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慕之情

    當時菩提寺沒有現在的規模,那時大寮還是茅草屋頂,大殿前有一個圓水池,現今山門旁都是清幽的山林,是一處禪林古剎的規模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11期2016年6月

孺慕之情      漫談學佛心得      淨椿

 談學佛心得就先談談接觸千佛山的因緣。在未接觸之前也跟一般人一樣,四處尋覓道場,之後偶然的應同學的邀約,到菩提寺參加法會,頭一次聽到如此撼動心靈的梵唄。誦到佛號就淚流不止,回向後仍無法自已,自此與千佛山結下不解之緣。只是至今因凡塵俗事所綁,還是未深入經藏,所以至今智慧仍是渾囤未開,冠不上學佛弟子,還只是一個不長進的信眾,實在慚愧!

 

當時菩提寺沒有現在的規模,那時大寮還是茅草屋頂,大殿前有一個圓水池,現今山門旁都是清幽的山林,是一處禪林古剎的規模。曾經有一次清早,抵達關廟馬路轉入旺萊路後,人煙稀少四周靜謐的清晨,望著大潭埤山坡上方,樹林後的菩提寺,是那樣的沉穩那樣的寧靜,真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畫。當走近寺院經過轉彎處時,傳來陣陣洞蕭聲,原來樹林裡一個不算小的石頭上,坐著一位師父正吹著柔美的洞蕭樂曲,附近另一位師父在出坡打掃,那場景那畫面,似乎只有電影裡才看得到的,而自己能身入其境,何其有幸!直至今日仍難忘當時那種震撼的感覺,不知是否另有其他意義?好比是為了接引道心不足的我而顯現的境相....

 

當時每每遇到生活上、情緒上走不過去時,就會回菩提寺禮佛,與常住師父聊聊,或在大殿前,水池邊坐坐,心情一轉換,就像遠行的遊子回到溫暖的家一般。對著大殿前,碑上師父法語--「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但那又談何容易啊!不過我告訴自己「記住,不妨試試,盡量做到。」偶而回寺廟走走,讓心靈沉澱,充足電能,再回來面對現實,再接再厲,勇敢承擔充滿挑戰的日子。之後這兩句法語真的讓我在職場上,化解許多對立,建立很好人際關係,給自己添上一頁光榮的履歷。尤其年紀漸長,對「想行之間拉大距離」運用在生活上的意義與好處,更能體會。

 

今生有緣進入菩提寺是幸運的!不但是修學正法之地,也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常看到很多信眾跟隨在老師父左右,或提問、或話家常。雖然我也有很多問題,可就是不知如何發問,更怕渺小的我提出的問題何期幼稚!也因為這個緣故,在千佛山幾十年,一直到老和尚圓寂,都未曾和老師父說過話,只敢遠遠看他,或把頭低下來匆匆走開。也許老師父也知道我怕他,每當生活中出現疑難雜症的問題,或對佛法產生疑問時,我總會適時適地的從書本,或藉由認識的人。有意無意的言語傳達,甚至夢境所示而得到答案,引我度過漫漫人生的波折。行筆至此,憶及師父的佛學深博修養與慈悲的願心,心懷無限的感恩與懷念!

 

回首我的學佛過程,佛法始終是我精神上的最大支柱,由衷感謝千佛山師父的慈悲引領,讓我能安然度過人生的層層關卡。因而發願「將終其一生是千佛山人,也是永遠的千佛義工。」感念台北講堂的啟建,從八德路、永吉路、羅斯福路,接著是白雲禪寺的圓成,大家心連心攜手走過,願我色身健康、法身成長,也願諸佛菩薩慈悲加被,讓佛法明燈薪薪相傳,正法恆駐!

「南無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