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不住的山光曙色】短期閉關的體驗(下)

    初學佛時知見未具,只知娑婆眾生為苦所縛,多由聲色不透之故,又讀了一些經典,知道佛法「離苦得樂」、「轉色身為法身」、「煩惱中有菩提」的道理。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09期 2006年 11月刊

出家非將相所為                                                                                               文/ 智願法師 

初學佛時知見未具,只知娑婆眾生為苦所縛,多由聲色不透之故,又讀了一些經典,知道佛法「離苦得樂」、「轉色身為法身」、「煩惱中有菩提」的道理。那時,一位熱心的朋友一再引領我親近三寶,尋訪名師,大約入佛門半年餘,出家之念更強烈了,但礙於兄弟的公司需要人手,便留在那兒幫忙,一年半載後,發現自己向道的熱忱依然熾烈不改,便立意發心出家,決心向道求法。

那時心裡這樣盤算著:如要守住隨緣不變,達至灑脫自在的解脫之境,就非得出家才有機會縮短成道的時空,如果毫無出離之意,生生世世在紅塵中輪轉,塵封垢掩,千百刧後仍是凡夫一個,那才可悲!我就是執持這種意念才立意出家的,且直覺的想拜年紀大一點的師父,幸逢時節因緣成熟,在一次千佛山的學佛營裡,緣遇孺慕已久的老和尚,在課堂中聆受他的佛法開示,當時法喜充滿,內心不由生起一個聲音:「這就是我要找的道場!這就是我要親近的師父!」

遂懇求師父為我圓頂,決意於八十三年九月剃度,從此登堂入門,親近大善知識。而為了充實佛法知見,我還進入千佛山佛學院就讀,回顧尋道的過程,深自體認:「出家事業非將相之所能。」而棄髪染衣豈可蹉跎光陰?祇道───「出家容易三學難,心性歷鍊苦不堪;清淨莊嚴趣淡泊,盡捨自我更非凡。」(雲老禪師的禪林寱語)

南來北往一條橋

出家後與師難得的相處對答,深深鑴刻心底,記得一次開車載他老人家到古嚴寺,路途中,我非常清楚西螺大橋一旁,臨高速公路的那條橋就是「中沙大橋」,我心無旁騖的開著車,突然老和尚問我話:「智願呀!那一座橋是什麼橋?」我答道:「師父!是中沙大橋!」師父卻說了一條橋的名字,我一副頗有把握的強調著:「師父!不是哦!那是中沙大橋。」誰知他「語帶深意」的說:「不是!不是!是xx橋!」

當時我隨即發現氣氛非比平常!突然警悟到車上坐的是一位老禪師,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有禪教,豈可大意!之後這段教誨讓我體取到:人間事,能見的,可信的,得聞的,大都屬於「自以為是」的範疇,而修行、修養絕不是像鑽牛角尖似的,欲打破砂鍋問到底,還要咄咄逼人。何況事物的呈現,許多時候也不一定是「黑即白,白即黑」的評斷,有時也有「非黑非白」的意涵,若用自以為是的「理直氣壯」,忘了還有「提綱挈領」、「圓融饒益」之功,那麼「黑是黑」又怎樣?「白是白」又如何?

畢竟佛祖大機不在言句,唯重覺悟,何況禪思的風采──「答的不是問的」、「問的不在答處」,所以,尋迹覓角,皆不是佛旨祖意!我知道師父慈蕜,是適機啟迪我禪思,引我突破情見識解,轉化強烈的自我,才會當場來這段捧喝。不可思議的是,法味興濃,那句金剛王寶劍的:「不是!不是!」竟令我欲與別人諍論時,馬上會收攝身心,抖落心識頭頭的「烟屑落影」。

往後在師父的書裡處處得見這「剖心剔骨」、「一鞭揮響」的導引,好比在師父「休庵禪案」裡所舉的:僧問趙州:「久聞趙州石橋,到來只見路彴?」(路彴獨木橋之意),州云:「汝只見路彴,且不見石橋!」僧云:「如何是石橋?」州云:「渡驢渡馬,彴!」 

