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

文/門外漢

返照,又名觀照、內視,白話叫做冷靜、客觀的思考、檢視,或者說是深入的認識、檢討與反省。

為什麼要返照?因為我們凡夫都是依於眼見、耳聞,所得到的一點點資訊,就直覺做決定。雖然也有經過想,卻是五蘊一氣呵成,有想和沒有想毫無差別,當然更別談把記憶庫裡,過去所累積的知識經驗搬出來運用了。

先師雲老禪師曾說:「眼見、耳聞,可靠性有多少,可信度有幾分?」所以才告誡我們,看到了,聽到了之後,不要馬上做決定,要「想一想,再想一想,多想一想,更深入的想一想。」缺失就能減到最低。

的確,我們凡夫六根的構造,並不是很圓滿的。例如眼睛,受限於距離的遠近,太遠看不到,黑暗或光度太強,也影響視力。又不是全方位的,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到現在,從沒看見過自己的後腦勺。所以才必須借助如鏡子般的返照,或深入的認識那些可能看不到的、聽不到的,或沒注意到的。

又,我們凡夫都存在有主觀的自我意識,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又被愛憎癡慢等煩惱所左右,喜歡的人,即使講錯了,或根本是胡說八道,都喜歡聽,還幫他開脫罪名;甚至明知對方存心想坑騙人,也甘心被騙。討厭的人,縱然出自一百個好心,想幫助、規勸對方,也會被認為是「黃鼠狼向雞拜年」;有的更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和討厭的人,最好的相處之道,還是「相見不如懷念」的好。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勸架的人,都知道誰對誰錯,事情是因什麼而起,如果不那麼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或少說兩句,就沒事了。那是因為他是處於客觀的地位,能兼顧雙方的立場,又從頭到尾保持冷靜的心態,不衝動、不情緒化。如果那一天,換成自己是幹架的當事者的話,什麼冷靜、客觀,都丟掉了,只有衝動和情緒化,不但模糊了事情的起因,也主觀的以為,千錯萬錯,都是對方的錯,自己只是無辜的受害者,更不會想到要少說兩句。俗話說:「相打無好拳,相罵無好言。」只希望說出來的話越毒越好,揮出去的拳頭越重越好,最好能招招命中對方的要害,惡業、悲劇因而造成。

而返照,就是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當下,能把自己那個我暫時放在一邊,先跳出問題的核心,用客觀的心態,冷靜的去檢視問題的前因後果,將會發現,本來只是芝麻小事,因為一個不服一個,而把事態擴大。或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如果我是他,這種惡毒的言語、惡劣的態度,我受得了嗎!能不起衝突嗎!本來只是星星之火,一吹便熄,何苦再煽風添薪,讓它燎原。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又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少說兩句,或道個歉、賠個不是,事情可能就化解了。

經典中又說:「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由於我們還是凡夫,智慧修養有限,雖然凡事臨淵履冰,也難免犯錯,所以才必須返照自己的身口意行為,有缺失的,把它改正過來。儒家也有反省的功夫,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但僅止於人天乘的修養。而佛教的返照,則依於經典上,佛陀所說的了生脫死、成佛成菩薩的道理方法修行,肯定可以超出三界、證得涅槃。就如同樣的大地、陽光、空氣、雨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籽不生豆芽,豆籽不長瓜苗。撒下人天的種子,必成人天的花果;播下出世的菩提種子,當然遇緣,能成三乘的聖果。

古德言:「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皆是菩提;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又說:「處處是道場。」意思是說,處處都有覺悟的機會。而禪宗講求當下,抓住了,就是你的,把握不住,就當面錯過。這當中,除了要有奢摩他(止)的功夫,最重要的,還是要具備毘缽舍那(觀、返照)的修養。

而現實生活,的確處處都存在著見菩提的機會,只要我們稍稍留意,用「讀」的學生心態去試著做返照,或者說深入的認識,不難發現事情的真相,而不被假相所迷惑。

我有個寶貝姪女,全家人疼她如掌上明珠。到要上幼稚園了,第一天上完課回來,就吵著要「自己讀一班」。全家都因她的童言童語而笑出了眼淚:自己一個人,怎能算一班。原因是在家裡,大家都護著她、讓著她,嬌生慣養習慣了,在班上,沒有人願意讓她,她才想要「自己讀一班」,如此一來,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

這事情,若發生在古代,或家族本身財力雄厚的話,為了疼愛姪女,說不定會順著她,請一位老師在家授課,讓她「自己讀一班」。如此一來,只會害她成為溫室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太陽曬,並於為人處事的EQ情緒管理課程上,交了白卷。

別以為這種事,只有幼稚園的小孩會發生,大人,甚至人天師範的佛教出家人,也照犯不誤。有的人,發起了一個好偉大的菩提心出家,過沒多久,覺得僧團裡面的人,都不好相處,於是在外面弄個精舍,當起住持,「自己讀一班」,就所有人與事的問題統統化解了。

殊不知,因為不親近善知識,又沒有同參道友的相互切磋、激勵,不但沒進步,反而退了道心。更因長期的離群索居,成了山頂洞人,待人接物的事全然不懂,人都做不好了,怎麼能成佛成菩薩。所以先師雲老禪師說那不是在修行,而是「無行可修」。又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知道怎樣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

