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亦耕作

 

佛亦耕作  /釋蓮恩

 

  時光倒流至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名為豆羅闍的農人與佛陀相遇,農人以輕蔑的口吻向佛陀說:為何不像他一樣辛勤耕作,卻要向人乞討過生活呢?

 

  佛陀知道眾生有疑惑,於是很巧妙高明地應機說教,依此農人最熟悉的耕作,將修行比喻成耕種, 以信心為種子、一切善法為良田、精進為調伏的牛、智慧為轅輻、慚愧心為犁具、時時專注如及時雨、常保正念可去身口意缺失。世尊很善巧切要地解說,讓農人輕鬆清楚地明瞭修行的方法過程與重要性,終於讓農人心悅誠服地讚嘆佛陀才是世上最擅長耕種者,因為農夫(代表一般眾生),只是解除短暫的飢渴痛苦,但世尊是為了眾生出離生死輪迴,而努力耕作大福田的人。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的確每人心中都有一畝田,要怎麼收穫,便要怎麼栽。唯識言:「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 。」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蘊藏著累劫累世的種子,遇緣呈現, 若不能覺察其善或不善,則隨緣境轉,那麼業識更深,道業不顯,輪迴種子再添一樁。

 

  佛陀出世為一大因緣,示現世間說法49年,因為世間所有眾生幾乎都是顛倒生活著, 執幻為實,  佛陀出世時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地的「我」, 就是指每個人的那個「我」,「我」是那麼頑固不化,難調難伏。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因為「有我」, 就會用自我意識判斷事情,如此就容易失去真理,千萬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揣度他人,因為用的是分別心,有分別就會計較執著,有計較執著就會對立,計較執著起,就生煩惱,對立一起,則無法平等、和合,如果不能用智慧來處理, 就會再造業,如此循環不已,難有出期。

 

  再者此農夫對職業亦有所分別;事實上天生萬物必有其用,不可藐視他人及其職業,天下蒼生乃至一花一草其實都是息息相關的,存在皆有其妙用,人人各司其職,物物發揮其用,這世間因而豐富且多采多姿,每個人都要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如此一來就會心存感恩與包容,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善待。

 

   上白下雲老禪師說:「五蘊即我, 我即是心。」修行即是修心,修理自以為是的我,常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說心地,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疏果從大地生,生出善惡五趣染境諸法,所以說三界唯心,眾生因無始業識纏縛,誤認五蘊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終日不自覺,而有「我執」「法執」,至使無法解脫。佛陀悲憫眾生,宣倡修行見性,若能依教起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就能斷輪迴,證涅槃(甘露果)。

 

  附錄:原文《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第264.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羅門名豆羅闍,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缽往至彼所。時婆羅門遙見佛來,及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種作人耕種而食不從人乞, 瞿曇!汝今亦可耕種而食,佛言:我亦耕種而食。時豆羅闍婆羅門。即說偈言:

 

    汝自說知耕   未見汝耕時   汝若知耕者   為我說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吾以信為種   諸善為良田   精進為調牛   智慧為轅輻

    慚愧為犁具   念為御耕者   身口意調順   持戒為鞅子

    耕去煩惱穢   甘雨隨時降   芸耨為善心   大獲善苗稼

    趣向安隱處   可以剋永安   吾所耕如是   故得甘露果

    超昇離三界   不來入諸有 

 

 

  婆羅門言:汝耕實是耕無上之勝耕,婆羅門聞是偈心生信解,盛滿缽飲食來用奉佛,佛不受,餘如上豆羅闍婆羅門所說,乃至不受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