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戒定慧之要義

    唯有三學具足,才能從有缺失的平凡人,透過佛法的修學,而至無漏賢聖,以至正等覺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雲語書摘 戒定慧之要義
/潛

 

戒,是禁制,是不犯;在面臨犯錯的時刻,依於戒法,護持戒體,勿使犯錯。也就是不傷害別人,自己亦不受到傷害,具有自利利他的行持功德。

 

定,是正受,是不亂,遠諸散漫的行為。定,不是盤腿昏睡,更不是灰身滅智。習定的人,最忌耽著空境,意念亡失。禪定在調理散亂的思緒,維護正念。簡言之,禪定修養,在奢摩他(止於一念)。禪定理念,在毘缽舍那(觀照菩提)。

 

慧,是圓融,是不惑,遠諸癡迷的行為。慧以智為基礎,智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慧是運用已有的智,把它發揮成有饒益性的效用。所以,智慧不是世智聰明,更不是自以為是。在佛法的領域中,歸納道理與方法是屬於智類;依據道理與方法去化解障礙,超越世間的輪迴之苦,證入究竟涅槃的境界,才是智慧饒益性的效用。 

 

所以,學戒,是為了防止過犯。從聞見中認知貪欲的危害,不可犯,必須持戒。戒的目的,就是防止作惡而行善,這是入門的基礎;然行善仍是業作的行為,必須從業裡顯現道,就要以心戒為上;因為身口意的行為動力,是來自心的主宰,也就是五蘊的修養,而此修養又涉及到世間的知識經驗和佛法的知識經驗,從知見的建立到實踐以至完成了修養,在面臨有犯的時刻,而不會造作惡業,反而因業的果報現象,還能發現道,而得到法的利益。可知,戒以不犯為原則,是以心戒作為動力,怎樣使身口意不要造作成業,反而可以修行成道;而以心戒作為修養的原則,它的大前提就是不要造成侵犯或傷害。

 

說到學定,是為了面對散亂。從止觀中修正瞋恚的影響,不可亂,必須習定。首先要沉得住氣,進而冷靜的分辨,然後穩健地於不亂的思惟中,作最明智的抉擇,而化解人與事的問題。定的範圍非常廣泛,總離不開四禪定、四無色定及滅盡定,也就是所謂的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平常修定時,不要在意將來的成就如何?卻必須在意是否依其要求規定去行!只要不間斷地依教如法付諸實行,久而久之,自然就能產生一種力量;也就是在自我意識可能會散亂,情緒不穩定,自己的習氣、壞脾氣可能表現暴躁的亂象時,憑藉著平常所具備定的修養,使可能發生亂相的時刻而平靜自己,這種力量就稱為定;也就是會亂的時刻,能做到不亂。所以,定的認知,不是空境,不是癡呆,更不是麻木;而是心住一境,念聚一處,從事佛陀的道理與方法,予以探究行深的一種力量。所謂心識不亂,運用思想;境處清淨,發揮智慧;入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殊勝境界。(《老禪師的話》.〈定不是麻木〉)

 

再說學慧,是為了避免癡迷。從思慮中警覺癡迷的後果,不可迷,必須修慧。然而慧是藉智來顯現,智是知識經驗的累積,而知識經驗是從學習中得來,也就是從多看、多聽、多問、多思考、多體驗中得到;但得來之後,必須加以整理,整理的方法是比較和選擇。經過選擇所得,也不一定可靠,必須再予以比較,再選

擇;如此周而復始,運作於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知識經驗,終了才能稱

得上是消化了的,才是屬於自己的。故知,智慧的形成,來自不同的人與事;唯有用「讀」的心念,讀不同的人與事,即使是小孩與小事;如同求學的學生,謙恭地向老師們學習。

 

在《漸修與頓悟》.〈戒定慧住處〉中說:「慧絕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楞嚴經有明言,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以不宜特別強調。)因戒,請問因什麼戒而生定?因什麼定而生慧?這是三個大前提,不是一個次第,....戒要不犯以心戒為主,心清淨為戒,沒有慧能完成嗎?同樣,沒有定的修養能完成嗎?可見戒定慧三個相互之間,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不是一個或者次第,按照什麼順序的。」

 

總之,持戒之道,為求解脫,為斷煩惱,故以心戒為最上,如果不瞭解持戒的法義,瞭然旨趣,則所獲的利益,仍舊處於有限度裡。《俱舍論卷十八》說有四種持戒:

 

1、希望戒,乃希求期望,求生天道,以及善處,而堅持禁戒,謂之希望戒。

2、恐怖戒,指畏墮惡趣,忌於惡譏,處於惶恐而生畏怖,故堅持禁戒,謂之恐怖戒。

3、順菩提戒,謂隨順七菩提分,莊嚴身語意,清淨心念而堅持禁戒,稱之順菩提戒。

4、無漏淨戒,即嚴淨戒法,心意識自在,遠諸無明煩惱,突破染著之心,增上智慧解脫,稱之無漏淨戒。

 

可知,學佛的人必須戒定慧三學具足:戒有防禁、不犯、止惡等義,定是正住寂靜妙湛之法,慧是依據智的內涵,包括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慧是運作智的內涵,適時表現於人與事的問題上,能發揮其效用,入於饒益功德的價值。因此,唯有三學具足,才能從有缺失的平凡人,透過佛法的修學,而至無漏賢聖,以至正等覺;離於此,別無成就之法,而成就功德,如聚沙成塔,來自勤、恆的工夫,以及循序漸進,如登扶梯般,才能成就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