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想的調適

    《大品般若經卷一》提出「十想」的方法,以導引學佛者入於真如境界,而成就覺悟。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3期2018年6月

雲語書摘 想的調適 /潛

 

  想是思索,用心思的意思;想的作用就是思惟。想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是依人的我於五蘊運作中,引發極具重要且關鍵性的過程,而完成「想蘊」。想的調適,可以入達真如境界;而想的內涵,可以肯定智慧的差異。佛法中不論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的修養,或其他教觀、密法、淨宗等任何修行法門,都必須調裡「想」的素養,以至突破原有的自我意識,達到圓滿無缺失的真如之想;也就是五蘊修養的過程中,從「想」進入至「非想」,再提升到「非非想」,完成「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完成這樣的修養,「我」於五蘊的「想」,才是圓滿而沒有缺失的。

 

《大品般若經卷一》提出「十想」的方法,以導引學佛者入於真如境界,而成就覺悟。

  • 一、無常想:人的五蘊變化,是以自我為主,當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會引發潛在的自我意識,所以佛法是針對人的自我而說覺悟的道理方法。人的自我將世間的一切當作「有常」,例如以時間來說,有常之「有」究竟有多久?這是很難把握的,「有」畢竟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所以佛法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提醒我們在執著有常時,深入思考「有」的現象是否永遠而不變化?即使親如父母、妻兒的關係,一旦生命結束了,一切也就隨之消逝。

 

  • 二、苦想:人生在世,往往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過日子,以此為樂,但是人所認定的樂,其實是非常短暫的現象,不論從正面或負面看都是苦;得到之前是苦,得到之後又因日久生厭,所以原有的樂也不存在了!至於追求過程中的付出與苦受,更是無法彌補。人總是不斷的爭取,而後又捨棄,就這麼不斷在苦樂、樂苦中打轉,結果往往是一片空虛。

 

 

  • 三、無我想:人人都有我,因為太計較、執著自己的我,所以這個「我」成為人的最大問題;因此佛法就是針對「我」以道理方法來談修養之道,希望藉修養而使「我」的計較、執著得以突破為無我。例如我喜、我愛、我苦、我恨等是偏於感性的情識作用。我知、我錯、我見、我改等是偏於理性的情識作用。可見「我」的問題,全在於情識作用的發動,而動力的泉源,則來自無始所作的業。所以無我想是立意突破有我,因認識、了解「我」的種種計較、執著,而發現「有我」,其實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所以不再執著於我,更願意突破我而顯現無我。

 

  • 四、食不淨想:不是指食物不乾淨,而是針對一般人,對精緻美食及珍稀食物的執著想法,要作調整。食是五欲之一,欲若成為貪,即為障道之欲。人往往執著自己喜歡的食物,當作美食,甚至不能沒有它,例如有些吃慣雞魚鴨肉的人,一旦少了肉就覺得食不知味,吃不下;事實上,如果他餓了三天,恐怕連番薯、芋頭、雜糧等也會視作人間美味。

 

  • 五、世間不可樂想:指世間的一切,沒有什麼好快樂的。人依於意念的分別,自我的染著,而有暫短的可樂處;人往往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強調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好法的滿足感。為了滿足貪欲的心念,不顧安危,不計利害,拼命追求,只為貪圖所謂的樂,這是欲望在作祟,以這種方式來滿足欲望,將會成為執著,而且痛苦愈深。然以真正的育樂而言,只是一種休閒、消遣的調劑而已。

 

  • 六、死想:談死是關係到生的種種,重點是要珍惜生的時刻,人往往浪費寶貴的生命於毫無意義的日復一日之中,盡以自我意識不斷分別、計較、執著,一旦臨死之際,才後悔多少事沒做,多少知識經驗沒學,這才是談死想的重點。因人的色身是四大聚合而有,一旦四大不能調和,就會生病,四大有所欠缺,就會死亡。所以有生必有死,不要到了臨死之際才後悔,希望如何如何,這時一切為時已晚。

 

  • 七、不淨想:指色身不淨,如人的九孔所流出的東西是不淨的,而八萬四千毫毛,所謂毛細孔所排出的也是不淨,如果幾天不洗澡的話,身體會臭。談不淨想的道理,重點是人都選擇美好的、帥氣的,往往於色相上產生迷惑、執著,乃至煩身惱心;所以談不淨,是不要在色相上去執著,有些人看起來很美,說不定是整容的。

 

  • 八、斷想:以真如境界來說,是斷除生死追求涅槃;如果不斷除貪、嗔、癡、喜、怒、哀、樂等這些,就永遠在六道裡輪迴,承受苦苦樂樂的果報,唯有斷除一切,把所有的業清淨,那麼業就斷除了,顯現的就是道,如果執著於道,還是不能斷除,所以道也要捨棄,才是完全清淨,這就是斷想的重點。

 

  • 九、離想:是出離、突破的意思。例如面對是非,不以計較、執著於分別之中,卻能認識、了解於明白之地;也就是明了是非,不參與是非,才能不會陷落於是非圈裡,即成出離之妙;如是之想,是為正途。

 

  • 十、盡想:盡是絕滅的意思。於因緣所生之相,不為所迷惑,如面對有為法,去了知,有所發現,進而突破,以至無生;佛法以世間法為基礎,從問題的發生,去探討,深入圓照,進而化解,無不是出離之道,終至寂靜而絕滅。

 

  以上十想的重點,是告訴我們如何調理自己的思想,不要用自我意識的想法,也就是在被迷惑時,執著、計較一些什麼時,能調整一下自己的思想,為甚麼被迷惑?想一想為什麼要執著計較?那麼原來的自我意識想法就會有所改變,如果有佛陀的道理方法來修養的話,那「想」就會愈來愈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