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詩和唱之心得分享

    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故人無來往,埋在古塚間; 余今頭已白,猶守片雲山,為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41期2019年4月

寒山詩和唱之心得分享 /蔡朝音

 

編按:鍾玲教授於107年9月至12月,在千佛山女子佛學院講「寒山詩歌與雲禪師的和詩」,此文為同學的心得分享

寒山詩第238首:

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故人無來往,埋在古塚間;

余今頭已白,猶守片雲山,為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

一、簡釋

在寒巖出入,已經七十年了,已無朋友往來,都過世了,過世很久很久了;我現在頭髮也都白蒼蒼了,還住守在這薄雲飄逸的山裡,在我之後來此的人們,我要跟你們講,你們應當多多研讀古書、佛典。

二、心得

這首詩用字雖淺顯,看似易懂,然而有兩處,我琢磨許久,不是非常肯定、了解,即「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以及「為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

「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寒山作此詩時,是幾歲了呢?是在寒巖這地方、這附近,來來回回、出出入入了七十年了嗎?

經  鍾玲教授提供項楚《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供學生們參閱,並指導說明「昔日經行處」不是指寒巖一處而已。《寒山詩注》頁七六八,文中指出:

(一)  經行處:舊遊之地。王播《題木蘭院》:「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全唐詩》卷七八二盧尚書《哭李遠》:「不堪舊里經行處,風木蕭蕭鄰笛悲。」按沈佺期《少遊荊湘因有是題》云:「憶昨經過處,離今二十年,因君訪生死,相識幾人全。」與寒山詩「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故人無來往,埋在古塚間」四句思路相似。

(二) 古言:古賢之嘉言懿論。賈島《寓興》:「今人出古言,在眾翻為訛。」

又如 鍾玲教授於「寒山在中國的復活」一文中指出葉珠紅的考據,摘要如下:

近二十年來,學者如錢學烈、葉珠紅根據幾百首寒山詩的內證,考據出他大約是中唐人,少年青年時期在長安、咸陽一帶生活,並考過幾次科舉。安史之亂後,他三十多歲時,歸隱天台山,住在寒巖一帶。

有如《寒山詩集論叢》,葉珠紅著,頁140所述:

「經行」意為在固定的地方兜圈子,是為了避免靜坐時,產生的昏沉或打瞌睡;以寒山三十歲隱居天台,前往國清寺接觸佛法,認識拾得算起,七十年過去了,「猶守片雲山」的寒山,定已百歲無疑,若非能有行動能力,如何得知故人已經「埋在古塚間」?

因為寒山生卒年不詳,所以經我們這一組討論,最後,採用  鍾教授所提示的參考資料,「經行」一詞,作者非指「靜坐經行」之意,而是意指「生活歷程中,經常往來之處所」。寒山做此詩時,肯定是年歲已老,生活遊歷已經七十年了!寒山真是不簡單,在那個時代能活那麼老,又還能身心健康地獨自在寒巖生活。

「為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由《禪家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李誼著,以及網路搜尋,得知寒山古詩原句為「為報後來者」。此時已百歲的寒山,早已經學習佛法了。他或許是想向世人,說些佛法的道理? 我又參考了《The Poetry of Hanshan (Cold Mountain), Shide, and Fenggan》,Transl. by Rouzer, Paul,HS 296,Page 319:

That is why I tell those who will come after me:

Why not read these words of old?

於是,我最後解讀為:人生難七十啊,剎那不覺白頭老,百歲光陰空過了。我要告訴你們這些在我之後來此的人們:應當多多研讀古書、佛典。

「何不」一詞,是反問語氣詞,表示應該、可以。所以我就直接以肯定句釋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