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十纏的認識

    十纏,是十種纏縛眾生的煩惱。眾生來去娑婆世界承受苦報,是因為有太多糾纏不清的問題。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6期2019年8月

雲語書摘 十纏的認識 /潛

 

     纏,是纏繞、束縛的意思。

       十纏,是十種纏縛眾生的煩惱。眾生來去娑婆世界承受苦報,是因為有太多糾纏不清的問題。學佛修行的人,為了要化解生老病死等許多問題,透過修行,乃逐漸解脫無始以來凡所有的纏縛,方能出離突破生死的苦痛,以至究竟證得寂滅之樂。

        所謂十纏,述說如下:

  1. 無慚:沒有羞恥之心,也就是毫無顧忌,於表面也不在乎,而生起莽撞冒失的行為。
  2. 無愧:無內疚之心,也就是不自檢點,於內在也無所謂,而生起任性倔強的劣根性。

  慚是表面顯現出來的,愧是內在所顯現的,所以表面也不在乎,內在也無所謂,就是一種無慚、無愧的現象。

  所謂「以惡為能」,就是以做惡為能幹。人,一般而言沒有心甘情願做惡人的,然而也沒有不希望自己成為能幹的人。因為錯解了「能」字,自以為「能幹的人有用,能幹的人別人不敢欺負」,雖然明知自己所做的並不是好事,但時日一久,也就不避諱了,甚至還引以為豪,比如巧取豪奪美其名為「智謀」,心狠手辣美其名為「果敢」,阿諛奉迎美其名為「世故」,貪淫好色美其名為「風流」,諸如此類,可以說皆是無慚、無愧之人。

  3嫉:即怨妒之心,是自己能力、條件不夠,而羨慕其他人的專長或強項,發起妒忌,甚至怨恨。

  白泰官是清朝雍正年間﹙1722~1735﹚有名的江南八大劍俠之一。有一次,他遊歷四方之後,回到闊別八年的故鄉,在村外看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孩正在練武,身手不凡。白泰官看得出神,猛然想到:這小孩長大以後,武藝肯定在我之上,於是,一股妒火從胸中燃起,竟在尋釁比武中置小孩於死地。小孩氣絕前,盯著他咬牙切齒地說:「我父親白泰官回來,一定會給我報仇!」這句話像一聲霹靂,把白泰官驚呆了!原來他殺死的竟是自己的親骨肉。

4慳:即吝嗇慳貪之心,包括錢財與才能,敝叟自珍,不肯施捨或奉獻。

《集福消災之道》記載明朝的張義方非常富有,擁有良田數百頃,每年收到大量的佃農租糧,堆積在倉庫裡,時間久了就會腐爛,他就把腐爛的五穀丟棄。他曾用芝麻餵豬、用綠豆餵牛。別人勸他拿出些糧食救濟窮人,他斷然拒絕。正德六年﹙1512﹚黃河決堤改道,他的良田變成了河流,一夜之間家產蕩盡。張義方最後竟然餓死了。

  5即後悔所作的惡行。

  《禪的故事》記載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船剛剛離岸,有位帶刀拿鞭的將軍跑來,喊道:「等一下,船夫!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都說:「船已開行,不可回頭。」
  船夫也喊道:「請等下一班!」

  這時夢窗國師說:「船家,船離岸還不遠,給他個方便,回頭載他吧!」

  船夫很尊敬師父,便掉轉船頭,回到岸邊,讓那位將軍上船。將軍上船後,剛好站在國師旁,拿起鞭子順手就抽了國師一下,兇惡地說:「快起來!把座位讓給我!」

  這一鞭子下去,國師的頭上鮮血直流。國師一言不發,把位子讓給他。眾人都低聲議論:「師父好心建議回去載他,他竟然還打人!」

  將軍得知剛才的情形,卻無法拉下臉認錯。船到岸後,國師走到水邊,默默洗掉臉上的血跡。將軍很後悔自己的惡行,便上前對國師說:「師父,對不起!」

  國師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不太好。」

  6睡眠:就是自我意識不能主宰或不清楚的時候。

  7掉舉:就是心不寂靜,漫不在意,散亂不攝,不審不察,頗似得過且過的情勢。

  8昏沉:就是打瞌睡,心智與意念不清楚,身心常感疲累。

  《法句經故事集智者品》謂:有一次,舍衛城有一群人集體供養眾比丘,並安排一些比丘徹夜說法。但聽法的觀眾有些人無法熬夜,就走了,有些人雖然整夜坐著聽法,但無法集中精神,在半醒半睡中度過,只有少數的人專心聞法。第二天,比丘們告訴佛陀此事,佛陀說:「大多數的人都執著世間,只有少數人能證得涅槃。」

  9瞋念:就是瞋恚忿怒的心,以毀損和傷害的心意,發洩抑制不住的情緒。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說:過去有位國王一生奉佛,嚴持五戒。在他臨終時,侍者拿著拂塵為他驅趕蒼蠅,時間久了,昏昏欲睡,不小心將拂塵掉到王的臉上。王生起瞋恨心,隨即命終了。因為一念的瞋恨而墮為蟒身,然他一生修福,轉世未忘宿命,於是請求沙門給他受三皈五戒,由此脫離莽身而轉生天上。

  10覆:乃掩飾隱藏之心,惡作邪行,護短隱惡,恐懼洩漏,不肯去惡向善。

  以上十種纏縛是煩惱的根源,因煩惱而造業成為障礙,不得自在;唯有佛陀的智慧,才是化解和出離生死輪迴的道理方法。當然,佛陀之教,不是以依賴而達化解、出離;必須修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從認識,進而深刻了解,方能發現突破之道。也就是把佛陀的智慧,轉變成自己的智慧,才能具足面對化解因人、事所發生的纏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