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人在廬山中有感

    而進入突破頓悟的法門,是即身成就的正法的一種,不過所謂即身成就仍有其層次高低,如羅漢、緣覺、菩薩、佛陀的不同。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 341期2019年3月

衲衣下的足跡 人在廬山中有感  /智惇

 

 

緣起:

 

  佛陀未成佛前,苦行了六年,最後坐在菩提樹下,於黎明前睹啟明星,頓悟「法爾如是」;而迦葉頭陀在靈山會上,見佛陀拈華以示眾,破顏微笑,亦似類同的頓悟,這也是一種心傳心的法門吧!所以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咐囑摩訶迦葉,阿難副貳。」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釋義:我有自證體悟圓覺的正法眼的寶藏,洞悉萬法自性有無的法則──「實相無相」,也就是涅槃妙心,寂淨無染如虛空,不可思議的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阿難副貳。」

 

釋義:

這個實相無相的微細又不可思議的方法門徑,不需另立文字,在三藏十二部中都有說明,所以教外別傳,有別於教內教法,教內教法猶如經懺、梵唄、唱誦、梁皇寶懺、焰口、聞經說法等,乃用以引導有情信佛、學佛,進入佛門的旨趣者是,是屬漸修。而進入突破頓悟的法門,是即身成就的正法的一種,不過所謂即身成就仍有其層次高低,如羅漢、緣覺、菩薩、佛陀的不同。

 

「人在廬山有應本文」

十多年前,我與德國比丘智覺師同在沙彌園二樓,一天智覺師不在,老和尚來,坐下問我:「你有否看«禪林寱語»?」我答:「讀過!師父的著作我每本都讀過。」老和尚指示我要看«禪的智慧» 等有關他的著作,可是禪是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行門,可是智惇我的思想還未成,以下老和尚語,錄自«禪的探索»105頁:

但禪又是教外別傳,重點在「行」,基於禪家的作風,不為「住寺、受供」以及常住傳統而受拘束,山間、林下、水邊、墳塜處,任何環境悉能坦然自在而生活。

 

智惇多年環島二次,在大陸亦常行腳參訪,進出原始森林、水庫、田野,住宿墳塜、小徑、路邊,亦有一些經驗,由於年老,雖然心中有事,總難突破身心自在,談何容易啊!近年來色身變化太大,全身漲痛,坐立臥難安,由於體力不支,終夜難以歇息,如果不是老和尚的一句「歡喜承受」信念的支持,日子怎不知如何熬過呢!所以這個歡喜承受的法門用以鞭策自己,還真管用呢!當我痛得在地上打滾,因人在廬山中,身心和合,業報未消,宿債未還,所造諸業,善惡都得清淨,唯有歡喜承受才能消業又不造業,才有跳出廬山的可能啊!如金山活佛──妙善禪師在緬甸中午拜經塔,身體焦爛長蟲,仍可自如自在以痛為不苦,那才是真修養呢!這才是真正歡喜承受!

 

«禪的探索»106頁:p.110(72年出版)

 

「壇經文字相的看法,以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法,『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以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之理,教導應對方策,並且囑咐『依此轉相教授,無失宗旨』。」

 

這說明老和尚說有病要看醫生。但是智惇以為如業忍得,還能歡喜承受也是可以,這就是「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之理,不然仍屬於「世出世法中」!

 

:«禪林寱語»的「寱」字,國語字典注音讀作「一、」,可是老和尚說要讀「ㄍㄠˇ」。這個說法如同 「樹上有五隻鳥,一槍打去還有幾隻?」有答案:「還有五隻,不論死活都是一樣,這就是天下有禪、沒有禪師」的原因,何以故?沒有「疑情」,參從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