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一)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3期2018年6月

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一) /鍾玲

時間:106年10月30日

地點:菩提寺視聽教室

演講者:鍾玲教授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一)

 

鍾教授:大家早,真的是蠻早,因為你們要從住的地方過來,所以要更早,加上要吃早餐就要更早,辛苦大家了。請後排的人坐到前排來,為什麼呢?因為等下投影銀幕上的字小,坐前面看得比較清楚,我也喜歡跟大家互動。

 

很高興大家來,以前講皎然、靈澈這些詩僧,這次談王維,資料多,而且涉及南宗跟北宗。六祖恵能屬南宗,六祖的師父弘忍禪師是五祖,五祖之後才分南北宗。我試從禪宗發展史來看王維,研究說不上,是跟大家一起學習。神秀跟惠能兩位做偈子「身如菩提樹」和「菩提本無樹」是在672年,王維出生之前二十七年。王維生長的時代就是北宗最盛的時代。王維三十多歲的時候南宗才剛剛興起,這就很有意思了,談到王維的佛教信仰,他是信北宗還是南宗?答案很複雜,他自幼到壯年,熟悉北宗,四十多歲他學南宗,是六祖弟子神會在他四十七歲時,教他南宗的思想。我在此跟大家分享。 

 

 

不論是古代的讀者,或是現代的讀者,讀王維的詩,都會覺得他的文思很好,意象很幽靜,意境很美,但是當你知道他生平所發生的事件,你會對那首詩有新的瞭解,發現新的面向。我們先來看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詩,這首詩收在《唐詩三百首》中,叫〈山居秋暝〉。「秋暝」就是秋夜,台灣話很古雅,「暗暝」(晚上之意)就用了瞑字,是唐朝人用的口語。「山居」,王維住在山上,做一個隠士,寫一個秋天晚上的情景。現在大家一起來讀〈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第一句 「空山新雨後」,我上次講過,空山並不是山裡頭沒有樹,沒有動物,它是空掉了人而已,山中沒有人說話、沒有人走動,就我一個人。「新雨後」是剛剛下了一場雨。

「天氣晚來秋」,天氣到晚上的時候,產生一種秋意,可見是夏末初秋的時分。

「明月松間照」明月照本來應該很亮,可是松間照的話就會有影子,有一些遮擋,如果風吹過來,樹影還會移動。

 

「清泉石上流」這張圖片我很不容易找的,清泉石上流會產生什麼?叮叮咚咚的聲音,這句主要是講聲音。

「竹喧歸浣女」浣女是什麼?是洗衣服的女孩,詩人聽到竹林後面有喧鬧的聲音,才知道是一群女孩在水邊洗完衣服回家。

「蓮動下漁舟」看到蓮花或蓮葉在那邊擺動,是什麼呢?是這些漁夫啊,下了船上岸去了。

「隨意春芳歇」春芳是指春天的芳草。春芳歇,芳草綠了一個夏天,枯黃了,秋天來了。可是詩人不會悲傷,他是隨意自適的 。

「王孫自可留」王孫表面上是指王子或親王,引申來說是貴族。自可留,可留在那裡啊!這隠居的地方環境很好,可以在竹林裡聽到浣女的聲音,或者是聽清泉石上流的聲音,很享受。 

 

這裡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很多人說這是王維詩裡很有禪意的句子,你先想一想 ,為什麼這兩句有禪意?我們先看陶淵明類似的句子,他也很欣賞大自然,他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說,山裡頭這種山嵐霧氣啊,早上晚上都很美,飛鳥成雙成群飛回來,這裡頭有真意,我想說出來,卻已沈醉在裡面,說不出話來。陶淵明的句子把內心的感受作理性的解說:「此中有真意」,因此就沒有了禪意。王維的句子是詩人沒有跑出來跟你講道理,只是很自然的讓松樹、明月、清泉流在石頭上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呈現,這就有禪意了。王維的觀察力很強,是因為他常常打坐、靜觀、體物,所以才能客觀地把景物的美感呈現出來。於是就傳達了禪意。 通常一個人有了靜坐的經驗,才有這種觀的能力,尤其是座中的各位師父比我清楚太多,就是禪坐的時候感覺會強很多,很遠有人走過來都會感覺到。所以很多人說王維詩句有禪意,其實是由坐禪、靜觀產生的東西,他可以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瞭解為什麼有禪意了吧!

 

有關〈山居秋暝〉的第二個問題是:這首詩的前四句和後四句有什麼對比?你們請自己想想,前四句跟後四句有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先提示一下,詩人和空間的關係,有什麼不一樣?

 

聽眾:鍾教授好,「空山」跟「竹喧」不一樣。

鍾教授:時空有什麼不一樣? 

