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詩人之一 王維的詩歌賞析

    王維描述他學佛的恬靜心境,道出山林古寺的幽深環境,而造成一種清涼寂靜的意境,最後「安禪制毒龍」,便是他心跡的自然流露

  • 文:編輯部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鍾玲教授專題演講之迴響—盛唐大詩人之一
王維的詩歌賞析 /勍

 

    2017年12月底,千佛山女子佛學院再度邀請鍾玲教授來學院專題演講「王維的詩歌和佛教信仰」,今年六月下旬接續又再介紹「王維筆下的親情、詩情與禪意」,透過教授豐富的資料,讓我們對王維(701~761,一說699~759)的成長背景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父親早逝,長子的王維必須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母親篤信佛教,王維受母親學佛的影響,於佛法的薰陶之下,在他生命後期坎坷榮辱的仕途中,佛法的道理方法讓他深刻體悟生命的短暫,功名利祿總有盡頭時,悲歡離合不斷的在輪轉重覆;因此,妻子逝世後不再另娶,孤居三十年,而母親過世後,則把輞川的別墅獻出來,作為寺院,成為修行辦道的場所。

    王維善於詩畫,所作律詩堪與杜甫、李白並稱,為盛唐大家。又能畫,創破墨法,為南派的開祖。被蘇東坡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詩人,亦善於草隸,有《畫學秘訣》,並詩四百餘篇流傳於世。

    安史之亂(755~763)起,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奔逃至蜀,王維為安祿山所擄得,安置在洛陽,強迫他擔任給事中的官職。安祿山大宴于凝碧池,召梨園(唐玄宗選三百人,在梨園學演戲,所以後人把戲園叫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悲泣,王維聞之甚悲,賦詩悼痛。安祿山被平定後,王維以此詩而得以免罪。詩如下: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是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舟(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由於王維的父親早逝,他必須承擔弟妹的栽培,因此去繁華的帝都長安謀取生活之需與功名。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舉目無親的「異鄉」,越是繁華熱鬧,對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立無親。尤其是佳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遊子往往會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十分自然了。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稱越椒,是一種有香氣的植物。「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而是兄弟們在佳節未能團聚的缺陷,更須體貼。

    王維早年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擔任宰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當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他有一首「酬張少府」之詩,謂: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良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之詩,題目冠以「酬」字,乃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此詩開始就說,自己到了晚年,惟好靜寂,對世俗的事情已不再關心。「自顧無良策,空知返舊林。」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但他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而理想落空,出路何在?由於嚮往園林生活,為了跳出是非圈子,自然就返回舊時的園林生活了。「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從此解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這是多麼令人稱心愜意的生活啊!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意思是你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過園林生活吧!

    王維晚年之詩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例如「過香積寺」一詩即是,「過」意味探訪。

   「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王維去訪香積寺,卻不知而又要去探訪。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不數里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下,香積寺的深藏幽遠可想而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有小徑而無人行,忽然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迴響。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敞,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彷彿痛苦地發出哽咽之聲。在夕陽西下,昏黃的日光照到松林上也有寒意。直到暮色降臨,才到香積寺,面對空闊寂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有一毒龍每每害人,修行者以他的禪定修養降伏了毒龍而永不傷人。這首詩,王維描述他學佛的恬靜心境,道出山林古寺的幽深環境,而造成一種清涼寂靜的意境,最後「安禪制毒龍」,便是他心跡的自然流露。

    王維與弟王縉齊名,兄弟皆虔誠學佛,食不葷、衣不文綵。當王縉為蜀州刺史未還時,王維自表「己有五短,縉五長,臣在省戶,縉遠方,願規所任官,放田里,使縉得還京師」(《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當王維病危時,王縉在鳳翔,乃作書與辭別,又遺親友書數幅,乃停筆而示寂。卒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享年六十一。

    感謝鍾教授的娓娓而談王維的詩歌和生平遭遇,與大家分享王維「詩中有畫與禪」的況味,也讓大家有如進入王維詩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