有個人,說起當兵的往事,瞋恨心便冒出來。說他的連長一天到晚找他的麻煩,讓他日子不好過。還說當時發了毒誓,如果有一天,真的反攻大陸,第一槍,他一定先射殺連長,然後才會去打共產黨,因為連長才是他的敵人。聽的人,都是旁觀者,第一個反應是:除了特殊的編制之外,一個連至少有一百人吧。連長為什麼不找別人的麻煩,偏偏要找他的,道理講不通嘛。大家終於會心一笑,心想:一定是他一天到晚替連長製造麻煩,卻倒果為因,說連長一天到晚找他的麻煩。

如果他有返照的功夫,把自己放在客觀的位置,冷靜、不衝動的去檢視自己的一言一行的話,一定也和我們一樣,能旁觀者清,發現真相。原來是自己替連長製造麻煩,讓連隊頻頻出包,連長才會找他的麻煩,就會心生慚愧改錯,不再諉過他人,事情就能圓滿解決了。

部隊裡,一班共有九個兵,所謂「九條好漢在一班」。有個班長跑去向連長告狀,說他的班兵很難帶,要求調班。連長心想,他當職業軍人那麼久了,印象中,阿兵哥都是逆來順受,只求能順利退伍,無所謂難帶不難帶的。問班長發生了什麼事。班長委屈的說:「他們八個聯合起來攻我一個。」八個攻他一個,那不就是全部造反了!為什麼會搞得眾叛親離?該不會是班長高壓統治,班兵受不了,群起反抗吧!連長心裡這麼想,卻不好意思說,只得順他的意,幫他調班了。

我常說,先師雲公上人是個禪師,他用的是啟發式的教育,讓人有思考的空間,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而有所領悟。絕不是填鴨式的,把弟子當垃圾桶,一個勁兒的猛塞。徒弟在僧團中出狀況,其他人來報告,不能不處理,又不能當面教訓當事者,因為自己已先落入是非之中,對方又未必能得到饒益。在師父的心裡,每個人都是對的。他老人家曾說:「任何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都認為是對的,他才會去做,如果明知不對,偏又去做,那不是思想有問題嗎。」又說:「他知道做錯了事,心裡已經很難過了,怎麼忍心再責備他。」

之所以認為是對的,做出來卻是錯的,是因知見不正確,知識經驗不夠,才必須深入經藏,學佛修行。將心比心,客觀又深入的認識之後,師父總會以鼓勵、再教育,代替責備。

師父又傳授我們為人處事的一把尺:「在一個有十個人的團體中,如果有一兩個和你過不去,可能是他們沒有修養。三四個人和你合不來,也不一定全是你的錯。如果有過半數的人討厭你,那你就要檢討了。要是有七八個,甚至大家都討厭你,那你就是個業障鬼。」但是我知道,師父的這把尺,是要我們時時刻刻檢視自己,而不是去衡量他人。因為師父曾說:「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

網球界的天王,又有「紅土球場之王」美稱的西班牙名將納達爾,他的教練是親叔叔東尼。剛開始練球時,東尼告誡他:「輸球或打得不理想時,絕不能摔球拍。」如果非摔不可,「那就不要打球了。」東尼經過客觀又深入的認識之後,告訴他:「輸球時,先檢討自己,不會是別人的錯,不是球拍的錯,不是網球的錯,也不要怪罪風向。」多中肯的話啊!偉大的教練,當然能訓練出偉大的選手。

而在傳媒的運動版上,叱吒風雲的一流選手,陰溝裡翻船,被後浪幹掉。多的是稱讚對方贏得漂亮,他輸得心服口服;很少有人批評對方贏得僥倖,自己輸得冤枉的。這不只是表現風度而已,更是經過返照之後,發現一切都是自己努力不夠,能虛心檢討缺失,又能發覺別人的優點,予以學習。因此能時時刻刻的進步,不得少為足,故步自封,這也是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運動員的原因。

反觀我們這些泛泛之輩,把事情搞砸了,頭一個先檢討、怪罪別人,好的爭功,壞的諉過。記得報紙上,曾有這一則報導:一個上班族,每天都遲到半個小時,主管當面糾正。他不檢討自己,反而怪罪天氣不好,政府貪污無能,以致路面坑洞不補,道路沒拓寬,駕駛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交通警察沒出來指揮交通……主管耐心的聽完,對他說:「你的高論,每個同仁都有同感,我們不能改變它;但是你可以和我們一樣,改變自己,提早半個小時出門,這些都不成問題。」正如師父雲老禪師所說的:「不能改變別人,只好調整自己。」透過返照,發現問題的癥結出在自己,予以改變克服,就能顯現菩提。

返照,又有另一層意義,師父雲老禪師說:「返照,就是吸收別人的知識經驗,成為自己的知識經驗。」看別人的缺失,攤在眼前,一清二楚;自己的短處,擺在後腦勺,緣慳一面。所以要藉著別人,來返照自己是否有相同的缺失,有則改進,無則警惕。人家出事了,冷靜、客觀、將心比心的返照,如果我是他,會不會犯相同的錯,又會比他高明多少,幸災樂禍的心自然不生。不如人的地方,也能虛心的向對方學習,就可以減少很多自我摸索的時間。

所以先師雲老禪師,說他畢生奉行一個「讀」字,以做學生的心態,去「讀,讀人,讀不同的人,即使是小孩;讀,讀事,讀不同的事,即使是小事。」就是時時刻刻返照,擷取別人的知識經驗,轉變成為自己的知識經驗,當然一輩子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