,不是說沒有,而熟悉的則肯定它是有。這第八識,也有一些心理學家把佛教唯識學的第八識稱為“記憶識”,當然說它是記憶識也沒有錯,只是這種記憶有模糊地帶,也就是陌生的部分,並不表示都是熟悉的;在醫學上發現很多例子,譬如:一個人發生意外,忽然之間過去的記憶完全都想不起來了,其實在他的第八識,記憶識裡還是存在的,為什麼想不起來?可見連此生的現實我們都會如此,何況無始以來,歷經了那麼多的生生死死!第八識裡有,可是也的確有模糊地帶,不可能都是熟悉的,那有沒有機會熟悉呢?有,每一樣都顯現出來;這裡面涉及到業報。
過去我們造作的業或者是修行的道,這些資料,其實都儲存在第八識裡,因為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會使資訊顯現出來。為什麼資訊會顯現出來?譬如:我現在面對一個人,他莫名其妙的對我很不禮貌,甚至罵我;或者常常在報紙上、電視上看到,有人莫名其妙的被人家捅一刀,莫名其妙的被人家打一棍子,我們不能說它沒有關係,一定有它的緣由,可是這種緣由有其熟悉的與陌生的。陌生的並不表示沒有,為什麼?常常「我想不起來,我好像沒有啊」,這都是一種模糊地帶的表現。那有的是很熟悉,因為「我曾經怎麼樣對他不好,所以他現在來報復我」,那就是熟悉的。可是因為外緣,也會引發那些陌生的顯現出來,那是什麼?我們談業的因果感報,道的頓悟或者顯現,都是一種從陌生的轉變為熟悉的。我們現在談的是個體,就要瞭解,你這個個體如果不跟另外一些個體發生關係的話,你這個體,就等於只是一塊石頭、一塊木頭而已;什麼根、什麼塵、什麼識、什麼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講到第六識,要特別再解釋一下,我們不能夠只講第六識,因為第六識?包含了前面五識,是因為意識參與完成六識;如果談第六識,應該講還有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所以總稱為八識,唯識學講八識,就是這種組織架構完成的。前面有六個,是根與塵接觸之後意根參與轉變為識,完成六識,再加上“我”,就是第七識,然後加上我們的資料庫收藏的東西,就是第八識。如果以心法而言,其實談的就是八識的概念,這概念說什麼呢?它是甚麼樣的組織、怎麼樣完成結構、生起變化、產生作用以及這些關係到我們熟悉的、陌生的,乃至於那些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等等,我們常常說,人生起起伏伏有好有壞,這都是過去的知識完成的經驗所顯現出來的一些言語;所以談唯識學,要從法相上建立起來。
我們談法,不能只在相上去認識,必須要完成法,也就是說,使相裡面有法的存在。所以談唯識學的百法,就是說有一百種法,這一百種法分五大類,第一類就是心法。
說到心法,心為主宰,憑什麼主宰?就是根據前面提到的根、塵加上意,然後顯現出認識的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只是一種知識,經過“我”去加以檢驗,或者說加以從知識轉變為經驗,然後把這些資訊放在資料庫裡保存下來,這就是一個資訊的完成。這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講造作成業、修行成道!
其實,“造作”的結果稱為業;“修行”的結果稱為道,所以第八識裡有業,不要忘了也有道。很多人以為第八識裡好像全都是業,尤其我們常常說第八識的業清淨了,就成佛了。其實業清淨了,如果還有道,同樣不能成佛;第八識裡面要完完整整的,不管是業也好、道也好,都完完全全一樣一樣的搬出來消化了,要使第八識裡什麼都沒有了才清淨;所以第八識的另一個名詞叫做“虛空藏”,像虛空一樣。虛空,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多,不感覺擁擠;少,也不會感覺特別空虛。所以,談第八識有很多名詞,在後面陸陸續續會作更多的介紹。
其實這八識,我們一定要瞭解,不要講八識就以為是談所謂的無盡藏或者是虛空藏或者記憶識。不管用什麼名詞,談八識不是只談這一個,還關係到“我”的第七識、還有前面意根的第六識、還有眼耳鼻舌身五識。這五識不能一下就稱眼耳鼻舌身叫做五識,不可以!因為根、塵相接觸,是一個不變的東西,必須要意根參與,才會起變化,才能認識些什麼、知道些什麼;所以意根參與眼,眼就成識,意根參與耳,耳就成識,它一定要有參與,這個基本的理論,我們要瞭解,唯識學談八識,不只是談一個東西,是談八個,這一節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