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一)

    你追隨一位大師不管是生前還是圓寂以後,都泡在他的思想裡頭,等到你泡得差不多了,他說的法就變成你的一部分,所以某一本他的書明明是第一次看,卻覺得像溫習一樣,因為已經懂了,那才是重要的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專題演講
老和尚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一)
時間:109.12.20
地點:千佛山般若寺
演講者:鍾玲教授

 

主持人:

適逢千佛山開山方丈上白下雲老和尚圓寂十週年紀念,千佛山般若寺邀請同樣敬愛我們上白下雲老和尚的弟子,也就是鍾玲教授,一起來分享老和尚對她的最新著作《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深層影響的演說。

 

鍾教授獲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經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香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擔任協理副校長、院長及教授等職位,是位學養豐富的學者,也是從事文學創作的詩人及小說家。自澳門大學退休後致力於寫作,這兩年有兩本新作品《深山一口井》,另一本就是《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今天鍾教授講的內容,跟在台南菩提寺講的內容全然不同的,她要講的內容是她親近老和尚學佛,她把老禪師所教導的,如何化解煩惱為覺悟等,寫進小說裡禪師的言行中。現在就讓我們洗耳恭聽這一場精彩可期的演說:「白雲老禪師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今天的主講者--鍾玲教授。

 

鍾︰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講的是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受了老和尚什麼影響,老和尚給我很多啟發,我講的是更深一層的影響。在講之前我介紹一下跟這本書有關係的兩個人,這本書裡兩位推薦人是南部作家,他們都在現場,一位是幫我寫推薦文的作家黃漢龍,另一位是邱顯學醫生。另外有兩位合作人,朗誦的時候,會請他們一起朗讀,他們是千佛山的居士:洪偉德先生,元莊華先生。

 

這本書前面是講五世紀到八世紀六位禪宗祖師的故事,前後共三百多年,寫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位祖師。六祖圓寂於713年,相信大家對惠能都很熟悉,其他祖師大家也多少熟悉。禪宗由一個祖師只有一個傳人,變成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大宗派。先講為什麼禪宗具有中國文化特徵。其他像淨土宗,現代流行的藏密,中國文化的成分並不多。禪宗裡的中國文化的成分非常濃厚。我們儒家不是說人性本善嗎?佛教禪宗強調自性,自性就是佛性,善就在裡面。儒家說在生活裡要有修養,禪宗說吃飯、睡覺都是禪,在生活裡修。中國道家有齊物篇,連蝴蝶都跟人平等,莊周夢蝴蝶,所以萬物跟人是平等的,連植物都有樹妖,會變成人形,連植物都有靈性。基督教思想中,動植物存在是為了給人類使用,不像中國道家講萬物平等,佛教不也是講眾生平等嗎?另外道家常常逆向思考,很有意思,你看一棟房子,房子有牆有屋頂才是房子,可是道家說有空氣有窗才最重要,道家是逆向思考,禪宗也是逆向思考,所以這些傳統思想都融入禪宗裡。

 

有關惠能和他的師兄神秀之間寫偈子的故事,我們大部分是透過禪宗南宗的經典來瞭解。你看《壇經》裡,神秀想把自己寫好的偈子拿去寫在牆上,又猶疑不決,又扭扭捏捏,你想他真的是那樣嗎!神秀那年六十五歲,是東山禪寺的首座,首席教授師,就是在方丈弘忍之下的第一人,修行一定有很高的程度。是因為南宗僧人執筆,他被寫成負面。所以我的小說替他平反,他是一個認真的修行人,他是修漸修的,修行境界沒有惠能高,可是已經很高了。我也寫惠能的徒弟神會。神會對禪宗的貢獻是胡適之發現的,他在英國、美國的國家博物館裡找到被掠去的敦煌手稿資料,胡適之發現神會一個人到中原大聲疾呼,你們北宗雖然盛行,但不是正宗,他一個人敢去大聲導正,有其禪宗的歷史地位,所以我也寫了好幾章。

 

《餘響入霜鐘》也寫臨濟宗的源頭,因為白雲老和尚是臨濟宗的傳人。如果你是白雲老禪師的弟子,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是臨濟子弟,我也是臨濟子弟,所以要追溯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他跟六祖惠能有什麼關係?二百年間,惠能弟子南嶽懷讓,傳給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傳百丈懷海,百丈懷海傳黃檗希運,黃檗希運的徒弟就是臨濟義玄,隔了五代惠能傳臨濟義玄,這是臨濟宗的源頭,也是禪的源頭之一。臨濟宗盛行一千一百多年到今天,台灣的大山頭,佛光山是臨濟宗,法鼓山也是臨濟宗。在台灣最盛行的是臨濟宗跟淨土宗。在日本臨濟宗也很強,跟曹洞宗一樣重要,在韓國臨濟宗也是大宗。可見臨濟義玄一脈下來一千多年,它是中國本土的宗派,在印度不傳,可是在東亞盛行。

