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好神拖

衲衣下的足跡 好神拖 /恕

 

1、一半好 一半壞

啊,好神拖,是好是壞,半好半壞?

最近發生了連續的“好神拖”烏龍事件,串串“蝴蝶效應”真是一團迷霧。

 

起初,在我打掃的區域(六樓一)有一對完整的好神拖,必須拖把與腳踏旋轉桶合一才能打掃。有一天想打掃六樓一,按例把拖把插在桶中,竟動彈不得,我想一定是桶子壞了,就留下拖把,把桶子交給一位來寺的居士修理,他說不能修了,我就將桶棄於回收場。往後剩下那隻拖把靠在室外牆角,好一副孤零零的樣貌。

 

遂借(四樓一)寮房的好神拖“桶”打掃(六樓一),兩物湊合、比對,方知六樓一的桶子沒壞,壞的竟然是拖把!回頭急奔資源回收場,但那被棄的桶子早已杳無蹤跡,呵!白白浪費了一個好桶子,只因自己的不經心,暴殄天物。事後走過各殿堂都可以看到別人管理的好神拖,更加慚愧自我是怎樣創造了眼前的殘缺:一個不會旋轉的拖把、一個好好被丟棄的桶子、一個被我扭曲的真實樣貌。

 

再經數日趁空閒欲打掃四樓一,才發現放在外面晒乾的拖把不見了,這下可好!(四樓一)有一個空盪盪的桶子,(六樓一)有一隻無法轉動的拖把,都不完整!無法發揮清掃的功能,怎麼辦?向左轉也不是,向右轉也不成!放大來看就像一種膠著:「你要拿你的生命與生活怎麼辦?」回憶以前的一位朋友,她聽算命之言,必須在35歲前買房子,否則會破財。朋友因此迷信,就借錢買一間房子,後來在週轉不靈之下再賣出,整整虧了二十萬,果然欠債、破財,35歲那年真準!(就這點來說)

 

算命的一心想用外力幫朋友避開「破財」之劫,可是誰也無法預知買房所延伸的另一半部的結果,到底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除非意志力堅定,對自己的命途有主宰的意志,否則算命的「去頭截尾」道出明牌有啥意義?有些事可以做,但是要評估自己的能力;既然想投機,那就冒險忍痛失敗的偶然與必然吧!“命”與“運”就像好神拖,失去其一皆不可!誰也沒有神通力預知事情的好壞,唯一「人生在世需要“智慧”的判斷」。就像朋友聽信算命的話去買房子,結果反而破財,這樣的人生「離很近,卻很遠」。

 

難道算命師說「好」你就相信?不去考量生活的規劃?朋友差一點就可實現夢想,她一直有個綺想:將窗簾佈置成白色蕾絲的,之後只要走過優雅的“樣品屋”,她都會看一眼那間無緣的房子。她的貸款只付了幾期,真是「一半、一半」的失誤,就像我該相信是拖把壞了,還是旋轉的桶子不能動了?「一半好、一半壞」,叫人相信好的一半還是壞的一半?只因世事難料,好的突然會翻轉成壞的!算命師讀我朋友「會破財」的密碼,只讀懂一半,所以測不準!這叫瞎忙、白忙,「哪壺不開提哪壺!」

 

2、般若的觀行

好神拖的故事還有後續發展呢!過幾天,有人把四樓一的拖把歸還,所以四樓一的好神拖又完整地發揮它真實、完整的樣貌,不致淪為天涯飄零「一半一半」的命運,朋友的故事讓我想到 雲老禪師在《大般若經》〈般若的觀行〉中提到十智的第三個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

 

....“禪定”是針對人往往是妄想雜念、散亂最多,為什麼?因為業報的關係。譬如說業報,自己過得不好,就希望哪一天過得很好。“希望”,只是一種夢想,往往會造成一種妄想,結果自己反而變得很亂,所以需要有禪定來修養這種現象。當然,修養這種現象要有方法,是什麼方法呢?就是解脫三昧!

 

解脫三昧又說什麼呢?解脫三昧是不是一個什麼道理、什麼方法呢?不是!譬如說像一把上在門上的鎖,解脫三昧只是一把鑰匙。鑰匙,能夠把鎖打開,看起來是一種方法,一旦鎖打開了,真正要面對的是什麼?不是說鑰匙把鎖打開了,我的智慧就開了,我的道就成了,不是!所以就有淨垢的分別。如果依於業是垢,道是淨的話,就只分辨業與道、只在淨與垢上面起分別而已,解脫三昧告訴你什麼呢?從業的垢、淨的道上面要分別認識之外,還要如何於垢而不染、於淨也不執著,這才是解脫三昧的道理。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是一種什麼智力?名相很長,其實講清楚是要瞭解,“淨”、“垢”本來就是一種分別,如何用禪定的工夫達到解脫,就是三昧。這麼一來不就全都瞭解了?而且就可以顯現智力了?!也就不會隨著業在那裡轉,或者在道裏拼命的去追尋什麼了!

