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三)

    玉法對推師父的家丁怒目而視,慧可卻對道士合十,微笑回身而去。慧可默知有一輩子他曾動氣怒責過這位道士,冤枉過他。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專題演講
老和尚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三)
時間:109.12.20
地點:千佛山般若寺
演講者:鍾玲教授

 

下面是講意念修行,講歡喜承受,還有化煩惱為菩提。老和尚教我們要歡喜承受業報:

 

「好的(業)既是自己造作成的,不好的也是自己造作成的,所受的只是苦與樂的不同,如此才能作個淨業行人。」(《解惑篇》 152)

 

這跟我們一般看法不同,我們要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要造善業,不要造惡業,這是一般的看法。修行人不一樣,老和尚說好的、不好的都是業,只是苦樂的果報不同而已,要注意這個「而己」,苦業、樂業都差不多,你說怎麼會差不多呢?好業是善報,惡業是惡報。但對修行人來說,造很多善業,會不容易淨業,比如說夫妻感情非常好,生生世世做夫妻,其中一個人要修行,能修行嗎?或者是你是個大善人,幫了很多人,捐了很多款,於是很多人跑來報恩,你跑不跑的掉?對修行人來說,做善事有糾纏不清的煩惱。

 

老和尚講善業、不善業都要清淨,這是有趣的概念。我想行善要做到無相布施,受施者比較不會跑來報恩。如果是歡喜的業來,不要太高興,太高興會令你膨脹自我,那也不好!不善業來的時候,你要歡喜承受,歡喜承受才能不隨業再造作,因為不歡喜承受時,你會有反應,會生氣、會遷怒於人,又會造業。我覺得平靜承受已經不容易了,還要歡喜承受,更不容易。如何歡喜承受?關鍵在參透因果,你把「惡業為什麼會報在我頭上」想清楚以後,就會覺得我應該受這個報,受完報以後我就清淨了,內心會歡喜起來,所以知因果才會得解脫,才能歡喜承受。

 

《餘響入霜鐘》講一個歡喜承受的故事,二祖慧可的修行故事,他是達摩的弟子,達摩是印度人,印度佛教的比丘要行腳、要托缽乞食。古籍記載慧可行腳三十年,他居然行腳三十年,老和尚行腳十年就已經很多了。慧可是追隨師父的印度行腳方式和托缽的習俗。慧可行腳的故事有古籍記載:

 

 「或在城市或於巷陌,不揀處所,說法度人。或為人所使,事畢卻往。彼有智者每勸之曰:『和尚高人,莫與他使。』可大師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寶林傳》卷八)

 

下面這一段是我發展出來的故事:

「玉法震了錫杖,師徒二人才開始誦法偈,雙門大開,兩個家丁沖出來,故意推慧可,把他那碗湯麵打翻在地,碗也碎了,玉法趕忙去扶住師父。一個著道袍的道士由門裡出來,憤憤地說:『我們老爺說和尚禿驢,騙吃騙喝,嚴禁以後來騷擾!』

 

玉法對推師父的家丁怒目而視,慧可卻對道士合十,微笑回身而去。慧可默知有一輩子他曾動氣怒責過這位道士,冤枉過他。」(《餘響入霜鐘》54)

 

這一段就是講歡喜承受,你看慧可被駡,好不容易討來的湯麵被打翻在地,碗也打碎,他卻合十微笑,歡喜承受,是因為他知因果,他知道,對此道士他前世虧待過,只有高僧才知道前世、知因果,所以能歡喜承受。

 

現在講化煩惱為菩提:菩提:(巴厘文與梵語:बोधि,轉寫:bodhi),又譯為悟或道,音譯為菩提,字面意思是「覺悟」,老和尚認為「於煩惱中如能生起變化,即可轉煩惱而成菩提。煩惱即是煩身惱心,能使身心不得自在。。。若能化解煩惱,有所覺悟,即能於煩惱中顯現菩提。」(《解惑篇》 483)

 

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有大煩惱、有小煩惱,其實每個人都有大煩惱,看你有沒有辦法化解掉而已。學佛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在自己的生活裡做到──把煩惱化解掉。煩惱怎麼來的?通常是不順利產生的,譬如說你有壓力,別人給你壓力,工作給你壓力,大環境給你壓力。現在Covid 19疫情之下,全球災情嚴重,我們還好,可以出來聽演講,其他國家的人都要關在家裡,一定壓力很大,如果是我們被關在家裡,如何化掉壓力呢?化掉煩惱在於思惟,思惟修就是禪,思惟修是什麼?就是深層去想前因後果。我舉個例子:你是中山大學一位老師,副教授想要等升教授。升等要看你有什麼成就,你寫了多少篇論文?服務多久?招生做了什麼事?你做副教授已經八年了,你要升,另一個副教授也申請升等,你覺得你比他強,他出十二篇論文,你出十四篇論文,你覺得自己一定上,但可能最後他上你沒上,煩惱不煩惱?結果他升成,你沒成。我明明比他優勝,為什麼他通過升等變成正教授,我還是副教授,不公平啊!