 

白雲老和尚對我寫祖師有什麼深層影響?什麼叫做深層影響?我覺得深層兩個字比較重要,指不是表面的,我在這本書有描寫我們老和尚的獅子吼的事,你們都聽過白雲老和尚的獅子吼很厲害,這一段只是文字上寫他。但是如果不是文字上的,而是在文字裡面,譬如祖師的言行,他們語言和行為背後的思惟,受了老和尚什麼影響?就是我今天要講的。

 

我什麼時候認識老和尚呢?1998年二月在菩提寺。老和尚2011年圓寂,中間有十三年,可以常常追隨左右的是頭五年,那時候在中山大學教書,常到裕誠路的道場,2003年我受聘到香港浸會大學,去了香港怎麼追隨他呢?每年寒暑假我都回高雄,都到菩提寺看老和尚,每一年除夕都參加圍爐,跟師父們一起吃年夜飯,我年年都去,因為父母親已經過世了。老和尚圓寂前我都在菩提寺過除夕。圍爐之後的夜話差不多八、九點在大廳堂舉行,夜話中大家向老和尚隨便發問、話家常。另外老和尚做三次護摩法會,有兩次我由香港飛回來參加。

 

很慶幸可以跟老和尚一對一的談話,就是到他裕誠路高雄講堂辦公室參訪。我住過菩提寺一個禮拜,跟著做早、晚課,體驗出家生活。老和尚公開講經說法我一定去聽,這裡有很多朋友當年跟我一起聽。剛開始聽老和尚講經是抄筆記的,你知道老和尚說什麼?「不要抄筆記!」我為什麼抄筆記?以後還可以溫習呀。差不多十年以後,再看老和尚某一本沒看過的書,內容居然很熟,那是因為一直「浸泡」在裡頭。你追隨一位大師不管是生前還是圓寂以後,都泡在他的思想裡頭,等到你泡得差不多了,他說的法就變成你的一部分,所以某一本他的書明明是第一次看,卻覺得像溫習一樣,因為已經懂了,那才是重要的。師父們我講的對不對?有點頭的(笑聲),不是只把他的字讀懂,而是生活要泡在法裡頭。

 

現在要講的是在我小說裡,怎樣把老和尚教的一些修行法要,變成小說的一部分,如什麼是:定為不亂?怎麼在緣境中修行?你在環境觸發的事件裡,比如突然大地震,你逃出來,有人被崩塌的牆砸傷在哭,怎麼辦?在亂裡頭怎麼定?那就是在緣境中修行。什麼是布施功德?尤其是法施。慈悲怎麼去實現?如何布施慈悲心?如果兩個人在吵架你怎麼做和事佬?如何修你自己的意念?還有歡喜承受業報;化煩惱為菩提。這些都應用在我小說裡。

 

先講老和尚教我們的禪法「定為不亂」。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定就是不亂,怎麼回事!

        「定的解釋為不亂。。。凡四禪定,四無色定,以及滅盡定,統稱為『定』。」 (《解惑篇》431)

 

這裡談的「定」,是很高層次的定。三界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現在在那裡?在欲界裏面,等到有一天你修禪工夫到達禪定了,就到了色界,色界裏有四種定,初定、二定、三定、四定,不同層次的定。在定裡沒有干擾,很清淨,所有業差不多都消掉了,但是心裡突然出現一個業,你就要在色界的定中慢慢化掉它,等你把它化了,就去到無色界的四定,把你的業慢慢化掉,最後進入滅盡定,所有的業通通滅完,都化解了。這些不同層次的定,境界都很高,我們沒有做到,我當然也沒有做到,所以不講這些定,我們講生活中如何定?

