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詩情和禪意(四)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41期2019年4月

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詩情和禪意(四)
時間:107年6月24日
地點:菩提寺視聽教室
演講者:鍾玲教授
 

現在講一下王維跟禪宗的南宗有什麼關係?,大家都知道王維山水畫畫得好,王維也畫人物畫,但是他的人物畫沒有一張流傳到今天。宋朝作家沈括(1030-1094)寫的《夢溪筆談》裡說:「王仲至閱我家畫,最愛王維畫黃梅出山圖。蓋其所圖黃梅、曹溪二人,氣韻神檢,皆如其為人。」王仲至來看我家收藏的畫,他最愛看王維畫的「黃梅出山圖」,畫中畫的是黃梅、曹溪二人,這兩個人的氣韻清秀超逸,他們個性是怎麼樣都畫出來了。

 

五祖弘忍的東山寺位於黃梅縣,所以說黃梅是指弘忍。六祖惠能離開廣州的法性寺以後,到曹溪建寶林寺,所以曹溪是指六祖。因此王維畫過描繪南宗起源的五祖、六祖圖。這幅畫在宋朝還存在,但是是現在不傳了。「黃梅出山圖」的「出山」是什麼意思呢?應該是指弘忍夜裡把《金剛經》和袈裟傳給惠能後,帶著惠能出東山寺,下山送他的事蹟。可見王維熟知惠能成為六祖的故事。

 

以下講的是王維為六祖寫的碑,〈能禪師碑〉。上次演講已經講過惠能的弟子神會如何找王維寫碑、碑的內容如何顯示王維對南宗思想有充分的瞭解。這次講王維在碑中除了六祖的思想,如何用了一些道家的文詞:

 

  「無有可舍,是達有源;無空可住,是知空本。離寂非動,乘化用常。在百法而無得,周萬物而不殆…」

 

「無有可舍,是達有源」,等到你什麼都舍掉,把執著舍掉,觀念也舍掉,你就達到「有」的源頭,這源頭應該是本性與佛性。六祖《壇經》也講舍:「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能禪師碑〉說:「無空可住,是知空本」,等到把你心中的空全部都空掉,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立足的話,你就是知道空的根本是什麼。六祖《壇經》說:「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可見王維的〈能禪師碑〉是領悟到六祖的思想。〈能禪師碑〉說:「離寂非動,乘化用常」你要離開「寂」,因為唐人喜歡修「寂」,王維的媽媽不是「好寂靜」嗎?寂、是一種心靈境界,但你連這個「寂」都要離開。「非」我們都知道,白雲老和尚說「非、就是不同於原來的」,把「動」突破後、它是另外一種「動」。

 

 

「乘化用常」,乘化是坐在變化之上,莊子〈天道篇〉裡說「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用了「乘」這個道家意味濃厚的字眼,就有一點莊子隨意順造化的思想。〈能禪師碑〉說:「在百法而無得」,你修了各種法門,但是你最後全部都要突破它,變成什麼都不執著的無得境界,這符合六祖的思想。〈能禪師碑〉的下一句說:「周萬物而不殆」,引用了《道德經》25章裡「周行而不殆」的文字,「周」有運行的意思,是道家思想。所以〈能禪師碑〉顯示王維把一些道家思想融入他對南宗思想的理解裡。

 

我們現在一起來欣賞王維的詩。《輞川集》裡的〈木蘭柴〉是他跟裴迪兩個人唱和的詩,:

 

  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不一定是藍田別墅的一部分,因為輞川附近有很多別人的別墅。王維和裴迪常遊輞川周圍各處景點。木蘭是什麼?木蘭花就是玉蘭花,玉蘭花花瓣白裡透粉紅,很美。木蘭柴,柴就是籬笆,用樹來做成籬笆,籬笆裡可能住著別的隱士。如果我們找這首詩歌的詩眼,第一行的「斂」字下得是否很奇特,「逐」字也下得奇特,「時」字也下得奇特。為什麼這些字下得好?

 

「秋山斂餘照」,在四季分明的山西,秋天的山應該顏色繽紛,有黃色、褐色、綠色、紅色。「斂餘照」就是把夕陽的光收進去的意思,山怎麼可能把陽光收走了呢?,通常陽光暗下來是因為夕陽的光越來越暗,不是山把光線收掉。王維的感覺跟一般人不一樣,他不用常理來解釋,而是他看到萬物之間的關係。如果太陽照在松樹上,松樹有沒有把最後的陽光吸掉?有啊!是在吸陽氣,用科學解釋在進行光和作用啊!難道那不是收嗎?是不是很細緻。

                                               

「飛鳥逐前侶」,陶淵明寫過類似的句子:「飛鳥相與還」,也是鳥雙雙飛。王維說「逐前侶」,追逐以前的伴侶,表現更細緻的關係,不是人際關係、是鳥際關係。是不是這只鳥找到牠以前的伴侶,就跟牠飛?有些鶴類群居群飛,但到了繁殖期會尋找同一個伴侶回巢。所以逐字意有所指。

 

「彩翠時分明」,彩翠就是鮮豔的翠綠顏色,是說斜輝照射之下,山上樹林很亮麗、像翠玉一樣的顏色。「時」是說有時候很清楚、有時候看不清楚,你就要細想,為什麼亮麗的顏色一下有、一下沒有呢?可能太陽一下被雲遮住了,景觀會起各種變化,寫得非常細緻。也就是說,禪修的人可以在觀的時候,把很細緻的東西觀出來,王維就是用這種細緻的觀想來寫詩的。我看一般人也不會這樣來讀王維詩,我們學禪才看得出他是用禪修的功夫來寫詩!

