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三)

佛研院專題演講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              

(三)

演講者:鍾玲教授

時間:2016.10.22

地點:千佛山菩提寺視聽教室

 

下面這首詩《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就是皎然為以前我們講過的靈澈上人寫的,大家一起來唸:

「心與空林共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

 

很短的一首詩,這首詩描寫的地點是法華寺,法華寺在太湖南岸,離湖州不遠,又叫〝白雀寺〞,也是一間古寺,建於南朝。題目《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中的“簡”字,中文不錯的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寫信給那個人的意思。簡,原來是名詞,是指書寫用的竹片、竹板,漢朝及其前所用的竹簡。孔子的時候,學生拿很多的竹片在讀書,不像現在的書那麼輕。漢朝發明紙張,之後用紙寫字,簡是指“書簡”、“信劄”之意,就是寫的信。但是這首詩的題目把名詞變為動詞 ,以一個字代替白話的三個字“寫信給”,也就是皎然住在法華寺寫信給靈澈上人,他是在法華寺掛單時寫信,古人用字精煉,現在白話囉囉嗦嗦,以前一個字代表很多意思。

靈澈(746-816)比皎然小26歲,可是也是很出名的詩人,本姓湯,越州(今浙江省)會稽人,享年七十一,也是高壽,先在雲門寺學律,然後跟著嚴維學寫詩,後與皎然成為知交。皎然薦之包佶,又薦之李紆,詩名振文壇,與劉禹錫,劉長卿,皇甫曾交遊,《唐詩三百首》有劉長卿的詩“送靈澈上人”大家唸一次:「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意境蠻好一首詩。靈澈雖然小到可以做他兒子,皎然卻把他視為平輩,作為知己相交,應該是因為皎然認為不論是在修行上、還是在詩創作上,靈澈都跟他相當。

 

“杳冥”是什麼意思?“杳”唸「ㄇㄧㄠˇ」。要依唐代及其之前“杳冥”的用法,來理解它的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很高,像無盡的高空、青天那麼高。唐朝魏樸 《和皮日休悼鶴》中說,「直欲裁詩問杳冥」,就是問蒼天的意思,就是問無盡高之外的老天爺的意思,因此不只指空間,還指空間外的宗教世界。“杳冥”又有極遠的意思。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膠水》:「杳冥無際」是指橫的空間,魏樸詩中用的“杳冥”打破了直的空間,直透天界,所以「杳冥」是一種打破三度空間的境界,橫面的空間,上下的空間,都打破了。

“心與空林共杳冥”,也就是說他內心空靈地在石頭上面打坐,心無限的擴充,這不就是講他悟得的禪境嗎?這是他一刹那的漸悟,內心的境界已經清空掉煩惱和諸念頭,所以變成無限高、無限遠、無限大,打破了三度空間。所以他無限大的心靈也包含了身邊周圍的樹林,心當然不是空的,還有樹在,還有眾生在,可是眾生可能變成透明的東西,都包含在裏面,內心的空間沒有任何的干擾。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不是很有禪境?皎然的修養蠻高的。

下一句“孤燈寒竹自青熒”,此時他身處在另一個空間,他在一個不同的地方打坐。上一句在空林的石頭上打坐,這一句在自己寮房裡打坐。就像是千佛山的師父們在自己的寮房床上打坐。寮房裡有一盞燈,不是現在的電燈,而是油燈。“寒竹”為什麼寒,天氣冷,在秋天、冬天江浙一帶很冷。房裡面只有一盞燈相伴,窗外面只有寒竹相伴。現代人有床睡覺。唐朝人應該是在地板上鋪墊子睡在上面,像現代有些日本人或韓國人那樣。“孤燈”應該跟第一句的“心”呼應,“寒竹”跟“空林”呼應,所以皎然兩句詩裡暗藏有三重宇宙:

 

第一重宇宙是他的肉身所在,是在石頭上打坐的皎然,也是在寮房裡面打坐的皎然,孤燈是他的心燈,一盞小油燈照亮小小的寮房,這是最小的宇宙。第二重宇宙是皎然在其中打坐的、空無他人的樹林,也是寮房外面有竹子的庭院。“青熒”顏色是淡淡、但有光亮的,是青的,青是藍綠相通的,所謂青空就是藍天。孤燈的燈焰跟寒竹的顏色都是藍綠色,微微的亮光,一個很清寂、幽遠的宇宙。第三重宇宙是心念的宇宙,極其高遠,無限大的空間。這兩行詩包括由小宇宙擴充到無限大宇宙,是入定的感受,皎然有蠻多講入定感覺的詩,這首詩是其中之一,我就用這張海上有雲、有霧像是無限空間的照片,來表達我對這兩句詩的感覺。

