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五)

    王維沒有殉國,學佛的人看法不一樣,不會為忠於君王而自殺,他會認為要化解這困苦的處境、有侮辱要忍,所以他是做學佛的人做的事,但是在儒家的社會就要接受屈辱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專題演講  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五) /鍾玲
時間:106年10月30日
地點:菩提寺視聽教室
演講者:鍾玲教授

 

大家都知道安祿山之亂發生在755年,唐朝由盛世轉衰,王維在那期間運氣又不好了,怎麼說?756年安祿山攻破潼關,快打到長安,唐玄宗凌晨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偷偷逃出長安,全部官員,包括王維,通通還在家裡,起床後安祿山的軍隊已經打進來,王維和許多官員都被安祿山軍隊抓了。王維是五品官,連安祿山都知道他的名字,封他做原來的官職給事中。王維被解送到洛陽,因為洛陽是安祿山的首都,王維不肯上朝,故意吃藥瀉肚子。當時也有殉國的忠臣,宰相的兒子韋斌,悲憤得氣死了。王維沒有殉國,學佛的人看法不一樣,不會為忠於君王而自殺,他會認為要化解這困苦的處境、有侮辱要忍,所以他是做學佛的人做的事,但是在儒家的社會就要接受屈辱。

 

在洛陽的偽朝,王維裝各種病避免去上朝,不得已也勉強去。他被關在洛陽的菩提寺,他的好朋友斐迪,就是那位跟他在藍田別墅寫詩唱和的斐迪,偷偷跑去看他,王維就念一首他作的詩給斐迪聽:「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凝碧池頭奏管弦」意指在當時已經流傳開來的一個事件,安祿山在洛陽當皇帝,學唐玄宗在凝碧池前宴樂,他跟宮廷樂隊說:你們要像唐玄宗時候一樣,全部出來給我奏樂!有一個樂工雷海清就死不肯彈奏,還丟擲樂器,西向痛哭,安祿山一氣之下把他五馬分屍,連樂工都表現了凜然的氣節。相對之下王維不是那樣,王維委屈求全,他是學習無生法忍,什麼都要忍,要化解的。「萬戶傷心」是指老百姓全都因為國破而傷心,都心向著唐朝,「僚」是百官,「百僚何日更朝天」,尤其是被拘在洛陽的百官心中想,唐朝的皇帝你什麼時候回來?那時候肅宗已經繼位,後來就因為這首詩証明了王維沒有叛國,表示他心向著唐朝。

 

同一時間神會禪師替肅宗的軍隊籌糧餉,怎麼籌糧餉?在唐朝如果你要出家是要交款的,那個款常常由寺院收,因為出家人可以不服兵役,不納糧餉。神會就設戒壇來替人辦出家,所籌的錢或是信徒給神會的供養,都送給肅宗的軍隊做軍糧,所以肅宗收復長安以後,就把神會請到宮中來,南宗受到推崇了。這是南宗興起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跟政治關係很密切。王維五十九歲的時候,肅宗的軍隊攻破洛陽,王維獲得免罪,其他的人重則死刑,有些位子比較高的就賜自盡,就是給他白綾或毒藥自盡,有些罪輕一些的流放,王維不但免罪,還繼續當官,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斐迪把王維那首詩說給別人聽,就傳遍上流社會,大家就是這樣爭相傳述王維的詩,連皇帝都知道他是委屈的,他心向著唐朝。第二,他弟弟王縉有軍功,跟隨李光弼守住太原,他弟弟就說把我的官削掉保我哥哥免罪,皇帝知道他們感情很好,兄弟友愛。孝悌,是儒家社會的美德,王縉官職被降了一階,換取到哥哥的免罪。再加上王維從來沒有得罪人,大家都愛才,所以就降了一點位子,從五品上降成五品下,沒多久又升官回到五品上。

 

王維五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過世,應該是在藍田別墅過世的,六十歲的時候母親過世已經八年,何以八年之後才為亡母捐寺呢?我想是因為加上安祿山之變這件事情,王維對朝廷非常內疚,才把自己的藍田輞川別墅貢獻給國家變成一個寺院,請朝廷派出家人來接管。王維開始什麼都捨掉。輞川別墅從四十六歲經營到六十歲,共十四年,他也獻出去。六十二歲的時候,他寫一個狀,告狀的狀,他告自己:〈請回前任一司職田粟施貧人粥狀〉。他請皇帝追回以前他任內職務的薪水,用那些薪水來施粥給窮人,就是把以前幾年做官的薪水獻出來。他怎麼有那麼多財物給人?我想一定是有人找他畫畫、寫碑文,他是有潤筆費收入的。想起來令人又好笑又難過,他一生可憐之極,但是上天又賜給他太多才華,連皇帝都對他寬容。他到最後什麼都能捨。

 