「渡驢渡馬」世界何期廣闊。但如果只在石橋、路彴上分別,忘了橋的「通達」、「連繫」之功、忘了自心承載何物?忘了五蘊「受、想」往哪去,又打何來?那還是在殺活中耗腦筋,無法直下斷截心識葛藤,仰高俯低,運出家珍!因此,何妨但問──自心所見是什麼橋?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心橋可有休歇時?橋與筏過後不執戀,又何取捨?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於法義所蘊,我粗淺的看法是:中沙大橋只是一個「名相」,從色塵的物質,到法塵的事理,以至色法的相應,它的因緣法則、因果關係,若能從中突破「相」的計執、「根塵」的接觸,從「境用」裡顯現內涵,才能入達「識」的照見及「我」的灑脫。因此,事相萬變,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在不同的時空,每個人的體解、理會、效應皆不同,故「橋非橋是名為橋」,有時須把握隨類相應的「善巧方便」,認明是橋的話,「走」就是了!何必懡蘿一堆!

殺人刀活人劍  深識師父不凡的教導

另有一次的請益,也像火光閃耀般,在我心頭烙了影,那是在我出家幾年後一次的機緣裡,我向師父請益:「如何才能一門深入?」哪知又是一場「句裡呈機劈面來」的景況,他回答說:「你們這樣要一門深入還早得很呢!」是啊!一門深入意味什麼?是擇法而修?修「大悲法」、「觀音法門」或「淨土法門」、念佛等....?一門深入,真有一道「門」嗎?就如「閉關」真有「關」可關嗎?身在心常在,關得了身有時卻關不了「心」!所以,實相無相,「立知見則為無明本」,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雖如是,學佛的基礎、次第還是要從心地的「有」下工夫,老老實實的在生活、人事中歷鍊,如果不知「法」在哪裡?法門歸法門,緣境一來無法自主,盡是在六根門頭打交道,與修養還是無交涉。

師父已九十二高齡,平常為宏法利生忙著,平常難得回梵音禪寺來,有人初出家或初學佛,知見不夠,再加上依賴心較重,可能會覺得他已一年多沒上山來,讓我們在現實人事中碰撞,煩惱衍生,夜深人靜時獨撫瘡疤徒嘆!甚至有人會不了解怎麼這樣對徒弟的?事實並非如此,以我的了解還真感謝他!因為,三藏十二部,該說的佛法道理他都表現在等身著作中,我們聽他的DVD就是在吸收知見,效果完全一樣!何況解渴療饑必須靠自己。

循著目前的時節因緣,最基本的是:人人應做好一個出家人該盡的本份與義務,修行才能成氣候,如果不知精進,說得多做得少,長日侍立師旁又如何?這飯還是要自己吃的。其實,隨著善知識修行或與師兄弟共住同修,兩者的氣氛雖不同,但懂得門路的人還是會修!何況有時他也會乍然吹皺一池春水,醞釀讓人激湧動亂的緣境,出些怪招,讓我們來個措手不及,例如:利用人性好逸惡勞、五欲八風的誘引,張起一面大鏡,讓我們照照自己,因此,往往一言半句的棒喝,便足以讓你省思許久。師父的禪教含藏深遠的意味,境界遼闊,只要知道「法」在哪?就能跨步向前!

其實,靈山會上,佛陀拈花仍耀古今,當下「問的」、「答的」、「評的」,切莫忘了一個「學」字。何況:「人身是學佛之身,欲珍惜。三寶是解脫之鑰,欲把握。智慧是三學所成,欲精進。菩提在修心養性,莫放逸。」吾等精進是時!(出自雲老禪師的”影子”103頁)

無門關 看腳下

師父在“休庵禪案”書裡有謂:「不破本參不入山,不透重門不掩關,會得生死無常事,任它隨處有道餐!」,而「心地無亂,自性定」,吾等若能在現實生活中把握心識的防禁,不以自我豎立人世高牆,又哪有關可立?只要入達「淨」、「靜」的修持,深信處處都會有宜人的風景!

信不?心靈自由出入,悠遊灑脫,就看內心明不明?吾人當深自期勉,把握因地「道」種,如此,在每個緣境當下咸可體取「設關立願」的宗旨,怕只怕「無願無深心,業報來時滿地慌」!看腳下!無門關───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