 

可見展現修養才能成為智力,就像朋友聽算命師的話,勉強、執著的去借錢購屋,於淨於垢,在「有屋是幸、無屋不幸,而且會破財」的執著中打轉,誤聽算命的話,從此人生改觀,離開居不易的台北,返回宜蘭接手家裡的耕植工作,他們存了一些錢後,終於買了一間比較便宜的房子。所以,說業報,譬如自己過得不好,就希望哪一天過得很好,妄想之餘,異想天開的追求,以為從此「業」就遠離,智慧就打開了,殊不知反而把自己的生活打亂了。

 

3、向左轉、向右轉

經此,讓我理解“真相”與“虛假”之間,物之“完整”與“損壞”之間,不是只單純的一條明顯的「界限」。但不知我會不會掰得太遠了?只不過一個好神拖而已,幹嘛連綴說了一串?有夠無厘頭!其實我要說的是一個人做事的不經心,就如胡適之先生說的「差不多先生」,心思不夠細膩,只淺試一半就嚷著:「這個好神拖桶子壞了!」輕率的下判斷,就不會再從反面看過來,「也許壞的是拖把」也不一定!

 

說到毛躁的習氣,記得讀小二時,班導師是一位女老師,她說:「誰幫我去辦公室跑一趟...」同學舉手喊叫:「我」、「我」、「老師!我...」滿滿央求著老師「非我不可!」的豐富、滑稽的表情,真教人噴飯。尤其是我,高高地站在椅上,手舉得高高的,目標更顯著。老師就叫我幫她到辦公室跑一趟,至於拿什麼東西呢,不等她把話說完,我已一溜煙的往辦公室跑,到了辦公室才摸頭抓腮:「咦!老師有沒有說要拿什麼?」再怯怯的回到教室,同學笑、老師叫,誰叫我聽話只聽一半,說有多丟臉就有多丟臉!至今那「下一句」在國小的辦公室飄流,自此老師甚少交待我做事,唉!屁小孩嘴上無毛,做事不勞,那是童騃時的一件糗事。結果初入中學第一年,第一次月考也出師不利,歷史考卷寫完就扒在桌上補眠,等下課鐘響交卷才發現試卷有兩面,神經大條,好慘!

 

還有,你以為是因,其實事情已隱伏著果;你以為有了結果,已到了戲的結尾,卻正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多件事情糾纏,並且隱隱呼應,說是蝴蝶效應也罷,或多或少會引起某些漣漪。工人作家林立青在他的書──「如此人生」中有這樣的文字:「有的瓷磚一片動輒上千元,拼貼時的平整,以及磨角後的瓷磚該如何對磚、對縫,都需要大量經驗。但大多數人不曉得連瓷磚對縫都必須在施工時精準地測量空間面積、尺寸大小,每一片磚之間的縫隙、事先在牆上開線以定下貼的位置,也需經過再三確認。」輕易、粗率的判斷定論,有時會牽一髪動千鈞,就像一根鬆動的螺絲釘或工地出錯的窘困,結果房子經不起地震的考驗,終於崩塌。 

 

4、問題的探討可以再深入些 勿淺嚐、勿淺碟

對於好神拖的反應:「事情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這樣,所以別抱著濃濃的自我意識面對問題。」作家梭羅說:「旅行多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多警醒?」因為一個人不夠警醒的話就成漏洞,在智慧有限之下,處理事情以為是這樣,其實不是這樣,可是分別“這樣”與“那樣”就了事了嗎?中間沒有灰色地帶?譬如:可以把甲狀腺症狀或其他身體不適做為理由,去發脾氣、攻擊別人嗎?一味的寬容自己、對別人咆哮,那是情緒勒索呢!正因為知道自己有這些毛病,更應警醒,小心防止脾氣暴躁、衝動的情況,不要大辣辣的拋出負面情緒:「因為我身體不好,因為我不習慣做粗重的工作...因為我今天心情不好....」

 