王維六十三歲過世的時候,已經升到尚書右丞,右丞不是丞相的意思,是四品官,蠻高的官。《舊唐書》講王維在長安每一天供飯給十多名出家人,又跟他們談論經典,就是在家裡頭供養僧,一起吃飯,也住在裡頭,他生命最後幾年都這樣。作為詩人、畫家,王維獨步青史、詩畫雙全,沒有第二個人有他這麼高的成就。杜甫成就也高,但杜甫不畫畫,李白也不畫畫。作為儒家的仕人,他後來高官厚祿,但有羞愧的汙點,因為在安祿山偽朝廷做過官,這是他一生的汙點。

 

他自己上表悔過說過:「臣聞食君之祿,死君之難,當逆胡幹紀,上皇出宮,臣進不得從行,退不能自殺,情雖可查,罪不容誅……無地自容……」他說,我做朝廷的官,受了俸祿,君王有難的時候我應該為朝廷而死,「當逆胡幹紀」, 逆胡就是安祿山,叛逆的胡人干犯唐朝的紀元,「上皇出宮」,唐玄宗離開了皇宮,「臣進不得從行」,說他沒有辦法跟著走,其實唐玄宗偷偷逃跑,不能怪王維;「退不能自殺」,退一步應該盡忠而死的,他也沒有自殺,「情雖可查」,可以明察證實他的愛國之情,「罪不容誅」,他還沒有到該殺的地步,但是他無地自容。

 

做為儒家的臣子,他一直很羞愧,但是做為學佛的弟子,年輕的時候就打坐、誦經、吃素,親近高僧學佛法,晚年官位越高,生活越樸素,在長安的家裡每天供養十多位出家人,跟他們談佛法。做為修行人他五十九歲以後,也就是唐朝收復長安以後,他非常謙卑,捨棄所有身外之物。我想他是個修行人,悟出自己的業都有前因後果,業是要自己承擔,所以他是在悔意中生活,以承受罪業,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業,除了生活簡樸以外,還捨棄所擁有的,捐出自己的別墅做為佛寺,捐出自己的薪俸來救濟貧民,他到後來用這種方式,來度過最後的歲月,可能最後他還是有遺憾,可是到臨終一刻應該是心安的,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

 

盡師父:王維既然學到這樣,為什麼沒有出家?好可惜哦!

 

鍾教授:王維為什麼沒有出家,好可惜是不是?他沒有出家,可能因為他還有一些牽連,不能說牽掛,就是他有一些東西放不下,譬如說他可以捨錢財、捨家園,但是要他下很大的決心,可能做不到。他的個性不是果斷型的,比較優柔寡斷,而且委屈求全,他的個性一向都這樣。我覺得出家要有某種主動性,做為一個出家人要承擔度自己,也要承擔度別人,這是很大的承擔。要王維度自己可能可以,要他承擔度別人不是他的個性做得到的。這樣答不曉得對不對?

 

聽眾: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教授還有師父們,我想到豐臣秀吉,他信奉佛,蓋了東西本願寺,德川家康卻把豐臣秀吉滅了,這是很矛盾的,這是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教授你是把王維講得太好了,其實是不是應該講說他比較善巧,避開殺頭之禍,在危難的時候都沒什麼事,然後又跟出家人走得很近。

 

鍾教授:「善巧」是個正面詞,你好像把他說的不是正面,是不是?到底你覺得王維最後做官是正面還是不正面?

 

聽眾:我的感覺善巧不是不好,就是頭腦比較好一點,佛教來講就是般若有那個智慧。

 

鍾教授:王維有智慧,也很謙虛,他不會自己說:我寫了這首凝碧池的詩,請大家為我宣傳,我的心是向著唐朝的,他沒有,是他寫了以後說給裴迪聽,再由大家傳出去的,所以他沒有刻意,這也是大家維護他的原因,你要知道這是一種心証,王維的詩你們有沒有讀過?大家沒有不喜歡,為什麼這樣?因為他的本性很純,純粹追求美好東西,他不會故意為自己做什麼,這也是大家護著他的原因,如果大家知道這個人有心計的話,他大概已經被懲罰了,他是個小官殺頭還不至於,但也許會被流放。多年下來大家都知道他的個性,他不是善巧,只是做他善良純粹的自己。

 

我覺得大家也要維持這種心,你的個性短時間別人不懂,十幾年、二十幾年下來,大家都知道王維是這樣的一個人,每天日常生活接觸下來,都知道王維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人忍心會去怪罪他,何況很明顯,他沒有背叛。所謂「背叛」在我們學佛的人來看,要思維背叛誰?就是說忠於唐玄宗這樣的君王值得嗎?為他自殺值得嗎?是不是?他開始是明君,後來是昏君,你為這樣的人自殺值不值得?

 

這些問題都問得很好,有沒有問題?佛學院的,沒有啊!喜不喜歡王維的詩?﹙喜歡﹚,還有一些詩都蠻好的,可是時間不夠,所以都來不及講。

 

磐師父:我們謝謝鍾教授!她真的是百忙之中為我們來上這堂課,那我們在這邊謝謝她,以後還有機會聆聽她這方面專業的介紹,這堂課就在這裡結束,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