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生涯和修行:白雲老禪師的五言詩(二)

    少小離家出,頭陀遍湖州。 饑渴風雨裡,無復我悠遊。 禪海尋面目,苦林總欠收。 搯水和月煮,火中守道流。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專題演講 行腳生涯和修行:白雲老禪師的五言詩(二)
演講者:鍾玲教授
地點:高雄般若寺
時間:2019年5月19日

 

這是老和尚行腳大陸的詩,我們一起唸:

 

僧身五六年,行腳千萬里。

四山多聖跡,朝罷心不起。

立誓從宏願,勤研教與史。

尚志來又去,淨濁兼洗耳。(《寒山真面目》,180)

 

僧身五六年,行腳千萬里──

「五六年」 :是不是指戒臘?如果是戒臘,老和尚應該63歲,但此書在1973年出版,他才57歲。所以不是講戒臘。他的色身是五十六歲,他說行腳千萬里,所以這是講大陸行腳的,不會是在台灣行腳的,在台灣行腳不可能走到千萬里。

 

四山多聖跡,朝罷心不起──

「四山多聖跡」,更證明是在大陸行腳。四山是哪四山呢?浙江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如果大家沒有去過,倒是可以去朝山,每一座山是一位菩薩的駐地,所以老和尚大概有看到各位菩薩的聖跡。

 

有趣的是「朝罷心不起」:朝什麼?朝禮、朝拜。「朝罷」是說去四山朝拜完以後就心不起,什麼是心不起?簡單的說,四山全都看過了,別的山就不想去了,這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說法是:修行人朝拜完以後,知道菩薩行是怎麼一回事。四大菩薩在做什麼?自己可以跟著學,然後心就定下來了,妄念不起,煩惱不起,

 

 

立誓從宏願

這是老和尚的心願,什麼是宏願?你們一天到晚唱「四宏誓願」,大家一起念吧!這就是大乘的四「宏願」 :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老和尚要實行的大願、宏願,你看出家人不得了,光做一樣做得到嗎?這麼多人你度得了嗎?煩惱無盡,我看很多人還是可以斷一些煩惱,出家人可以斷很多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光學一個法門就很辛苦了,還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出家人跟在家人不一樣,不像我們居士學一、兩門就好了,大家給師父們鼓掌好不好?最後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自己要超脫生死不知要多少世?最後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這不知要多少世?

 

「勤研教與史」,「教與史」是佛教教義和佛教史,這麼多年老和尚勤於著作是研究些什麼?老和尚除了身體力行佛法以外,應該是勤研佛教的教義與歷史,所以他不只力行,學問也很大。

 

尚志來又去,淨濁兼洗耳

尚志就是推崇志向,就是要實踐前面講的四宏誓願,問題是「來又去」是什麼?我想這一生來又去,「來」是來到這塵世間,來到我們這些不成才的弟子中間,這是來,或者是要來到紅塵濁世的碧雲寺;「去」是安靜的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或者是晚上禪定去彌勒內院聽經,或者是去山中修行,這是「去」。所以老和尚有兩個天地,一個天地是在人間紅塵,我們在的地方,另一個是他自己的心地,譬如去到其他的菩薩在一起。淨濁兼洗耳,淨是動詞,濁是受詞,把這些骯髒的弄乾淨。「洗耳」是一個典故,我把它唸一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晉孫楚年少時有意隱居,告訴王濟,卻把「枕石漱流」誤說成「枕流漱石」。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 」

 

就是說「我枕在流水上是要洗我的耳朵」,這是巧思,孫楚想隱居,是覺得社會上,官場中太多煩惱,太多人的心不善,煩惱「濁」到、污染到身上來,所以他要把這些都洗掉。好了,這首詩讀完了,我現在很快的再講一遍:

 

「我的色身已活到五十六年了,行腳大陸與台灣已有千萬里。我朝過四位菩薩的聖山,見過很多靈蹟。朝完以後心裡就沒有煩惱,心就定下來了。我立誓四大宏願,勤研佛教教義和歷史,我崇尚實踐我的志願,我來到了“世間”又去到了“非人間”,然後我把骯髒的東西都洗掉了,我把我的耳朵洗乾淨。」

 

剛才那首詩好不好?都懂了哦?我們再把它唸一遍。然後再講下一首:

 

少小離家出,頭陀遍湖州。

饑渴風雨裡,無復我悠遊。

禪海尋面目,苦林總欠收。

搯(音掏)水和月煮,火中守道流。(《寒山真面目》,120)

 

少小離家出,頭陀遍湖州:

 