聽眾: 前面就是在空山,後面四句在水邊,所以一個在山上,一個在水邊。

鍾教授:對!對!地面的高度不一樣,是不是?﹙對﹚ 其實是兩種不一樣的空間,這是第一個不同;你們有沒有人看出來第二個不同,在空山沒有別人,下面四句呢?有很多人:有漁夫、有洗衣服的女人,所以一個是非人間世的隠士的空間,下麵是一個是人間世的,眾人的空間,所以這兩句隱含兩個不一樣的空間。

   

有關〈山居秋暝〉的第三個問題是,王孫是指何人?如果不「留」要去那裡的問題,這就要瞭解王維的生平。王孫可以指王維自己,因為他身屬於朝廷的官僚體系,後來做官已經升到四品、五品官了,也算是體系的中層。他在京師的朝廷上朝,不上朝的日子,就到終南山上去經營自己的別墅,所以他是過著兩種生活。這是在朝在野的對比,不管王維是多灑脫的詩人,他也會有這種矛盾,到底是繼續在朝廷裡做官,越升越高,為國家做事,還是隠居,享受隨意的、自在的生活?「自可留」的意思,是意指棄官做隱士。這不只是王維矛盾的心態,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矛盾的心態,你讀深這首詩的話,會有很多東西。

 

王維活躍於八世紀,唐朝中期的詩人,他的父親當過汾州司馬,司馬是一個小官,是刺史的佐官,實際無職掌。常是被貶的朝廷官員到地方去上任,沒有實權的官職,你們都聽過「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也做過司馬。王維世代都做官,父親任小官,王維是長子,這在他生命裡很重要。他十一歲父親就過世了,媽媽崔氏拉拔大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她十一年生七個,所以一定很辛苦。爸爸不在,王維做為長子,成人以後是要養家的,所以他的擔子是很重。

 

王維的母親崔氏篤信佛教。王維晚年寫了一篇〈請施莊爲寺表〉,寫給皇帝的,表達自己的訴求,要為亡母而捨棄他們住過的別墅,送給國家,就是要把他的藍田別墅送給政府做佛寺,因為在唐朝所有的佛教寺院都由政府統管。他捨棄自己的別墅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這個以後再講。這表裡有形容他的母親的字句: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臣遂于藍田縣營山局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並是亡親宴坐之餘,經行之所。」

 

他的母親長期跟大照禪師學佛,大照禪師屬北宗,是神秀的第一代弟子,「大照」是後來朝廷的封號,因為他貴為國師;他原來的法號是普寂。王維的媽媽依止大照禪師三十多年,正是王維從童年到三十多歲的時期,所以王維肯定跟著母親學過北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褐」是素色的衣服,類似師父現在所穿咖啡色的袍服,這是指媽媽身為在家居士卻衣著樸素。「蔬食」就是素食。「持戒」,她也許是受了菩薩戒。「安禪」 就是常常打坐。她住在山林裡頭「志求寂靜」,寂靜是唐朝北宗佛教追求的一種內心境界。他媽媽住在藍田別墅,「亡親宴坐之餘,經行之所」,講藍田別墅是他媽媽安然生活之餘,經行的地方。我們都知道什麼是「經行」,因為菩提寺每次早課、晚課都會繞場做經行;但是在唐朝,經行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就是在一個空間來回的走,一面專注于行步,一面守住心。〈請施莊爲寺表〉中王維形容母親的這一段文字,顯示唐朝禪宗北宗在生活上的修行方法:包括吃蔬食、持戒、打坐、求內心寂靜、經行。他媽媽從早到晚就這麼修行,可見她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王維是這樣一位媽媽帶大的。

 

王維真是背運,青年時期沒有官運,三十三歲的時候他太太過世了,之前沒多久唯一的兒子也過世了。他是一個敏感的人,又信佛,大概會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也許以前有惡業,才會有這種報應。之後他沒有再娶,我相信他是比較清心寡欲的,不涉及風月場所,很純淨的一個人。他吃素。太太過世了以後就到終南山隠居了一段日子。

 

王維字摩詰,他名字本身的佛教意味濃,應該是他母親取的,是把維摩詰居士的名字拆開來,成為王維的名和字。維摩詰居士是佛陀時代的高深修行者,他沒有出家,他是以在家居士身份積極行善修道,是佛教在家眾的典範,也是《維摩詰經》的主角,這部也是經,因為佛陀在裡面出現,也說法。經中維摩詰生病了,佛陀就說我眾弟子你們去探病吧,眾弟子一個個說我不去,因為維摩詰的道行比我還高,只要一辯我就講不過他啦。最後是文殊去了,他是佛陀眾弟子中智慧和辯才很優勝的。

 

 王維連名跟字都用了「維摩詰」的名字,而王維也是唐朝當代最有名的居士,真的是應了他父母親的期望,維摩詰的「維」是降伏,「摩詰」是魔的意思,王維的〈過香積寺〉裡有兩句詩「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就是在接近黃昏的時候,詩人在水潭灣曲的地方,安禪打坐,用安禪來制毒龍,毒龍是指內心的貪瞋癡,也就是上面所講的魔,這句詩就跟他的字跟號相呼應。

 

我們都是禪宗的弟子。禪宗最早有達摩祖師,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在湖北馮帽山、東山禪寺收了近一千位弟子,一千多人中最出色的就是神秀,神秀就是寫“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的那位師父,惠能在弘忍晚年時到東山寺,寫了另一首偈子。晚上五祖就把惠能找來,把《金剛經》和法衣袈裟傳給他,送他下山叫他逃去南方,因為寺裡人很多,有些人會認為他偷了法衣袈裟而加害他。五祖把他護送到長江邊,讓他回廣東,六祖是廣東人。自此禪宗分南宗、北宗。神秀就傳法給普寂禪師,就是大照禪師,即我剛剛所講王維的媽媽追隨三十年的禪師。普寂和他師父神秀都是唐朝的國師,地位像教皇一樣,可以想像北宗有多興盛,這是武則天時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