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7期 2006年 9月刊
意念的行為是潛藏於內的,而這意念的內涵,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五蘊〞。
意念的行為是潛藏於內的,而這意念的內涵,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五蘊〞。
我們一般人的五蘊作用,它是一氣呵成的,剎那迅速;也就是,當我們的根與外在的色塵緣境打交道的時候,我們的那個〝我〞,如果進一步投入,它就會產生心識作用──
色蘊(色)一進來,產生感受(受),牽引想法(想),推測判斷(行),完成結果(識)──這一連串的心識作用,就是我們的五蘊。只不過五蘊的作用快得讓我們不自覺、抓不住,這就是一氣呵成的現象。通常感受不好,所做的判斷和結果就不好,意念既然是身口行為的主宰,
那麼意念如果不好,自然引發出來身口的行為也是不好的,通常顯現的造作,就都是惡業。
感受如果是好的,引發的想法行為取捨以及結果也就會是順心的,然而所造作的,就會是一種執著污染;怎麼說呢?因為歡喜而生執著──好比一吃披薩,覺得好吃,喜歡吃,還想再吃,就生起執著成污染了;一旦想到它的營養成份,含有高熱量與高蛋白質,並不性屬良性悅性的食物時,有決心的你,就會調整自己的選擇了,佛法修行的道理也一樣。
尤其是,順心的造作不一定是善業,可能只是污染,成為惡習而已,就像吃披薩。佛法中講業,我們要從身、口。意去認識。
身體的粗業是殺、盜、婬──叫三惡業。
言語的粗業有四種:
第一種是妄語;學佛是要覺自心的,如果面對自心都不誠實,那我們如何去覺呢?所以學佛講究〝直心〞,也因此要求不妄語。經中一再說,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學佛,自然要做到不妄語,除非我們在不得已的時候,需要幫助別人時,可以使用一種善意的謊言──方便妄語,但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目的是為了不造成傷害,而即使使用,基於一種因緣的需要,所以還是造作,還是不善。所以普賢菩薩發願救護眾生,在他的十大願行裡,有一項就是〝常行懺悔〞,指點我們當行之道。因為我們生存于五濁惡世,身處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洪流中,無時無刻不在造作;地藏菩薩曾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閻浮就是南閻浮提,也就是南贍部洲──我們地球所在的這個時空位置,它是位於忉利天中央須彌山的南方。須彌山東、西、南、北四方各有一洲,每一洲的人臉型不一樣,身長不一樣,壽命也不一樣。在佛經裡面有清楚的介紹……
口業的第二種是兩舌;學佛人是要學著檢束自己的身心的,在不造成傷害的大前提之下,凡是屬於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話不說。
第三種是惡口;用惡劣狠毒的話去傷人,或者是用尖酸刻薄的話去刺傷人,都是我們學佛人所要避免的。
另外還有一種綺語;綺語是一種不正當的話,好比黃色的語言,或者是一種怪力亂神的話,都是綺語,對人會造成傷害,沒有好處。
意業的行為有三類,就是貪、瞋、癡,佛法中視之為〝三毒〞,也是罪業的來源,所以經中說:〝心是惡源 行為罪藪〞。
學佛人既然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就必須從觀行上著手;所以經中告訴我們:〝眾生為相縛,及為麤重縛,若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佛陀在楞嚴經中,曾經提出修禪定有四個決定清淨明誨,是入禪定的清淨境界;佛陀提出決定性的原則是:
觀照自己婬欲癡心清淨否?癡心引發情癡、婬欲,婬心不除,則塵不可出,以婬心修三昧,縱使得禪定,必落魔道。
其次要觀自己瞋恨殺心滅除否?瞋心重的人缺乏慈悲,重則殺戮,所以提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使三昧工夫深,必落神道。
其次再觀自己的貪欲偷心息除否?因為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使三昧工夫現前,必落邪道,成為妖邪鬼怪魍魎之類。
所以我們不可不慎,除了殺盜婬業,貪瞋癡念要徹底的清淨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秉持直心修行,要依教如法去修。所以金剛經從聲聞的須陀洹起,就告訴我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之所以深契佛陀所說的般若旨趣,在他自敘修道的體驗心得中,可以看到,他對佛陀說:〝世尊!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文中〝昧〞要念默,〝三昧〞是一種正受工夫,是定的一種初步修養;入正定的時候,就是三摩地,所以要念三昧,這是老禪師特別指導的。
我們看這段經文,須菩提說: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於修行人來講,有沒有修養?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勘驗。就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提到的:〝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一個真正證果的人不會標榜自己證果之事。
何況證果是心境的契入,如佛的明妙圓覺,悲心智境,其境深廣如大洋,水不揚波,所以絕不會有自說證果的證果之人,自說證果就已經不得果證,《心經》裡面已經明白的說明了:〝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因為自言證果,是大妄語,三摩地不得清淨;因為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他是一種增上慢人。經中說,這種人成愛見魔,失如來種。也就是說:
以有所得為證,是種執著,無法清淨,成為偏執愛見,著我成魔,無法進入到佛的覺悟正路。可見學佛路上,建立正知正見是多麼的重要!
也為此,禪門裡面講究〝泯四相 絕百非〞,只為求覺的圓滿──澹泊、清淨、莊嚴,所以須菩提回答佛陀:得羅漢果的人,不能說他證得了羅漢!
學佛的目的就是覺悟,覺眾生平等,覺我與眾生無別;如果還有〝我〞能修、能證,那都還有我、我所之執著,還有人我之對立,也就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的分別;因為只要意識到有自己,相對的就有了別人,那都不夠格談〝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