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是修養

    人之所以擁有強烈的我,關鍵就在唯恐自己比別人矮,比別人低下,別人高高在上自我就沒有面子;其實,真正有修養的人是深藏不露的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23期2017年7月

雲語書摘 無我是修養 /潛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正法念處經偈釋》中說:「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
人是因為「業力」來到世間,每一個「我」在面對人與事而打交道時,會隨著業的力量顯現很多的缺失,不是傷害別人,就是自己受傷害。三藏十二部談「因緣、因果」,談「了生脫死」,談「解脫」等許多的道理方法,幾乎都是在談「我」的問題;就像生活中,每當要表示意見時,總會說:「我認為怎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喜歡、我討厭、我忿怒…」,都會把「我」擺在第一位,一輩子幾乎都為了「我」而活。學佛修行不是否定「我」,而是去認識「我」、瞭解「我」,把關於「我」所有的現象弄清楚明白,不管在任何環境、時間,都能發現自己的「我」,這必須在每個當下去把握,如此才是修行辦道的人。
「我」如何顯現呢?幾乎在任何時間,甚至在每一個剎那,當我們的意念生起時,都少不了有「我」;例如當別人有言語、動作,甚至一個眼神、表情時,那個「我」都會起動,產生反應。所以有「我」,只要是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每個「我」的成分力量不同;例如有時說話,或因某事得罪了別人,發覺自己似乎不對,但會不會承認呢?也許會找理由來搪塞:「我不是有意的。」想一想,既然不是有意的,怎會出現這種行為?這無非是自我的業力太強,起心動念,也就是自我意識有多麼的強烈。所以學佛的人在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像影子隨著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馬上展現出來。
世俗有「謙虛就是美德」之語,意思是尊別人為上,而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人之所以擁有強烈的我,關鍵就在唯恐自己比別人矮,比別人低下,別人高高在上自我就沒有面子;其實,真正有修養的人是深藏不露的。例如常不輕菩薩認為天下萬物都比他好,他見到馬牛羊都禮拜牠們,因為馬牛羊都有佛性,只是暫時迷失而已,這些馬牛羊將來可能都比他成佛得快;所以對自我太珍惜、太維護,唯恐「我」會受傷害,而捨不得放下「我」的人,就會一天到晚在聲色中討生活。
佛法說業是從「無始」以來,如果將「無」當作「沒有」,「無始」就變成沒有開始了,這不是佛法。佛法的概念建立在「有始」的基礎上,只是佛法向以「無始」含括一切的有始;例如人一生的造作,肯定是「有」,可是這一生的前一生所造作的是沒有辦法說得出來的,它存在嗎?「業」依然存在,肯定是「有」,只是這「有」在這一生沒辦法瞭解,因此說「業」是無明,也就是不明了。「現在的」能夠明了,但不一定能明了「過去的」。所謂過去,泛指此刻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點,如現在是幾點幾分,它的前一分或前一秒都是「過去」。那麼「過去的」究竟是有?還是無?而人所經歷的當然是有,所以「無」不是沒有,還是有,只是我們沒辦法把握它;無,是從「有」的突破而顯現的另一種現象;無,還有「不一定」的意思,所謂無始以來,是個不一定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時間點。
在經論中,處處標示「無」字;而禪宗特別提倡一個「無」字。在梵語的「阿」字,義譯為無、非、不等義。在世俗多以「無」是沒有,以否定來說事物,然聖智者說無是突破、超越「有無」相對之妙無。所以依「阿」的第一義諦,僅說「妙無」之無;也可以說是無的法義,是究竟所顯的妙處;故說「無」,是有的突破,此外還有不一定的意思。
例如煩惱與菩提:煩惱是身心不安的現象,如果能面對煩惱,勇敢地去認識、瞭解它,從煩惱中找出形成的問題,發覺其中的關鍵;如此便能突破煩惱,甚至化解煩惱於無形。煩惱突破之後,所產生的另一種現象,就稱為菩提,也就是所謂的「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是由無明迷惑而起,只要能突破無明,打破迷惑;至於如何突破、打破?就必須從煩惱中有所發覺,能不能做到,全在個人於佛法的修養了!所以能突破,是從「有我」而顯「無我」,全靠個人的修養;所以也說「不一定」!
人為什麼煩惱?因為有我!為什麼快樂?因為有我!為什麼愛而又恨?因為有我!為什麼追名逐利?因為有我!為什麼耽心害怕?因為有我!為什麼損人利己?因為有我!為什麼?人生路上有著太多的為什麼?其實,只因為其中有一個我。佛陀告誡:有我並非罪惡,但能突破有我,步入無我,圓成無為清淨的我;則一切的計較與執著,皆可以從此消失,終究常住寂靜的涅槃世界!
總之,人生活於「有」的世界裡,那是因為執著有我的關係,如我愛、我恨、我喜歡、我討厭。認真的想一想:我愛,愛什麼?我恨,為什麼恨?我喜歡,又喜歡多久?我討厭,有必要嗎?而執著有我,不過是一份強烈的自我意識,分別定位於貪欲之心,瞋恚之心,愚癡之心的計較和執著!看看虛空中展現的風、雲、雨、電、日、月、星辰等,那是一些依於因緣和合,所發生虛空中的現象而已;於虛空的本身來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有此現象時,虛空沒有什麼掛礙,沒有此現象時,虛空也不覺得怎樣!可知,「我」亦如虛空,萬事萬物,原非我有;計較和執著,只是因為「我」而起。所以佛陀告誡:「我」,應該向虛空學習!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