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庵散抄

    老禪師深入淺出的介紹佛陀教化的道理方法,用譬喻的文辭,一句關懷、一句叮嚀,句句提醒帶引...

休庵散抄          白雲老禪師著作

 

瞭解自己有多少?

  人,遭受到不幸,總會歸咎命運不好,很少會有人作自我檢討;不過,每當稱心如意時,則必定強調自己,如何的認真,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能幹;甚而至編製一些過去的偉人,曾經發生過的動人事蹟,來襯托自己的奮鬥史實。

  不錯,每一個人難免有所誇大,尤其是能有機會表現的時候,只要是無損於他人,而對自己具有保護作用,似乎早已經成了無傷大雅的人之常情;但是,人生旅途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麼多的不如意是為了什麼?應該是人生問題剖析的重點。佛法中對這方面提供了許多資料,其中的重點標示,堅決地說明人的問題在於自己的運作,不是命的安排,運的註定;可信的是做了什麼?纔會得到什

麼!而且強調應該怎麼做,以下有八種方法,道出了「做」的理趣:

  一、見解如何?對生命的價值觀,因緣關係和自我意識的比重,應該是感情與理智的調和。

  二、思惟如何?智慧表現的能力,知識範疇的能量;是否是深思熟慮的,而且是在冷靜中進行。

  三、語言如何?適應環境,情感交流,語言是溝通的橋樑;而且所有言說,都是謹慎適度的。

  四、行為如何?事業發展,親疏情誼,要有不逾越的表現;所謂合乎情,順於理,不違背律法。

  五、生活如何?條理分明,循規蹈矩,不從事邪惡破壞的勾當;即使誘惑當前,亦不轉為乖張;尤其是懶散墮落,最容易生活靡爛,而使人格節操淪於下流。

  六、創業如何?人的最大敵人是得過且過,不求進取;每當稍有成就,便耽於享樂,放逸懈怠;尤其是墨守陳規,固步自封的心念,可以說,是兢業精進的最大障礙。

  七、思想如何?正確的觀念,是不誇大的慎密思惟;虛無的妄想,是沈迷空幻的導引;因此,強烈的意志力,惟有培養思想的內涵,陶冶思想的素質。

  八、定力如何?寂靜不是孤僻,沈著不是冷漠,以智慧處理行為,以清淨洗鍊繁亂;不為玄奧奇妙所惑,屹立泰山崩於前而不驚慌的境界,所謂頂天立地,坦然自在者是。

  這八項「如何?」,在佛法中稱之為八正道,是人生道路上必須專注的事;一個人的修養評詁,其價值因素,總不離於這些範圍。佛陀釋迦牟尼宣說這些道理,正是告誡那些依附「命運之神」的人,不要被愚妄無知的自我迷失;更告誡那些「唯我主義者」,不要被貪欲魯莽而盲目衝動,二者都是障礙前程事業的極端作法;所以,凡事應該前思後省,切勿鑽研於「莫明所以」的藩籬纏縛裡,或

者一味地怨天尤人,挹鬱不堪回首的遺憾憶念之中。

  人,總歸是要活下去的,活著的時候,最要緊的事,是瞭解自己有多少?做了一些什麼?盡心盡力了嗎?是否都是正當的,心安理得的呢!不可以輕忽了。

 

 談僧尼之參學

  常聽人說:「某師出國,到某國弘法。」

  常有人問:「法師怎麼不出國?怎麼不出國弘法?」

  我們有如下的一些疑點,很難得到圓滿的解答,那就是:

  第一、出國幹什麼?是觀光?是探親?是旅遊?是求醫?是就學?是公幹?如果:

  是觀光?必須付出時間和金錢;請問;修學行者,何來空暇?為教為法,以至個人生死,實無時空可耗!尤其是金錢,僧尼無事業,全賴布施與供養;以施主而言,布施為功德,供養為護持,其中絕無資助觀光浪費之用,如是消耗,必成債務,於因果而言,未來如何償還?!

  是探親?僧尼捨俗,常住伽藍,遠離塵囂,清淨識田,為戒定慧而收攝情識,為六波羅蜜而正勤精進,為四無量心而奉獻身口意;請問:捨眾親而不顧,欲探之親為何?!

  是旅遊?僧尼有行腳參學,苦行頭陀的正課,行腳為參訪高賢善德,以他山之石,攻個己之錯,不是遊山玩水,不是探徑尋幽;頭陀苦行,二時發腳,安居前,解夏後,如法依教,悉無旅遊情事;請問:僧尼旅遊,所為何來?於己於人,兩者皆敗!

  是求醫?自古以來,僧尼修學,講求調身調心,可以消除百病,縱使業重,懺悔難消,國內醫界,不亞外國,他國所能醫治者,我國悉能做到;請問:修養與藥石,是否必須欲出國才能求得?!

  是就學?大乘佛法在中國,現前佛法在台灣,學教學禪,中國之特色,學淨學密,現前最是普遍流行;請問:僧尼出國就學,大乘法器,理當何去何從?!

  是公幹?時代文教聯誼與交流,原本是促進發展的增上緣,參加會議,相互觀摩,應該是表現中國佛教之特色,發表論文,展示所有,為教為法,我們讚頌,我們護持;然而,出國的僧尼群,其中幾人是公幹?!

  第二、出國是弘法?依弘法必具之條件,少不了語言,內明,修養三大要素,試問:

  語言?往何國,熟知該國之語言;往何地,必諳該地之方言;具備了多少?!生硬?如何表達!不會?仰賴翻譯,難免詞不達意。

  內明?舉凡經律論,悉皆涉獵,頗具心得;尤其精專特長,一門深入,應達辯才無礙的境地;倘使,於理不通,於事障礙,未窺圓融豁達之妙,如何是為內明?!

  修養?心性之明見,現露操守,品德,行止,威儀,慈悲,喜捨等之最善、最真、最勝境界;完全的菩薩心性,於無意有意之間,必然是萬德莊嚴,洒脫自在!

  其實,出國弘法如此,國內何能例外!若僧尼群中每一分子,個個圓具,我們可以肯定,於社會之地位,於國際之聲望,當是「崇拜尊敬」之例;自然,大乘佛法,菩薩比丘,可以恢復姚秦唐宋之盛況了!

  然而,僧尼中,事實真象如何?平心而論:以不學無術,欲學無能之輩而言,我們不願置評;但是,不事修學,盲目毀議,製造混亂,專事破壞,其居心何在?!俗云:損人利己,尚可原諒;損人又不利己,邪惡之極!世俗之說,於法律亦不許,何況佛法以因果為前提,連起碼的「空隙」亦無所鑽;試問:身為天人師者,不諳因悲法麼?古德之不「落」與不「昧」,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苦乎?哀哉!能不為之以警而策麼?!

  我們並不反對出國,更贊成虔誠的參學,卻肯定的反對僧尼於時潮中的時髦,愈陷愈深,將應該清淨的「身口意」,沈緬虛妄的追逐中,處處循著世俗的流變而趨之若騖,忘了出家生涯的本有之清淨,淡泊,莊嚴,脫俗之勝境界!因此,我們衷心地期望,僧尼群中的每一分子,發揮菩薩的精神,追求佛陀的成就,則教界幸甚!僧團幸甚!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