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在佛法中所謂的「有」,是指現實生活所關係的動物、植物、礦物等有情、非情與無情的眾生,以「人」為中心,舉凡理和事等一切諸法相。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2期2013年10月刊

在佛法中所謂的「有」,是指現實生活所關係的動物、植物、礦物等有情、非情與無情的眾生,以「人」為中心,舉凡理和事等一切諸法相。例如世間的一切現象是有,總不離於是非、對錯、善惡、美醜、好壞、高底、優劣、大小、智愚...等相對的現象;這些相對的現象是見仁見智,在在都是分別之心,而不離於自我意識,如果僅止於分別,那會陷入計較和執著裡,此是業我在作祟,是是引生煩惱的原因。

佛法中所謂的「無」,並不是「沒有」的意思,是從一切法相的有,憑藉個人的知識修養,於中能夠突破其局限,突破我意識所形成的計較和執著,透過認識、瞭解而覺知感性或理性的分別之心,展現出但具饒益而沒有任何傷害的一種現象。所以,無是從有的突破以後,產生的另一種現象;但是,有時候也不一定。 

例如煩惱與菩提。

煩惱是身心不安的現象,人人都有煩惱的時候,一般人總是隨著煩惱而轉,不得寂靜。學佛的人,如果煩惱來了就找一個菩提來消除它是不可能的,因為煩惱不是敵人,想找菩提也找不到。所謂煩惱即菩提,就是從煩惱裡去發現菩提,也就是菩提開啟於煩惱之中!所以,煩惱來了,敢於面對煩惱,去認識它,瞭解它,從煩惱中找出形成的因因果果的問題,發覺其中諸般因與緣的關鍵性;如此去行,便能突破煩惱,甚至化解煩惱於無形。煩惱一旦突破了之後,所生起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從煩惱中所發覺出來的,佛法中稱作菩提,也就是「煩惱即菩提」的道理。

因為煩惱是由無明迷惑而起,只要能夠突破無明,化解迷惑即顯覺,然而能不能從煩惱中有所發覺,全在個人於佛法的修養了!重要的是不要忘了,煩惱的主角是自己,不可一味的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怪罪於業障太重;因為,那樣不但解決不了煩惱,更將失去從煩惱發現菩提的機會。所以,能突破煩惱,是從「有」而顯現「無」,全靠個人的修養;但是,也說不一定!因為這次的煩惱,能突破,並不表示以後不煩惱;下次煩惱來了,還要再經過認識、瞭解,從中再修養,再突破。「不一定」也有另一種說法:如煩惱有時候也不一定能突破,如搖搖頭,算了吧!也可以做到不受影響,但煩惱依然存在,這種現象也是無,不一定的意思。

 世間的構成基因是人,有人就有事,所以世間的大小事情,皆由人而起,人是事的原動力。然而,世間的事,缺失總是那麼多,因為缺失多,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發生。事,在佛教中統稱為「法」;所以,世間事,就是世間法。事與法,具備有道理和方法,只是世間事或法,都是在「相對」中進行:有是與非、對與錯...以至應該與不應該等「人、事」的關係性。每一個人都強調自我的分別意識,而且清一色都是我正、他偏,好像自我的設定,本來就是否定他我;然而「我」的定位,無論何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點,絕不是排斥或否定,便可以使之消滅的。

佛法之所以是出離(突破)世間的實證之法,就在於能夠超越世俗相對之法。佛法肯定世間法的有,是纏縛,是迷惑,皆因自我的計較與執著,才會陷入無明煩惱之中,而突破之道,不是於「有」的否定,也不是憑藉自我意識能夠逃避得了的,必須面對一切的有,去深入的認識與瞭解,才能於有之中,發現許多漫不經心、忽略了的,最容易被自我而淹沒了的,甚至潛意識中孕育了而不曾發露的;一旦真能有所發現,必然於原來的「有」,就可以獲得突破,而顯現出殊勝而微妙的無!那末,於世間法的「有」,就能成就出離的「無」。

佛陀提示學佛者:眾生唯有出離(突破),方得清淨。出離之道,不是逃避,不是否定,而是冷靜的面對,深入的認識瞭解,獲得突破性的發現,才能入於出離之道,成就解脫之後的清淨。事實上,出離即是出世,但一般人卻誤解「出世」一詞,以為遠離世俗,遠離人群,躲在深山裡,石洞中,甚至不食人間煙火,孤寂潛隱,完全的任性自在,卻不知出世的主旨在修行調理貪欲,不為世間的污染所束縛而不安;基於運作的業因在貪欲,人往往「欲」望難以填滿,而不擇手段,造成傷害他人的行為,然終究自己也受到傷害。

欲,乃業之根源。佛法中提示學佛:遠諸貪欲,首先要學習少欲;少欲無貪,終究必清淨。所以,世人於貪欲的有,必須修養以達無貪,不為貪所轉,即是出世;當然,於貪欲要成無貪,必須面對貪欲的有,透過不犯(戒)、不亂(定)、不癡迷(慧)三大條件,才能慢慢地轉貪為少,由少而後無,以至清淨。

由上述可知,佛法中關係到「無」的法要,是依於「有」的認識、瞭解,而能夠超越或突破,然無也有不一定的意思,這些重點一定要把握,千萬不史把「無」當成「沒有」。如果把無當作沒有去解釋會造成問題,譬如講經說法說成「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認為這就是無,那是很嚴重的誤解,依世間法而言,無就是沒有,世間法說有說無,此無是沒有,這點是肯定的;然而佛法的「無」,則是依「有」的認識、瞭解之後而突破,所顯現的另外一種現象,例如煩惱即菩提,因煩惱的生起,是因人與事而發起,如能把問題弄清楚了,就不會為煩惱而煩惱,因為清楚了,就覺悟到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就是從煩惱中能覺悟,即使煩惱加之於身,也不會被煩惱所左右,因為煩惱已成「無」的現象,這現象在佛法中稱之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