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參學之道〉之感想 

                                                                                                                           文/小葉

當一名學生最大的本份便是「學習」,而在世俗的學校學習,與在佛研院裡的學習是相當不同的。何以說不同呢?於學習的精神與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世俗的學校學習,只要能將所學一一的記到腦裡,考試能作答,上課能回答,報告能按時繳交,便是一名好學生,學習態度往往是得過且過,出了社會往往是將過去所學的,忘得一乾二淨,而於人格的培養呢?套一句世俗的話:「高學歷不等於高品德」。

但在佛研院裡學習,是在培養出家僧寶,是為了將來要成為一名人天師範。因此,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態度一定要恭敬,因為所學的道理方法,都是釋迦牟尼佛所留下的智慧寶藏。除了態度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將所學的內容,只在名相或字義上打轉,而必須深入其法義,將學習到的道理方法,經過消化吸收後,實際的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聞思修,便是如此。

過去參學,必須到處走訪參學,才能求得那寶貴的佛法;而今,已不需像過去那般的辛苦,需要走遍大江南北,付出心力與勞力。在佛研院裡,有教授師們為大家介紹佛法,任何於佛法上的問題都能因此得到解惑,這是何等幸福之事,福報何其大!

猶記得導師於課堂中曾說過,他不是一本佛學辭典,而是一座圖書館。剛聽到時,並不了解導師為何如此說?現在明白了,於名相上的不解,自己須先自行查閱佛學辭典,查一本不夠,還要多看幾個不同的版本,了解其中的意思後,透過思惟,若對其法義有疑惑不解之處,再去請益教授師們,將原來單向的學習方式,提昇到「研究」的精神。

身為一名佛研院的學生,學習態度已不能再像過去,在世俗的學校一樣,要不斷不斷的聞思修,提昇自己,修養自己,才不辜負四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