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坡的新發現

                                                                                                                        文/ 弦月

前一陣子,師父常常說:「山上(天岳山)那些比丘,都是大少爺,既不種山,也不出坡……」所謂「少爺」涵意該是「只圖享受,不事生產、工作」吧;那時的我,才剛發現新大陸,領受老和尚於DVD裡說法的奧妙,初嚐法喜的滋味,全天候投入他老的有聲書的鑽研中,雖然努力到把光碟機和電視盒(轉換器)燒壞了,所得的收穫仍如滄海一粟。別說浩瀚八千多卷佛典,只這近一百本老和尚的著作和多種有聲書,正愁有生之年,如何吸收消化得了?又不能和老和尚一樣七歲就出家,也沒有他老的本事,一天看兩三本藏經,更沒把握像他老活那麼久,現在又不能抗命,還得出坡,思前想後,只怕連「懂得道理好修行」都談不上了。

我是個勞碌命,以前在家時,白天上班領全勤,晚上加班也領全勤,越做越起勁;要休息個三兩天,就渾身不舒服,或者生病。那段正勤精進於看老和尚DVD的日子裡,由於都沒勞動也不運動(怕浪費時間),身體變得很虛弱,坐車吹冷氣就鼻塞,頭部淋到雨就感冒。我常戲稱領單金,只是應付看醫生、吃藥吧了。開始主動出坡後,汗水濕透褂衣褲,回寮房沖個澡,感覺全身血管都暢通起來,看書或DVD也較不易昏沈。偶而一兩天不出坡就感覺懶惰不願意動。後來天天出坡,越做越勤快。原來人類的習慣是養成的,惰性可以成為習慣,精勤不懈也可以成為習慣。漸漸的,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

於是發心認養入口兩側的樟樹林。讀者不要以為我頭殼壞掉了,因為我得到了好處,那就是醫藥費的負擔減輕了。又雖然看DVD的時間相對減少,效果反而增加,認真分析起來,並沒有損失什麼。心裡總是疑惑,老和尚好像有神通似的,知道弟子走岔了路,於是略施手段,又把我拉回正道上。的確,色身不健康,那來的心力去成就法身呢!

可是我仍然有困擾,那就是偶而出去支援法會誦經,或出差公辦,總是耽擱幾天,好不容易東邊樟樹林雜草割完了,西邊才割到一半,東邊的又長得比人高了,好像跟我玩拔河似的,每次都是它贏,真洩氣。
謝天謝地,時序進入冬季,雨水和雜草說再見,不再為它加油,我終於僥倖贏了,把兩邊統統搞定。可也只是局限於靠馬路旁的範圍而已。一想起比較裡面那些被藤蔓所蓋覆、苟延殘喘的苦難樟樹林,思量著,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決定「深入重圍」,一者拯救森林,二來可以拓展領土(效法民族英雄)。於是提起割草機,勇往直前。

姑婆芋、雜草、藤蔓應聲倒下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墓,我嚇了一跳,來天岳山五年多了,還不知道這裡有一堆墳墓。想著剛剛魯莽的舉動,可能驚動了墓中人,心裡直毛毛的。人真的是奇怪的動物,打從主動出坡割草後,經過它前面已不知幾遍了,它本來就存在在那裡,可是因為沒發覺,心色不相應,五蘊不起的緣故,所以能坦然自在。現在看到了,馬上心裡有鬼。可是冷靜一想,如果真的有,而且會害人,之前已經經過它前面好幾次了,都沒異樣,何以這次看見了,感受、想法就不同呢?古墓又不是現在才有的。

哦!是因為以前對鬼的不正確認識,成為知識經驗,引發了計較、執著之心,認為人死就成為鬼,鬼會害人;或者看到墳墓,就聯想到鬼,其實擺在眼前的,只是一堆泥土、磚、水泥、棺材、屍骨的組合體吧了,和木頭、石頭有什麼差別呢!怪不得祖師大德會說:「但得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無心是從有心的突破,有什麼心?看到墳墓,聯想到死人、害人的鬼的計較執著之心。