 

最後一句:「夕嵐無處所」,在此夕嵐,黃昏的山嵐,是怎樣的狀況?不斷地飄、飛、移動,沒有一個定處!表面上王維講的是山上黃昏風景,其實講的是人世間的各種變化,每一秒都在變化,我們自己也是每一分鐘都在起變化,像這夕嵐一樣,你坐定在這個講堂,聽我講話,其實你腦子裡正起著變化。這通通是《木蘭柴》這首詩講的東西,講的這種變化。《壇經》裡頭就講,「於一切法,無有執著」,王維體會到在一種不被捆綁、不執著的狀況下,可以進入很多事物裡細微的真相中去!這首詩好不好?講的是美景,可是他講的是一種整個宇宙、和人心裡頭,很細微的變化。

 

 我們現在來講最後一首詩,大家熟悉的《過香積寺》,是《唐詩三百首》裡面的一首: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香積寺在哪裡?在河南汝州市東北九公里的地方,在中嶽嵩山的少室山南麓,叫風穴山,寺院起在平坦地上,但是周圍環山,要到這個地方,要爬山、由汝州往東北爬,然後才到達四山環抱的香積寺。香積是什麼?是指佛寺的廚房?不是的!《維摩詰經》裡講:「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個國家叫做「眾香國」,其佛名為香積,是一個有眾香的國度。那個國的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香積寺是用這個典故命名的。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不知」二字要由上下文來解釋。走了好多哩路,走雲裡霧裡的山峰,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裡啊?王維一直走、一直走,心裡嘀咕怎麼還沒走到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古木」、這裡周圍通通是高聳的、有年份的樹木,「無人徑」,這條路沒有人走啊,可見沒什麼人由此路去香積寺。沒人走應該是什麼狀況?路上長草了、有青苔了。「深山何處鐘」可是王維聽見鐺鐺鐘聲飄來,鐘聲何處來呢?當然是香積寺的鐘聲!可是他看不見香積寺,周圍都是古木,只聽見鐘聲。前四句放在一起,有迷茫的感覺。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裡啊,走那麼久了,然後飄來這鐘聲,到底在哪裡啊?到處都沒人。是孤寂的狀況。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這兩句並不是描寫香積寺,是王維在山路上看見的景色。「泉聲咽危石」,危石是在溪流裡擋路的、大塊的、重疊的、銳利的石頭,水流到這邊裡往下沖,發出呼嚕嚕聲音,像哭一樣,哽咽的聲音。

 

「日色冷青松」,這句是不合邏輯的,日色不應該給青松降溫。日色應該照亮了、溫暖了青松才對啊?「冷」字是「詩眼」,王維字下得精準,像這「冷」字。冷字不言自喻,不是中午大太陽的時候的光線,什麼時候?黃昏!黃昏的天暗下來了,天氣轉涼了,山上會更涼,樹也涼了,所以是餘輝把松樹降溫了。「日色冷青松」也可以讀成「青松冷日色」,解作因為松針深藍綠色,連射在上面的斜暉也給人冷的感覺。

 

山路上的環境又有哭聲、又有冷的感覺,會導致人的內心有「危險」的感覺,因為有個「危」字在,什麼事情那麼危險?人心唯危啊!就是說你心裡頭可能有些困擾,你陷入困境,你快有憂鬱症了,就是人陷入「危」的狀況!

 

「薄暮空潭曲」,「潭曲」就是在潭岸彎彎的地方,「空」是指那個潭沒有別人。薄暮的時候,在這個無人的潭岸,「安禪」他坐下來打坐。「制毒龍」,毒龍是什麼?《涅槃經》裡講,「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我的住處,我家,有一條毒龍,這是講神話嗎?我家有一條毒龍?其實住處就是我們的內心,心裡頭有一條毒龍,很暴躁兇狠的毒龍,其實就是講我們內心的貪瞋癡,尤其是瞋,他以安禪來制服內心的毒龍,在這個地方打坐。

 

大家都說這首詩好,我相信你們也說得出這首詩歌的好處,王維是一步一步經營這首詩。一開始不知道我走到哪裡了,寺院、那能夠啟發我的地方,不知道到底在哪裡?即使聽到鐘聲,還是找不到,周圍也沒有人,一個人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很孤寂,又有危石、又有哭聲,又很冷(青色系是很冷的)。然後一步一步進逼到自己的內心,危機是在自己的腦子裡,所以他坐下來打坐,來制服自己內心的貪瞋癡這些毒。如果是修行的人,學佛的人來念這首詩,會另有感受。

 

 我再問一個有趣的問題,〈過香積寺〉這首詩寫完了,他到底有沒有到達香積寺?潭比池大,寺裡會有池,不會有潭,所以香積寺裡不可能有潭,他應該是上山路上看見一泓潭、他就坐下來打坐。王維最後應該有到達香積寺,他可能沒有進去,也可能參觀一下就走了,沒有住下來過夜,所以題目叫〈「過」香積寺〉。其實他寫的重點,是還沒到香積寺前的感受。我們大家一同念一次這首詩,來結束這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