“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皎然前面談入定,為什麼後面又出現小乘客呢?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用小乘,大乘的說法,好像暗指人家小、我們大,有點貶低他人的意思,用聲聞跟菩薩乘就比較中立一點,但是在唐朝大乘跟小乘是慣用的名詞,皎然詩裡頭就直接這麼用。他怎麼知道他是小乘客呢?“一夜風來聞誦經”,皎然深入研究佛經,小乘的經典他也應該涉獵過,所以一聽就知道誦的人是修小乘的。他詩裡頭寫對方是學小乘,自己當然是學大乘。

 

你們知道“一心二用”的說法嗎?我看過不少講入定感覺的文字,高僧在入定的時候可以有化身,他會看到自己身體,也會看到周圍的狀況,就是牆外、寺院外的東西他也看得到,這是他化身所見所聞。而且他感覺特別靈敏,別人聽不到的他聽得到,入定的時候,當然並不是對周圍沒感覺,我想就是隔了二十間寮房,有人在低聲誦經,他也聽得見。高僧入定時,可以同時觀很多東西,聽很多聲音。所以他會聽到有出家人在誦小乘經文。那人誦了一夜的經,可以暗指皎然入定了一夜。我剛講的一心二用就是這個意思,既專心打坐,又觀四面八方。皎然在入定的狀況中,就能一心多用,一面把心念無限擴大,又能聽見小乘客在誦經。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時在第一世紀傳入中國,東漢末年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安世高譯出許多小乘佛經。魏晉南北朝期間這些佛經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到唐朝小乘佛教的各派在中國開始衰落,而大乘佛教卻有大規模的實踐與發展。皎然這首《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證明在第八世紀有人還在學習小乘經典。但是我們的皎然大師學習的是大乘的禪宗,當然不認同小乘,去年講一首詩也談過他的立場,他認為菩薩乘才是最好的修行法。這首詩也顯示皎然的心胸大,他似乎不太在意聽了一夜的小乘經典,在定中他包容不同的宗派。

 

《詠小瀑布》也是一首談入定的詩。我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張可以顯示這首詩詩境的小瀑布照片,這張照片的瀑布好像夠小了吧!旁邊的樹葉一對比,就知道是個迷你瀑布。大家一起唸:

《詠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細脈穿亂沙,叢聲咽危石。初因智者賞,果會幽人跡。不向定中聞,那知我心寂」

 

題目中的“詠”字是歌詠的意思。“瀑布小更奇”,“更奇”是指雖小,但奇特,有大瀑布的氣勢。“潺湲”:潺湲來形容水的流動樣貌或流動的聲音。《楚辭》九歌中的湘夫人曰:“觀流水兮潺湲”是指水流之樣貌。《漢書.溝洫志》:“河湯湯兮激潺湲”,水流聲也。

潺湲二三尺指瀑布的高度約二、三尺吧,古時候的尺不是公尺那麼長,而是很短的像英呎,可是它看起來竟有大瀑布的樣子,流動急速,水聲激激。“細脈穿亂沙 的“脈”字指事物如血管連貫有條理者,一個接著一個,大血管接小血管,很有條理,所以他看出瀑布的水流很有條理。可是瀑布底的沙呢?卻是亂的,皎然在同一個景裡看到事物的兩面,水流很有條理,但水入淺池,水底的沙卻是亂的,“亂”,是因為水有力道,沖得沙子亂竄。他看到了一件事情同時有不同的面向:井然和亂相是一體兩面,因果相成。此句有何禪境?我剛剛已經講出來了,這是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面,一定要一分為二嗎?這都要去思考的,尤其是《壇經》裡六祖講的,“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皎然在這一句中呈現的應該就是“實性”。

 

叢聲咽危石的“叢”字是“很多”的意思,很多各種聲音。水脈在不同的剎那,流在不同的石頭上,聲音很多很繁雜。“咽危石”指水打在各種嶙峋的石頭上,發出好像哭一樣的聲音,就是講發出各種悲苦的聲音,有點像世界上發生各種事情,多少人悲傷、多少人難過、受病痛折磨、多少人受戰亂和天災,他們發出各種哀號,有點像向觀世音菩薩求救的意思。

 

下兩句“初因智者賞,果會幽人跡”,“幽人”是什麼意思呢?有首很有名的絕句是韋應物寫的:「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這一首是《唐詩三百首》中的。幽人是唐朝詩文中常常用的一個詞,是指住在山裡的隠士,跟作官的人對比,隠士是很高潔的。朝廷上的大官常向皇帝推薦說這位隱士很高潔,應該請他出來做官。這位隱士會答說我不要作什麼官,只喜歡在山林中逍遙。古時候的人就稱這種高士為幽人。