「少小離家出」的「出」是出家、出離。頭陀是指「頭陀行」:是一種修行方式,由古印度傳來的祖制,它需要托缽以求食,台灣比較少托缽,都在寺裡掛單的方式,又名托缽僧,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通常是行腳天下,流浪江湖,不理頭髮的苦行僧。老和尚有一張照片看過的舉手,(有一半的人舉手)。你們看他長了長頭髪、鬍鬚,就是行古制,頭陀行就是這個樣子。他身上穿什麼衣服?(百衲衣),表示是從不同的人所丟棄的舊衣服,剪下來,一塊塊縫起來。百字是喻其多,很多件舊衣服,很多塊布。誰縫啊?自己縫,這張照片光著腳。

 

「頭陀遍湖州」,為什麼是湖州?湖州是在江蘇的一個地名,可是這裡不是指那個城,是為押「州」這個字,湖就是江湖的意思,「州」是各州縣的意思。

 

饑渴風雨裡,無復我悠遊

這都是講行腳,因為行腳也有悠遊的時候。也有吃得飽飽的看山看水,但是如果刮大風下大雨,東西都吃完了,又餓的時候,就很苦了,他是談行腳的甘苦。

 

禪海尋面目,苦林總欠收

什麼是禪海?我們用老和尚自己講的話來解禪,他說:「禪海浩瀚,但取一瓢飲,即知禪味。 」我覺得一瓢是指法門,禪這宗門裡面有各種不同的法門,你可以學,這一次學這樣,也許下次再學一樣,只取一瓢飲。「禪海」的「海」字是指無數量修禪的方法,浩瀚如海,所以他在禪海裡找尋他的真面目,真面目其實是佛性、自性。

 

「苦林總欠收」,指什麼?樹林沒有什麼苦不苦!樹林就樹林嘛,他是比喻,「苦林」眾木成林,像人生的經歷很多,都是痛苦、煩惱。「欠收」是在眾苦匯集的人生修禪,修到的成果少,故曰欠收。就是在苦林裡修行總是收穫得少,老和尚大概認為要從苦林裡跳脫出來,不要在苦林裡,有些樹林是不苦的,你自己沉在裡頭總會是欠收。

 

搯水和月煮,火中守道流

這兩句是最有意思的句子,出家人通常用水煮什麼?這裡給你解答了,粥喔,行腳通常是帶米最方便。路上可能採的野果子、菜,可以放進去,這樣就一餐,有時是在其他寺裡掛單,在齋堂中吃飯,在中國比較少乞食。在野外行腳自己煮粥,可是老和尚不是煮粥,是煮月亮,這是不可能的事啊,他在形象上有可能,如果是晚上缽裡有水,就有月亮的倒影在裡面。所以這首詩有深意,有抽象的意思。「搯水和月煮」:通常行腳用米煮粥。煮月有修行之意。

 

《楞嚴經》: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當應看月。。。」

 

講的是攀緣因果,沒有真正得到法性。譬如我們兩個人在聊天,我說:「你看月亮!」大家都應該看月亮是不是?可是都是在看手指,月亮是指真正的佛法本身,指人的法性、佛性。當你心裡頭帶著塵俗的因緣,以攀緣的心來聽法的時候,你就是在看手指,所以看錯地方。月亮就是表示佛性、佛道真理。「和月煮」,就是你要把這真正的佛法慢慢的煮熟,變成自性的一部份,真正的找到你自己。

 

「火中守道流」,又是另外一個謎語般的句子,出家人在外行腳用營火煮粥,他就想像下面的火是修行上的磨鍊。「道流」是佛法的流傳,老和尚念茲在茲的就是流佈佛法,所以他就在紅塵的火裡傳佈佛法,我這裡講上句「搯水和月煮」,用鍋子煮粥為比喻,此句「火中守道流」,以爐火為比喻。要在火中歷練,正如修行,要專注於守護佛法的、教義的流佈,而且是在炎炎烈火中守護。

 

整首詩是說:

「我很小就離家出家了,所以頭陀行走遍各省,江湖各地。在風雨裡飢渴,又渴又餓,再也不像是有時行腳那麼悠遊。在禪海裡找到一些法門來尋找自己的真面目,如果現在是在苦林的因果經驗裡,成果是不多的。要做什麼呢?搯水和月煮,把佛教化為生活中,自己生活中的部份,然後在火裡歷練,要守住佛法流傳的大願,把它實踐出來!」

 

現在有沒有哪位要把這首詩再念一遍的?我給你麥克風,可以請住持指定一個人來念嗎?(有人自動舉手唸,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