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講與聽」有感---說與寫

    如果把「聽來的錯誤知見」傳達出去,就變成了「以訛傳訛」。他「講」錯了,業由他造;我「說」錯了,業因我起。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86期2014年3月刊

文/同歸

有幸預讀本期《千佛山雜誌》刋登的〈講與聽〉,作者「亦說」,不離題地論理,筆鋒如劍,邏輯完整。他提出的「講與聽的現象、內涵及問題」值得深思,並引發對其影響所及的下一步「說與寫」的連想,乃為文回響。

「亦說」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在本身並不了解的狀況下,法師講什麼我就聽什麼,「就很容易被混淆視聽,接受了錯誤的知見,而成為八識中的種子」。其後果更嚴重,「一直要到『聽』了不同的『講』,加上自己理性的分辨,才有機會接納新的理念,清出原有的種子,植入新的種子」。

該文談的是「講」與「聽」的互動及講者與聽者應具備的心態,屬於個人的修養,然而現實生活中,必然存有人與人的互動。因此「講與聽」的後續行為,脫離不了以「說」或「寫」的方式和他人交流。如果把「聽來的錯誤知見」傳達出去,就變成了「以訛傳訛」。他「講」錯了,業由他造;我「說」錯了,業因我起。

自古以來「以訛傳訛」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本來「風流倜儻」及「文釆風流」中之「風流」是讚譽美好的;到了現在,如說某人「很風流」或「風流成性」,絕非讚譽。有些正在醞釀、尚未成形的「訛傳」,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去明辨。

「謠言止於智者」是智者的個人修養;學佛的人如以「慈悲喜捨」自我期許,是否更應在能力範圍內,為護法而作「正名」的呼籲?這也就是為什麼「亦說」,要語重心長地,依老和尚所教,為文破解「願」的訛傳。

另有一個「訛傳惡用」,則是「默摒」二字。講者常沾沾自喜,自詡對佛經的知識高人一等,孰不知「默摒」是佛陀教弟子「對付惡比丘」的不得已方法!「惡比丘」是七十二種外道中的婆羅門極端份子,是不可理喻的極少數惡行者。我們在千佛山學佛,修的是心,如果動不動就把別的四衆弟子當作「惡比丘」來默摒一番,試問那個「慈悲喜捨」的心要往那裡擺?

老和尚在多次演講中,對出家弟子們說,他的山門永遠是開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稍頓又說:「但進門來的信衆,你千萬不要把他給推出去!」這些話看似平淡,卻蘊藏極豐富的修心之道。從這裡舉一反三,就很清楚,出家衆絕不可以以「默摒」的惡念對待在家衆;反之亦然。仰山慧寂說:「我這裡是雜貨舖,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見《景德傳燈錄》)如果慧寂見「有人來覓鼠糞」就覺得此人在辱我,但要顧及修行人的形象,而給他來個「默摒」的話,就不會被尊為「仰山大師」了。

「聽」到很多人「講」,老和尚要出家衆稱在家衆為「居士」;在家衆稱出家衆為「師父」。個人在踏入菩提寺之前,從未真正接觸過僧侶。以世俗的經驗,「師傅」只是用來尊稱工匠、司機等藍領階級人士的。又因喜讀一些如《指月錄》,《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及《五燈會元》之類的禪門書籍,知道對有成就的僧侶皆尊稱為「師」。

初謁老和尚,為表示感謝「如甘師」時,立即被在座的一位外地僧人糾正「應稱甘師父」。正在我不以為然的當下,老和尚馬上說:「不是『師父』,是『師傅』。」這是老和尚親口對我說的,以他老人家的國學、佛學造詣,也絕不可能認為稱「如甘師」是不敬的。後來在《千佛山雜誌》刋登的文章,如果我的原稿寫「XY師」,會被改為「Y師父」。個人認為,在一般的「說」與「寫」上(包括《佛弟子會訊》)稱「師父」,無可厚非,但老和尚創辦的《千佛山雜誌》是屬於文獻類的正式期刋,不宜使用「Y師父」的暱稱,應該用正式的「XY師」的全名。

「必也正名乎」,我把自己的經驗及知見婉轉地陳述,希能「正名」,但未成功,於是改寫為可以被接受的「XY法師」,「XY教授師」或「XY住持」作為因應。事雖圓,心裡始終存疑,還用老和尚常說的「好為人師」起首,寫了首「師父歌」自娛。文曰:

好為人師者--衆。

可為人師者--有。

堪為吾師者--稀。(見拙作〈同師不同門〉)

尊師如父者--壹,老和尚也!

數年後,不久前,向一位我所敬佩的住持求教,承蒙賜予一份老和尚撰寫,但未發佈的文稿「恰當的稱呼」,方得解惑。文中說明了四衆弟子在「書面文字」及「口頭上」應如何稱呼。全文如下:

 

恰當的稱呼

敬啟者:

呼籲佛教界教內人士,應共同致力推動社會人士改進對出家人的稱呼為急務:

鑑於科技日新,新聞媒體之報導以及網際網路之傳播又浮濫於社會,然則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佛門一有什麼狀況,甚至非佛門之比丘、比丘尼,卻因其剃髮、服著近似於出家人,即被做為新聞素材,冠以和尚、尼姑而報導之,讓佛門平白受荼毒,影響甚鉅。其實尼姑一詞,源自明書《輟耕錄》之〝三姑六婆〞,是則為極其輕蔑戲謔之詞;若此稱呼一日不改,則一日不除對佛門形象之影響與戕害。

為維護僧寶〝清淨、莊嚴、淡泊〞之身份立場,從而發揚佛陀遺教〝人天師範〞的內涵與素養;謹誠懇呼籲並建議:

1. 以後凡書面文字(由教內推動影響到教外)提到受戒之僧人,應以〝比丘〞、〝比丘尼〞為正式的稱呼。此舉一旦蔚為風氣與習慣,自然會讓社會人士改掉其對出家人稱〝和尚、尼姑〞之不當心態;同時藉此因緣,也協助了社會人士瞭解比丘與比丘尼的意義。

2.  其次,鼓勵檀越改進對出家人口頭上的稱呼:

平日言談之際,一般情形之下均以〝師父〞稱呼,遇年紀小的則稱〝小師父〞,年紀老則稱〝老師父〞,希望藉由親切、敬重、禮貌的稱呼,喚起釋氏共一家的親和力,進而無形中也會為社會植入一股清流與功德力,扶植社會善良風氣的成長,是所翹首欣盼!

願我們共同為教為法齊獻心力,祈 頌

吉祥如意!

                                                                                                               千佛山聯合功德會    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