 

“初因智者賞,果會幽人跡”中的智者和幽人是誰呢?是皎然,都指他自己,因為詩中沒有其他人跟他一起欣賞小瀑布,所以兩個詞都是指他自已。為什麼這個欣賞小瀑布的人就必然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呢?因為在小瀑布裡頭他看得到“細脈穿亂沙、叢聲咽危石”,第一句是暗示井然與亂象之為一體,第二句暗示他瞭解世間的悲苦,有這種洞見,所以他是智者。“初因果會”兩個詞有什麼特別呢?有,因為含有“因果”兩個字。最初因為是智者皎然看出小瀑布會啟發洞見,結果使幽人皎然常常會去小瀑布流連。我想皎然不是隨便使用因跟果兩個字,砍了因跟果兩個字,他如何表現佛法呢!這因果又是什麼樣的因果?這不只是講人跟人之間的因緣,而是人跟一個小小的瀑布之間也是有因緣的。這因果是說這因為小瀑布讓他有所領悟,進入了禪境,所以後果是他常常來靜慮,產生一次漸悟。

 

現在講“不向定中聞,那知我心寂”,在唐朝“向”字不是現在的用法,“向”是“由”的意思。“定”是什麼意思?禪定、入定的意思。如果不是在入定中聽到小瀑布的聲音,那裡會知道我的心進入了寂的狀態?“寂”不是普通寂寞,是寂靜,一種修養的境界。《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說“心鏡明,長鑒照,寂靜修行棄喧鬧。”

 

先說一個“定中聞”的事蹟萬行法師1971年出生,現在四十多歲的他,現在是廣東省東華禪寺的住持,那是一座南北朝的古寺,已經敗落了,萬行把它修復。他是閩南佛學院出身,多次閉關。你看大陸二、三十年來,佛教已經有不少人才出來了。萬行法師解釋入定的感覺,這是上網查到的:“感覺到身體逐漸消失;接著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漸由粗變細;接下來感覺到自己的念頭逐漸減少,沒有了。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禪定中,而二禪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當一個人的呼吸由粗變細,會連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動的聲音都能聽到,這種內在的安靜度,比外在更安靜。所以對外面的聲音特別敏感。這是二禪的境界就是對聲音特別敏感,剛才不是講過對嗅覺特別敏感,這裡是對聽覺特別敏感,所以五蘊跟鼻子特別有關係就是這樣,透過這些來印證。”

 

萬行上面所講的跟皎然的詩所說的“定中聞”有關聯,如果進入二禪的境界,在入定中對聲音會特別敏感。小瀑布雖然很遠,皎然也都聽得到瀑布聲,平常坐在寮房中他是聽不到的,但入定以後就聽見了,就因為聽見了,才知道自己入定了,已經進入了寂靜的狀態,這意思是說,不是由定中聽到小瀑布的聲音,而是因為聽到了才知道說我的心已經入定了,已經進入寂靜的狀態了,寂靜就是把所有的念化解掉了,到了沒有念頭的時候,就是寂靜的狀態。

 

另一個入定的故事不少人都知道,是虛雲老和尚的事蹟,令人很欽佩。入定可以入很久。《虛雲和尚年譜》所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歲末,在終南山的獅子岩,萬山積雪,嚴寒徹骨,虛雲和尚獨居於獅子岩的小茅廬中修行,“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翌年正月,複成諸師前來賀年,見師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已食否?”曰:“未,煮芋在釜,度已熟矣。”視之,已黴高寸許,堅冰如石。”虛雲入定十多天,連入定之前煮的芋頭都結冰、生了黴了。這是他自己寫的年譜中講的,是不是很有趣!有沒有文字講我們白雲老和尚怎樣入定的?

蓮盡法師:我要講一則有關老和尚入定的故事,當時我還是佛學院的學生,有一天早上跟另一位同學在掃地,剛好看到老和尚走過來,那時老和尚是學院的院長,一臉疲容,好像整夜沒睡的樣子。剛好常住達師父也在那邊,就向師父問安:「師父!您昨晚睡得好不好?」師父說:「不好!我昨天被揍了!」我們聽了大吃一驚,以為鬧小偷了,很害怕。接著他說:「我昨晚入定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聽了不想下來,最後彌勒菩薩說好說歹,一直勸說“你的眾生緣還未了!”可是我還是不想下來。彌勒菩薩就請韋馱、伽藍菩薩把我送下來,我還被揍一頓,這樣以後就不會賴皮了!起來後感覺全身酸痛,正在掃地的我聽完院長講的話,道心倍增,無形中給了我們鼓勵,這境界高、這境界高!(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