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五十九) 健康十六條(續)

    “第一道關,是在60-85歲的病死關。一般來說,如果重要臟器沒有重大疾病,注意保健,是可以輕鬆過關的。第二道關,是在85-99歲時期的老死關。要過此關,關鍵是遺傳基因的支持以及多年來的保健積累

  • 文:千佛山秘書處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64期2021年04月

健康管理漫談(五十九) 健康十六條(續) /詹天賜

 

  在健康的觀念中,黃教授首先提到的什麼是健康的軀體,包含“體態勻稱,肌肉豐滿;是精力充沛,處事樂觀;是動作敏捷,善於應變;是不生疾病,良好睡眠。是精氣神具足”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個新標準,則包含五個暢快:快食、快睡、快便、快語、快行,及三個良好:好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處世能力等 (依百度百科等) 。快指的是順暢、暢快,想睡時,很快就能睡著;想便時,很快就便好。吃時不偏食、不挑食,吃後不飽脹;說話流利、行動敏捷。以中醫而言,若精氣神具足,自然就能好吃、好睡、好便、動作敏捷。

 

  對健康者而言,有一個很關鍵的觀念,在於要有自我保健的認識,要能“養生靠自己,健康靠自己”。黃教授提到:“自我保健的意識。就是你健康的護身符,就是你長壽的靈丹妙藥。”他指出:“有慢性病的患者反而有非常強的自我保健意識。一有症狀,就上醫院,稍感不適,就會注意休息,如此規避了很多健康風險!”也就是說,有不舒服的感覺,就要注意,注重養生,好好保健,好好檢查,好好治療。小病不斷,對健康是個警訊,不能等閒視之,累積成大病,就不好治療了。在這方面,個人的經驗是女子較重視健康,男生則常大而化之,因此,女子平均壽命長,與女子較重視小病,應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同修五十肩時,到處求治,到醫院看醫生、找各種民俗療法,十分積極,結果找到一位業餘的推拿師給推好了,我右腳常腫痛,也找到另一位她曾經求治的國術高手,以拔罐方式大大緩解了當時腳的腫痛。因此,若能對小病積極保健、對治,對一生的健康是十分關鍵的。

 

  接下來,黃教授提到的健康觀念是:人類壽命的提高是靠疾病的控制而不斷實現的。這裡疾病的控制,指的是“欲求長壽,當先除病。要除病,必先查病”,也就是要能“早期發現疾病,治療疾病”,才能遠離大病、重病。不論是健康檢查,還是中醫的四診診斷,都具有早發現、早治療的功用,若是諱疾忌醫,拖延時日,就可能失去最好的對治時機,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黃教授又指出:習慣決定人的健康,“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馬上就會出事故,但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橫禍飛來。”例如飲食習慣,若是不能符合“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的原則,尤其是吃宵夜的習慣,雖然健康不會馬上出問題,但長期下來,代謝綜合症等諸狀就容易纏身,接著就容易出現三高等疾病。我大學時期有吃宵夜的習慣,就業後雖改了宵夜習慣,但飲食沒節制,又愛吃甜食,結果體型微胖,到了五十歲左右,患有高血壓,心臟常感到不舒服,血壓高到快量不到了。退休後積極求醫調治,調整飲食,加上養成運動習慣、加強經絡保健、定時爬小山,總算把身體逐漸調回來了。

 

    黃教授也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健康觀念:“健康源于自然,能食療就不藥療,能吃藥就不注射,能打針就不開刀。”每種西藥多具有特定的化學成份,因此具有特定的療效,但也有許多的副作用,現有健保藥單即列印有每種藥物可能的副作用,故而能透過食療對治者,就不必藥療。例如感冒初期,多休息、多喝水,或喝薑母茶等,若能回復健康,就不必吃藥了。當然,對於亞健康,經絡推拿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另外,打針究竟是一種侵入性醫療方法,總存在著感染等風險,因此只要腸胃功能還好,能吃藥就不必要求醫生打針了。此外,黃教授也提到“用藥如用兵”、“是藥三分毒”等概念。

 

  至於養生方法,黃教授認為“各人有各人的養生法”,他認為“養生是以人為中心的,人不同,養生的原則方法就不同 … 人的個體差異是相當大的,而且越是年齡大,個體差異就越大。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尋找適合自己體質特點的養生保健方案。”以飲食為例,寒性體質的人應多吃溫性食物,而熱性體質的人則應多吃涼性食物。以經絡保健例,常運動、勞動的人較耐痛,按摩時力道可以逐步加重,而活動量不足的人較不耐痛,按摩力道宜輕不宜重,否則心臟會受不了。對老人家的經絡保健,應以補為主,順經絡、力道輕,溫補為宜。

 

  黃教授還提到“人活百歲已經不是夢”,他指出:“第一道關,是在60-85歲的病死關。一般來說,如果重要臟器沒有重大疾病,注意保健,是可以輕鬆過關的。第二道關,是在85-99歲時期的老死關。要過此關,關鍵是遺傳基因的支持以及多年來的保健積累 …生命需要一生的精心呵護養息,健康需要不斷儲蓄。”人要健康長壽,一定要注意保健,而且要儘早保健,就像儲蓄一樣。現代人因為營養充足,醫療發達,交通便利等因素,平均壽命逐漸提升,根據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顯示 (註二),近年來國人平均年齡已超過八十歲,但需要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年齡 (不健康平均存活年數) 也已超過八年。要改善這種狀況,主要還在於每人要具有健康意識,及早保健,健康的得來是需要事先儲備的。

 

  在網路上,健康方面的文章非常多,如何在這些健康資料中,過濾出個人所需要的健康資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有一個簡單的架構,用來吸收消化有關健康的資料,這個架構就是以健康的意識、健康的概念、健康的方法等三個面向來整合健康的資料,形成自己較能掌握的健康資訊。例如我看到黃教授健康十六條的報導,覺得有參考的價值,於是我以健康意識納入“健康的重要”、“無病是福”等內容,以健康的觀念納入“習慣決定人的健康”、“健康源於自然”、“各人有各人的養生法”等內容,而以健康的方法納入“健康從調節心情開始”、“愉快養生”、“不過量進食”、“生命在於運動”等內容。我的想法是有了健康的意識,就會去充實有關健康的概念與方法,並身體力行,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以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健康靠自己,健康是買不來旳,每人的環境、條件又各不相同,只有及早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及早充實一些健康的概念與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當前的的保健方法,持之以恒地身體力行,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註二:請參閱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0820155425H1BK10HM.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