 

你是不是去責備系主任一頓?或者寫信去責備所有升等委員?這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情況會更糟,下次你就別想升等了。這種煩惱你介意才會有,不介意就不會有。化解煩惱當然就是要想通這件事,這就是思惟修,在「因」上著力。先仔細看實際狀況,他只有十二篇論文、你十四篇,但是人家八篇登在國際期刊上,你只有四篇,你怎麼跟他比?還有你的人緣,你很率性,動不動講直話,得罪了一半的老師,那個人比較圓滑,可是也有誠懇的時候,所以他不得罪人;這些通通變成最後的關鍵。直爽就好嗎?直爽會傷人,那是口業。如果現在我對台下一位朋友說:「你太胖了。」我不僅得罪他,全場偏胖的人全都得罪了。真的,你不能隨便講直話。

 

僧璨拜慧可為師的故事出現在《寶林傳》,我把這一段寫成「化煩惱為菩提」的故事,原典裡面並沒有講化煩惱為菩提。《寶林傳》是第八世紀的著作,僧璨活在第六世紀,中間相差兩百年:

 

「有一居士,不說年幾,候有四十,及所禮拜,不稱姓字,云:『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弟子懺悔。』可大師曰:「汝將罪來,為汝懺悔。』居士曰:『覓罪不見。』大師曰:『我今為汝懺悔竟,宜依佛法僧。』」(《寶林傳》卷八)

 

居士就是僧璨,僧璨長得挺醜的,我把他寫成五官模糊大板臉,「不說年幾」,這個僧璨跑來見慧可大師,也不說自己幾歳。「候有四十」,看起來有四十歲。「及所禮拜」,他到慧可住的地方,禮拜老和尚,也不說自己姓什麼,劈頭就說『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弟子懺悔。』來就大吼大叫,因為他頭痛得不得了。「風疾」,就中醫來講分為內風跟外風,內風就是代謝異常或是飲食造成,會引起暈眩症狀,睡眠也會產生耳鳴的現象,跟肝經有關係,肝經跟情緒變化有關係,所以你有情緒變化,第一個影響的就是你的肝氣,暴怒傷肝。

 

最常聽到的風疾例子,就是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他就患暈眩頭痛。僧璨頭痛的不得了,就來找慧可說:「大師,你來幫我忙,我頭痛的不得了,你幫我懺悔」,他認為自己得什麼病?業障病,他覺得自己頭痛是惡業的果報,所以要懺悔,然後慧可大師說你把你的罪拿出來,僧璨就說找不到我的罪,大師就說我為你已經懺悔完了,你可以皈依佛法僧了。到底怎樣化煩惱為菩提?原典沒有說,所以我用想像力加很多東西來寫這段故事。僧璨一見到慧可的相貌,他就得悟了,煩惱就消了。他發現第一他沒有得業障病,以前他不斷的覺得自己這個錯,那個錯,這個修得不好,那個修得不好,一天到晚自尋煩惱,結果是頭痛。第二他看到師父的相貌就知道發了大願的高僧是什麼樣子,要學師父的大願。以智慧化解煩惱以後,就晴空萬裡:

 

「居士腦中正塞滿這些煩惱,『昨天在佛堂誦經有兩次心念不專一,造業啊!』『方才拜見大師怎麼沒有行跪拜之禮!又造業了!』忽然他聽見慧可細銳的聲音鑽入自己雙耳:『你把你的罪業拿出來,我帶著你做懺悔。』

居士心中迴響著慧可的聲音,望著慧可空蕩的袖子,雪中斷臂求法的傳說此刻化為活生生的現實,看見慧可的眼裡射出無限關愛,再往慧可眼中望進去,是蒼穹的高遠。居士感到震撼,以前天天不斷為自己的小缺小失而自責、後悔,自以為在修漸悟,其實在跟自己糾纏不休,都是在浪費生命。心力應該用在學習慧可大師忘我的求道精神,學習大師度人救世的大願,自己才能廓然無私。於是他眉心舒展了,回說:『我找不到我的罪業了。』」(47-48)

 

現在做結語,《餘響入霜鐘》這本書表現老和尚對我的教導,跟在生活中各種修行的方法,我表現了各種老和尚教我的概念,比如定為不亂;布施功德;實踐慈悲;在緣境中修行;意念的修持;歡喜承受業果;化煩惱為菩提等。並不是我把這些想法先想好了再寫進書裡面去,而是兩個月以前若惟住持跟我講,來寺裡演講,我說我會跟菩提寺講的不一樣。我回去再看了一下《餘響入霜鐘》,原來裡面都是老和尚教過的東西。我才悟出,我已經把白雲老和尚教我的化到祖師的言行裡面去了,1998年遇見老和尚以前,我的寫作很少出現過這些思想,尤其是小說,散文還有一點。以前的小說都寫人沉迷在情緒中的狀況,很少寫覺悟。因為跟隨老和尚學佛,我的本質起了變化,就是現在的我跟二十年前的我是不一樣的人。

 

其實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人,如果我們修行,就會往上走,更具有正面力量的人,所以我很感激能有機會跟白雲老和尚學佛法,讓我每一秒變得更向上、更提昇,謝謝!(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