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齋】我看「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之十四[「求人不如求己」的感想(上)

                                                                                                                  文/ 寶山僧

『問:「船毀物流散,浮沉大海時如何?」答:「非生即死。」謂:「螻蟻尚且貪生,當然希冀到彼岸。」云:「希冀乃眾生,力度是菩薩!」問:「如何力度?」答:「未落海之前,座下做什麼?」謂:「學佛修行,也曾佈施供養!」云:「是其時,心念中所起的是什麼?」謂:「行善做功德!」云:「來生福報有份!」問:「不能成道,往生極樂世界麼?」答:「想移民,辦張綠卡,也得條件符合!」問:「請示下手處,能得力度之便?」吾對曰:「死裡求生存,覺知眼前事;拼著喊救命,力竭身也亡!座下可知,遠水救不了近火!」末後句:「西方路遙資具足,三聖降臨接引走,從此三界無業跡,九品蓮台是渡頭。」』───上白下雲老禪師著。

在「貴耳集」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宋孝宗幸靈隱,見觀音像手持數珠,問曰:『何用?』僧淨輝對曰:『念觀世音菩薩。』問:『自念則甚?』對曰:『求人不如求己。』」
它意味著: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謂的「佛性」,就是覺悟的本能。俗話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觀世音菩薩最初也是由凡夫修成的,既然我們的佛性跟祂無二無別,為什麼不像祂一樣,自己依教如法修成菩薩或佛,去普度資生,卻甘願做個凡事依賴佛菩薩,祈求保佑、加被的佛教徒呢?

不管在家出家,學佛的目的無非是了生脫死,成佛成菩薩,但這是要有道理方法,及有條件的。所謂「業不淨不得成正覺」,如果不把八識裡業的種子都搬出來淨化了,連道也清淨了,是不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初學佛者,先學習怎樣遠離惡,再行善,行善還不夠,須能覺悟,覺悟就是認識到什麼、體會到什麼,或者發現到什麼,而能改正原來的缺失,化解原來的問題,以至圓滿。所以說:世間法就是一連串的為什麼,佛法就是去探討、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

但是,放眼今日佛教界,只是一的依賴、祈求,做個迷信的佛教徒,不能深入佛經的法義。以出家眾來說,有的受完大戒,便開館授徒了;有的經典法義、道理方法一片茫然,如何教學生。不是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嗎?可是古人說:「人非生而知者,熟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則其惑終不可解矣!」自己教不來,又怕徒弟開溜,禁止出去遊方參學,或讀佛學院,別說佛法的知見沒有建立,就是世間的知識經驗也非常貧瘠,連「知解宗徒」都談不上,何況知還要行呢,這樣能成為人天師範嗎?

於是僧團中,普遍的現象:參加早晚課,把各人的職事做好,或逢年過節辦個消災或超度死人的法會,或趕幾場經懺,其他的時間,全是渾噩的過日子,就以為是老實修行了。間或有人訂個功課,一天誦幾部經,念多少佛號、咒語,拜多少佛,或做個什麼法門,那儼然是大修行人了,不得不感嘆現在的出家人,越來越像「杯子」───才裝了一點點,很快就滿了。何況大陸叢林流行一句話:「誦經不如看經,看經不如想經,想經不如照經行。」如果只是誦經,於其中的法義、如何下手修行全是「莫宰羊」,和了生脫死有何相干?誦經、念佛、拜佛不能說沒有功德,但僅止於防禁身口意不去造惡,在我們還沒辦法做得了主之前,暫時的依賴而已,並不是修行。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有偏差把它改正過來,才叫做修行。

也有人一天坐幾枝香,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沉、落入空亡。胡思亂想還好,至少還保持清醒,心念還在正常運作,如果能從胡思亂想當中發現到什麼,也有覺悟的機會,就怕昏沉和空亡,因為昏沉是意念模糊、精神萎靡不振;空亡裡面沒有內容,怎麼有機會見道!古德才說:「寧願胡思亂想,也不昏沉打瞌睡。」因此,縱然出家了幾十年,最多只是進入道的範圍,有的還在業裡打轉,連道都挨不上邊,不過是住的地方較清淨;所接觸的人較莊嚴而已。一旦業報現前,或出意外,就怪佛菩薩沒保佑,把佛菩薩當成了保鑣。

在家修行,則迷信「布施的越多,功德越大。」把布施供養當做修行。有人一輩子修布施、護持三寶,結果卻得了不治之疾,因而對佛法失去信心,甚至撥無因果,認為做善反得惡果。這正應驗了六祖惠能大師所言:「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認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修福得福報,修道成道果,因果分毫不爽,種瓜不可能得豆,種豆又焉能得瓜呢?
又有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以為一句佛號就萬事ok了。可是念佛是念到臨命終時,還能一心不亂,阿彌陀佛才會接引往生。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念佛不能當飯吃,只要是人,就還得生活,還要跟人與事打交道,還會有煩惱。一旦煩惱顯現時,念佛只能轉移注意力,不能化解煩惱。經中說:「魚子菴摩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為什麼有很多人學佛最後不了了之?如果不能深入經藏,多看多聽多問,及從比較選擇當中,找出真善知識去請益,而得到法的喜悅,並能化解現實生活中的煩惱的話,是很容易退墮的。

還有人精勤不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以為大事已辦,往生西方勝劵在握,可以睡大覺了。過去禪德曾說:「靜中功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時,又只剩一分。」不知他的一心不亂,是靜中還是動中.......。又死時四大分離的苦,如生龜剝殼;更不忍心和心愛的夫妻子女、田舍財產分離;還怕人死如燈滅,從此這個我在世界上消失,還能一心不亂嗎?不少的案例證明,念了一輩子的佛,臨命終時,佛號念不出來,只是怨天尤人,只是柔腸寸斷。

往生西方,只到九品蓮台的另一個「渡頭」而已,並不是就成佛成菩薩了,還必須要上品上生,花開見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再去修行。何況要往生西方,就如世間法的移民,並不只是念一句佛號那麼的簡單。以移民來說,首先要付得起手續費、機票錢,還要有「良民證」,或有親人可以依附。文化水準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更要有高學歷、科技或專業人才,銀行還是要有多少存款。移民成功了,也只是去當二等公民,白種人天生的優越感,黃種人英語再溜,事業再有成,想打進他們的社交活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