可是還是不能釋懷,甚至午休時還做惡夢,仍得依靠念十九字觀音菩薩聖號才脫離夢魘,真是窩囊。自嘲平生最怕兩種沒腳的眾生,一是蛇,二是鬼(聽說鬼只見上半身不見下半身,所以我戲稱他沒有腳)。怕歸怕,自懂事以來,只見過酒鬼、冒失鬼、吝嗇.......,真鬼倒不曾見過。但還帶著邪門,碰到喪事,見到棺材、死人或墳墓,總是毛骨悚然,接著身體就不舒服,甚至生病。

記得菩提寺也有一個尼師很怕鬼,老和尚知道了,罵她:「鬼已經夠可憐了,妳還怕他;從來只有鬼怕人,沒有人怕鬼的。」乍聽之下,好像不近人情,深入思考,果然有道理。一個出家人怕鬼,那萬一碰上了,不是逃避,就是設法驅離,還會想到如何幫助他、利益他嗎?何況鬼(非人)就像無線電波一樣多,逃避得了嗎?趕得完嗎?更進一步思惟,鬼類裡面難道沒有我們過去生,甚至今生的六親眷屬?怕他,那我們如何「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呢!

讓我想起一則異曲同工的公案:唐朝時,有兩位新羅國(今大韓民國)的僧人來中國參學,半路天黑了,將就尋一處遮風蔽雨的所在;深夜口渴,找到水就喝,覺得甘美異常,一夜好覺。到天亮,忽然發現昨夜喝的水,旁邊滿是髑髏,有的只有頭,有的只剩手或腳骨,而且水非常骯髒渾濁,一陣作嘔,把昨夜喝的水加倍的吐出來還給它了。當晚,同樣的地點,換了不同的心境,於是鬼影幢幢,睡覺都做夢魘,終於他們體會出「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的道理。心是造作的主宰,也是輪迴生死及解脫涅槃的樞機。想了生脫死,必得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先須修心養性。所以古德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如果能照顧好每一個起心動念,使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則處處是道場,何必勞煩參學?

佛教的十二頭陀行裡,有一個塚間睡,那是一種訓練不淨觀、白骨觀的好機會,也可以做為修行的逆增上緣。因為一有了惡劣的緣境,我們業識裡面平常不容易顯現的種子,如貪瞋癡等,這時都會被牽引出來,才發覺自己有多麼的貪生怕死,多麼的愛著色身和眼前的一切,有那麼多的妄想雜念和計較執著,把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攤開來檢視,調整修正,不要讓他空過了。所謂「起心無分凡聖,動念智愚不同。」起什麼心?分別之心;動什麼念?計較執著或認識瞭解而突破之念。起心人人都會,動念就有差別,有的隨業而轉,有的能轉業成道。轉業成道不是憑空得來的,要有正確的道理方法,及平時的修行訓練。嫻熟了,業報來時,才能做得了主,不會手足無措、心慌意亂。除了能使重業輕報之外,又不會再產生後遺症,而得到一個解脫。
所以上白下雲老禪師在「修行法要」一書中,有個「學佛方程式」──當分別心生起時,不要一味的計較執著,必須去認識去了解,進一步有所發現,久而久之,一定會有所突破。

一個修行菩薩道的人,總得面對人與事。當緣境來時,發覺自己的煩惱蠢蠢欲動,不要逃避,更不用害怕,因為煩惱是由業形成的,而業就像那座新發現的古墓,它本來就存在在那裡(八識田中),又不是現在才有的。面對它,加以認識瞭解而有所發現、突破,煩惱就能化解,業就能慢慢清淨。業清淨了,就像一瓶沒有污泥的清水,不管橫著擺、倒著放,或怎麼搖動,都不會再渾濁。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躲在一個沒有緣境可以造成煩惱的環境,今生雖然僥倖不煩惱、不犯錯,來生能保有人身,或生於天道,但無始以來的業,卻仍原封不動、不曾減少。如同經過古墓好幾次了,沒發現它,也就不會造成煩惱,還以為自己很有修行,還以為樟樹林沒有墳墓。等到人天福報享受完了,惡業多、善業少的話,就有可能「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了。
不能老是依賴佛菩薩,或逃避了,是該學習面對緣境能夠作得了主,並加以認識了解,而後達到突破、化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