 

「定。。。是當喜、怒、哀、樂發生時,在此機緣下,如何保持冷靜、不亂。」 (《解惑篇》445)

 

這段很重要,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母親過世,或者是疼愛你的祖父或祖母過世,或者他們還沒過世,生病躺在床上,用呼吸器或者是插了管,你心亂不亂?亂,很亂,那時候要先讓自己定下來,在那個狀況要定,在自己臨死時也要定,因為我們常常被情緒綁架,所以喜怒哀樂發生的時候內心要冷靜,佛教很講理性,不要被情緒綁架。因為我是不能說法的,居士不能說法,只有師父能說法,我只講一下我的感受,所以不要把我的話當法來聽。

 

現在來講《餘響入霜鐘》裏「定」的故事,是道信的故事,道信第七世紀人,唐朝初年,他修一種法叫做般若波羅蜜多法,唐朝時很流行,源自鳩摩羅十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經》,此經跟念力有關,你修了它,能溝通三界。道信就通天神,以解救圍城的百姓。我又編出道信溝通河裡的龍王,請他來幫忙。聽起來像迷信,古籍有記載,《歷代法寶記》是第八世紀的著作,講在吉州,江西省吉州廬陵城,隋末天下大亂,617年,隋煬帝躲在江南,李淵已經起兵了,那年,廬陵城被圍,飢餓的農民落草為寇,來攻城,要搶裡面的資源,圍了七十天,《歷代法寶記》記載:

 

「泉水枯凅,大師入城。勸誘道俗,令行般若波羅蜜。狂賊自退,城中泉井再汛。」(《歷代法寶記》,774 A.D.)

 

我的小說安排盧陵城被圍時,大師已住在城裏,外面都是賊兵,他怎麼勸誘出家和在家人一起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法呢?「摩訶」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用大智慧度人到彼岸去。古籍記載他令大家一起誦,然後天兵天將在城上出現。《歷代法寶記》說,等到賊兵退了以後,「泉水再汛」,又再冒出來,因為只有泉水再冒,沒有故事性,我就編故事,說道信的神識到河裏跟龍王交涉等等。不要怪我編故事騙你們,小說本就是虛構,很多是歷史事實,不少是我編的,所以不要太信。下面這段就是講定而不亂,道信也是人,因為他有大悲心,他有同理心,別人悲傷他也跟著悲傷,但是你如果一直跟著別人悲傷下去,你會被情緒帶走,所以要有定力:

 

「慈悲的道信跟城裡兩萬居民的心相應,他感受到他們餓得情緒低落、沮喪,感受到他們的恐懼,怕城破以後家產被搶光、妻女被姦淫、自己被殺死。。。師徒二人垂目而坐,無比平靜,都入了定,運用念力觀想。兩人的神識潛到贛江的水府,懇請水龍君救吉州的百姓,因為城裡的井都乾枯了。」(《餘響入霜鐘》91)

 

這一段開始講他心在亂之中,城裡人的痛苦他一樣感受到,因為有大悲心。但是他沒有慌亂,他還能定下來救百姓,把水龍請來,這就是亂中有定。另外一個故事講神會在戰場收屍,神會是南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一位得力弟子,他跟北宗作對,他出來跟勢力極大的北宗僧人說你們不是正統,我師父惠能才是真正的六祖,他得罪了人,所以朝廷有人說誣陷他的寺院裡有幾千人,是要謀反,皇帝有點信,有點不信,把他由洛陽的寺貶到湖南的小寺院去,半年就遷一次到不同的小寺院。可是755年安祿山之亂時,他的轉機出現了,天下大亂時,北宗大寺院被搶掠一空,和尚都跑了,因為沒有人供養他們,朝廷也不供養了。我編出這段顯示神會在大亂中的定。

 

「只要他聽見什麼地方兩軍對峙,就帶著弟子前往。每一仗勝負分曉後,戰場上躺著許多不能動的死者、傷者。勝方會收拾埋葬己方的陣亡戰士,會安置己方受傷戰士,會俘虜敵方的傷兵,而對敵方死者,則任其日曬雨淋。神會卻帶著弟子去為敗方的死者收屍、埋葬,葬完誦經超度,不論他是官兵還是寇兵。」(《餘響入霜鐘》173)

 

這段故事傳達什麼?就是神會已做到定,定的背後是什麼思惟?就是《壇經》裡所講的「出入即離兩邊」,你看到敵軍躺在那裡的時候,心裏會想,敵人不是我方,我不替他收屍,這就是敵我之分,正邪之分,他們是叛軍,我們是正義之師,是唐朝的軍隊。但是在高僧心中都是一樣的,沒有敵我之分,都是人,死了就幫他埋葬。神會得傳他師父的法,《壇經》是他師父講的,弟子寫下來。《壇經》講我們常常會站在其中一邊,要學會如何不站在任何一邊,「離兩邊」,那你就會有突破。我們常常執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邪的,什麼是正的。你要把這些打破,在我的故事中神會做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