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入佛之道

    人是一種擁有無窮煩惱的動物,像一座山擁有太多的事與物。因此人免不了一生中,為煩惱耗去了最多的生命。

  • 文:編輯部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雲語書摘 入佛之道 /潛

 

入佛,就是歸依進入學佛之道。從來,入佛有兩種方式;基於佛陀的智慧而行道,進而步入覺悟的境地;因此建立「先起信而後入道」或「先入道而後起信」的思想,這說明了學佛行者的得度之門:

信是入佛之教。

道是見佛之法。

 

先起信,入其門,奉其教,而後行其道。是由於人與事的引導而生起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進而入於道理和方法,如法奉持,依教而行。

先入道,信其門,修其法,而後堅其信。這是於教的好奇,於學的探討,於理的究竟,從見廣多聞,互相比較、選擇之下,獲得法的饒益因而生起信心。(參考《迴響集.佛教與佛法的闡釋》)

雲老禪師在《雲水悠悠》一書中,談到在甲仙住山,遇到八七水災的景況;從早到晚,雨愈來愈大,風更為肆虐。他守茅蓬內,結跏趺坐,默念著十九字觀世音菩薩聖號。在狂風暴雨的摧殘下,夜也降臨了,忽然他聽到屋外響起一陣的幼童的號哭,還夾雜著呼喚媽媽的聲音,一遍又一遍,那樣焦慮,那樣悲傷,他被哭喊所動,趕緊穿上雨衣、雨鞋,亮著手電筒,循聲尋去。在強勁的風雨裡,加上山路又滑,他幾乎無法穩住身體的重心,好幾次跌倒又爬起來,而號哭聲似乎是往後山的方向移動,他邁著艱難的步履,循著聲音尋找,就在風雨中折騰了近兩個小時,不但沒有找到小孩,最後連哭聲也消失了,只好返回茅蓬。

 

可是,當他走近茅蓬的所在地時,什麼也沒有了,一片空曠。斷壁仍在陸續崩裂,茅蓬已隨山洪流走了!他被眼前的突變,引發他平靜的思緒而想:「孩子的哭號,如果沒有生起慈悲,安穩地守在茅蓬裡,豈不是隨著茅蓬而被山洪沖走嗎?孩子的哭號,發自何處?何人?風雨的夜晚,於理而論,幾乎是不可能的!莫非是護法韋陀菩薩?抑或是觀世音菩薩?古有先例,虔誠的修學行者,本身所具的戒體,有戒神維護著;所現的僧相,有韋陀護持著,所持念的佛菩薩名號,有佛菩薩加被著;何況他潛心辦道,少不了有天龍八部的護法。」

 

在《隆泉夢影》〈台灣弘法.驚險的八七水災〉,也記載了早上十時左右,風雨更猛,雷電交加,時聞山崩巨響,恐怖已極,大殿亦有震動,有倒塌之虞,如學師見情勢不妙,急忙招呼寺眾趕快逃上寶塔,以免意外。大家把重要物件,搬入寶塔下層,少頃,下層被濁水沖來的泥沙堆滿,又往第二層搬,寶塔只建兩層,尚未裝門窗,東西濕透,人人變成落湯雞,狼狽已極....。又被更猛烈的雷電風雨聲所吞沒,一切復歸恐怖。不久寶塔二十公尺外的六角亭,全部倒塌,大殿也倒了一半,兩邊村莊房屋也看不見了,山洪又不斷沖下.....洪水有直向寶塔沖來之勢,山下一片水鄉澤國,漸入黑夜,好似世界末日來臨,寶塔裡的人見此危險,嚇得多數人都哭起來,哭號聲不絕於耳。如學師很鎮定的說:「你們不要哭,大師父趕來陪我們受難,應當歡喜,既生為人,總有死的一天,怕什麼?或許是佛祖派大師父來救我們,可能不會死的。」突聞如學師的言語,記起《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於是對大家說:「我們大家一心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請菩薩來救苦救難吧!」於是,大家一齊合掌來念,有些帶著哭聲念,不知念了多久,念累了,風雨似乎小了些,索性接著做晚課,念《彌陀經》、〈蒙山文〉等,以掌代木魚,晚課做完,再接著做早課,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及佛號等,二時功課做完了,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風聲、雨聲、山崩聲、哭聲都沒有了,睜開眼睛一看,出現了奇蹟,本來山洪要對寶塔沖來的,但沖到離寶塔三公尺處,竟轉彎向右邊沖過去了!塔基只震動兩次,幸而未倒,這明明是佛菩薩救了我們!到了晚上十二時後,滿天星斗,山下洪水慢慢消退,兩邊村莊房屋樹林,都從水中慢慢地出現了,大家看見,無不轉憂為喜,深慶得救,這是大家精誠所感,逢凶化吉的例證。

 

可知,大多數入佛的人,是因人與事的引導而生起對三寶的信心,然後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而如法奉持,依教去行。另有一些人想了解生命的最初是什麼?為什麼生命的過程是苦多於樂?生命的結束是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嗎?於是廣覽各種宗教的學理,從見廣多聞下,去比較、選擇,期望對於宇宙萬物種種的迷惑,能撥雲見日,豁然開朗,於心明了。

 

總之,人是一種擁有無窮煩惱的動物,像一座山擁有太多的事與物。因此人免不了一生中,為煩惱耗去了最多的生命。學佛的人同樣不能避免煩惱的纏縛,唯一不同的地方,懂得佛法的道理方法,多了一份觀察和分析,能在煩惱中體認,不為煩惱所轉,而是能轉於煩惱,趣向善處,所謂轉煩惱為菩提,透過認識、了解、發現而突破、化解煩惱。因為懂了佛法的要義,照著去做,在現實生活中就不會隨業造業,反而能隨緣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