唯有看清事情,認識自己才能慢慢放下。事物自有它的秩序,有時是業障、有漏的習氣使然,讓事情不能圓滿。如果不警醒有漏的業作,業障、習氣一來,就會成為擋住自己路途的大石頭,無法轉業成道。尤其業報不好受,不是怨天尤人就是隨業再造。雲老禪師在《大般若經》〈般若的觀行〉中提到十智的第二個智“業報智力”:

 

我們曾談到緣起、過程與功德。“功德”,我說過要圓滿,圓滿功德要成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還是來自“智”!所以接著介紹十種智的力量。這十種智的力量如何去圓滿功德?談佛法首先要把握“法”在哪裡?“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是“佛法”,否則的話最多是“佛教”。

 

所以《大般若經》談佛法,有名相、有法義,可是同樣有緣起、有過程,還有一個圓滿的結果,這是其他很多都不談的。《般若經》比較難,難在何處呢?緣起相同,過程有差別,可是,它講究究竟圓滿的功德,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圓滿功德必須具備十種智的力量,才能完成所謂的功德力,功德力還是以佛法對於修行者的利益而言,利益在哪裡呢?就是以最後的境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以佛法修養完成的力量,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以智慧的力量來說它的道理,完成它的功德。下面我們談這十種智慧的力量:

.........

第二個智是“業報智力”。業報能顯現智力嗎?承受業報時已經受不了,在前面我們講過程的時候,從緣起到過程,談到苦、集、滅、道,從「盡」到「無生」那段道理方法,就能知道何以業報也能顯現成為智力。例如一個受苦報的人,往往生活很困苦,他的際遇都很不好,甚至會生病,所謂貧病交加,這都是苦報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機緣,他可以得到救濟,也能得到醫療,結果病好了,也不致沒飯吃、沒衣服穿了,“苦報”好像已經受過了,得到了什麼?得到我不挨餓了,我沒有病了,可是這不是智力。

............

所謂業報能顯現成為智力是什麼呢?從業報中去顯現道!顯現什麼道?認識貧病交加是一種果報,一旦果報過去了,要瞭解,還有別的果報會發生。如果只是「事情既然會發生,我將來再承受果報就好了」,那就是隨著業報在那裡過一輩子,這就是所謂的眾生。真正一個學佛修行者,從業報中能夠顯現智力,是什麼呢?業報來了,歡歡喜喜承受,從業裏還能顯現出道。.....也就是因為業報而產生一種道的智力,這叫做業報智力。如果因為業報不好受,就怨天尤人,隨著業報在那裡轉,那就是凡夫,這是第二個。

 

老禪師常說:「人法不是佛法,“佛法”一定是覺悟之法!」“人法”往往會造成迷惑,就像聽信算命師的話,那是迷惑眾生,不是佛法!在〈般若的觀行〉提到的十種智慧,一定要成為力量,才能有用。否則,只是自以為是的力量智慧,或者只是一些世智聰明而已,不一定是般若!因為重點是在「從緣起到過程完成的圓滿功德,功德有沒有缺失?」那才是最要緊的。

 

記得很早以前──有母女檔,兩位居士來寺小住。某日我進東客堂看報紙,看的是昨天的報紙,那位母親也剛好在那裡。後來我離開東客堂,隔不久一位出家眾問我:「今天的報紙是不是你拿走了?」我回說「沒有啊!」她說:「某某居士(那位母親)說看到你早上在東客堂看報紙,她說你把報紙拿走了!」

 

沒錯!「某個時刻我與她同在東客堂看報紙」──“緣起”相同,可是我們先後離開那裡,因此“過程”有差別,最後卻不可憑印象說誰拿走報紙;因為一件事講求的是究竟圓滿的功德,節外生枝就免了!這件事當然我要負最大的責任,也是自己的有漏、業障,如果往昔沒有造這種因,今日就不會遇此「譏嫌」。我自己以前也是常憑刻板印象,作不全面、真實的判斷。所以「下判斷」看似簡單,好像只要眼睛看見、耳朵聽到就可以了,然而「日常」看到桃子就以為是可吃的水果嗎?殊不知「非日常」的時空,迸出來的竟是一個桃太郎,驚呼?嘆呼?或者一聽「鮮逃丸」,刻板印象以為是珍貴的「仙桃丸」,這幾乎是把“馮京”當“馬涼”!就像我淺試就妄下斷語:「這個好神拖不能轉動,一定是桶子壞了!」沒想到壞了的卻是拖把!可見單一的慣性思考會矇蔽真相,不能做到客觀,凡事細心、沉穩、再多加一層的認識,這才是完成,才是一種智慧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