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做功課

    「早課皈依,乃係佛弟子及天神等皈依時刻。」是在提醒:福報再大用完了還是會墮落輪迴,是不可靠的。又說:「晚課皈依,乃係僧伽為天與人以外的眾生,諸鬼、畜牲、阿修羅等皈依時刻。」所以是對鬼道的眾生說法,設蒙山施食,廣濟幽冥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做功課 /釋浮詠

 

在寺院常聽到師父們講:「要去做『功課』了。」

做功課?到底是做什麼事?它的內涵是什麼?是在深山習拳練身?或是跋山涉水去挑水砍柴?還是在寺院裡長跪唸經?又或在寮房裡閉關靜坐、夜不倒單?等等的功課看起來似乎不輕鬆,甚至枯燥乏味,這些就是師父們修行的功課嗎?

在千佛山菩提寺的佈告欄張貼著「參學啟事」的通告,寫著:凡無婚姻關係18歲以上的社會女性大眾,想對寺院修行生活有所體認,歡迎報名短期參學,為期一到三個月的體驗,用修行的角度發掘不同層面的自己。

來寺院體驗生活最基本的「功課」即是早晚兩堂課誦,不論老少與否除非公事在身,每個人都要出席。然而早晚課每天誦經的內容一樣,為什麼要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呢?原來寺院的早課是對「天道」眾生說法,由於天道眾生的福報是享樂的環境,只要意念能想到的或是看到了就能滿足。所以在天道要修行是很難的,即便有修行的意念也很容易為安樂放逸的環境而中斷、無疾而終。所以雲老禪師在《迴響集》〈三皈依的認識〉中說:「早課皈依,乃係佛弟子及天神等皈依時刻。」是在提醒:福報再大用完了還是會墮落輪迴,是不可靠的。又說:「晚課皈依,乃係僧伽為天與人以外的眾生,諸鬼、畜牲、阿修羅等皈依時刻。」所以是對鬼道的眾生說法,設蒙山施食,廣濟幽冥。

僧伽受的是十方供養,雲老禪師謂:「朝暮課誦並非修行是出家眾回饋施主供養的方法,早課功德是三分之一,晚課功德三分之二。出家人每天能將早晚兩堂課誦做好,則可以少欠,其他所作功德就屬於個人。註一」又說:「早晚二課欲參加,個人職事盡本份,早粥午齋同受供,此處就是你的家。」要在寺院安住,本份事是責無旁貸的,何況修行未成道前,憑什麼接受信施無條件的供養呢?

而佛法講求實踐,「口誦還需心行」,雖然經文一成不變,但在課誦時能否完全的投入,心無旁騖,意念收攝的去觀行?細讀朝暮課誦的內容豐富、文詞簡賅,上利天道、下益三途,希冀饒益四生九有,是古德用心良苦濟上根利器人之傑作。中下根器的末法眾生意念紛飛、妄想雜念混亂,口念心不定,怎麼發揮這堂功課的效益呢?問:「用功時,欲息反亂,以何對治?」答:「任他想起,只消當念提醒,注心不移,如貓捕鼠,曾無一念放鬆。設又散去,當念挽回,挽回不已,綿綿密密,自成一片。註二看似簡單的課誦,能否做到制心一處,就在乎日常定力的培養,否則境雜心亂,觀想難成」,觀行深入的層次是要逐步提昇才能發揮課誦的功德力。

另外拜懺亦是出家人少不了的功課,以千佛山的新眾來說,進到佛學院就讀必需定期的禮拜《88佛大懺悔文》懺悔無始以來所作的罪業,以期修行道上減少障礙,把握難得的出家因緣,增長慧命。尤其在受戒的前後拜懺更是不能間斷;常聽聞受戒不成,「人總在緊要關頭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以及冤業感報現前,特別容易引發不如意的事或不堪設想的結果。」修養不夠時好事總事多磨。之所以要經常拜懺,是學人常有偏邪的意念、口業的造作以及肢體語言等,常以自我意識的任性而為所欲為,在無形中傷害了他人而不自知。深入懺本經文意涵,會發現很多道理是平時忽略的,「知『道』容易,行『道』難」,尤其日常總不在意「惡小而為之」的細過,透過懺本的舉例及提醒,能恍然明白並做為修正的下手處。

老禪師留下來的行修法門諸如:觀音法門、大悲法、簡易淨土法門、護身咒或密法等,是很多師父努力不懈的方向。

在千佛山最受信眾喜愛的當屬《慈悲三昧水懺法》了。其源起極具故事性,感報者是唐朝的「悟達國師」,因受皇帝恩寵名聞利養心起,使十世前因他而被斬於東市之冤主,因今生德養有損,便於國師膝蓋處長了一個「人面瘡」,口齒俱備,大啖飲食,使他飽受煎熬,後得迦諾迦尊者相助,以三昧水化解冤業。他深感「積世之怨,非遇聖人何由得釋?」遂述懺法警世,以表歷劫因果不昧、有報必當承受!

古代大德之所以擬諸懺本,是深感後世學人習氣垢重,難調難伏,經曰:「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每每拜懺者多有殊勝的感應,舉凡病苦、消災、解冤等等的祈求,多能逢凶化吉,大事化小,饒益無數。拜懺不只出家師父定為功課,在家居士亦不在少數。所謂心誠則靈,口誦懺文更要虔誠禮拜諸佛菩薩名號,承自力加上他力,仰十方三寶的功德,化解無始罪障。學佛要把握難得的人身,朝著「起信,理解,行深,得證」的學佛次第向前,累積圓滿的菩提果實,積聚覺悟的資糧,信佛,學佛,則可以成佛矣!

註一:白雲老禪師《解惑篇》

註二:《佛門必備課誦本》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