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最是一朵蓮花的綻放

佛法與現實之間 最是一朵蓮花的綻放
───千千萬萬啜飲“享想”
與會座談/智空、若勍、浮德等法師

 

前言

蓮華寺位於淡水新北市三芝區大水堀,依山勢建構,景觀優美,斜坡上錯落彌勒菩薩、神態栩栩的十八羅漢石雕造景;山門右側依次羅列菩薩諦聽佛陀說法的石雕景觀,對面則紛呈飛禽聞法石像,整體寺容儼如石刻藝品的自然景致,訪客於瀏覽建築與雕塑文物之餘,能細品領會無聲說法的弦外之音。想去蓮華寺可從登輝大道行駛,至北新路右轉直行約十公里就可到達,一進寺即可感受那股靜謐的氣氛,寺貌的莊嚴。

 

1、新舊住持

蓮華寺現任住持是智空法師,民國109年舉行新舊住持交接典禮,前任住持浮德法師很高興終於把棒子交出去了!這也讓他憶念先師 鏡清法師初創蓮華寺的艱辛,他的師父因長年奔波積勞成疾,民國95年(公元2006年)度生緣盡,捨報離世,囑咐他秉持遺志,續弘佛法,浮德法師說:

 

師父要走時交待我:「浮德!將來你可以把寺院交給本山的師兄弟。」七十六年在一個機緣下,我認識了蓮信法師,起初只是淡交,後又在南投草屯辦活動碰面,隔沒幾年又在華德禪寺相遇,感覺彼此有緣!就常邀他來蓮華寺支援法會或活動。共事一陣子覺得他很有能力、有智慧,不但精勤、踏實,又親切誠懇,屬意他來接蓮華寺的住持,可是他覺得還是交給男眾智空法師比較適當,本來空師父已計劃要在宜蘭買地蓋道場,如果讓他買成,就不會來蓮華寺赴任,真慶幸!

 

整個過程,蓮信法師居中周旋,在他身上開啟這難得的法緣,當時他表示沒有意願接任住持,沒想到當晚竟然夢見鏡清法師,栩栩如生的夢境,醒來還記得:「你不接的話,就把這件祖衣交給智空法師好了!」沒想到因緣的發展如此不可思議!大家都知道住持肩負重任很辛苦,可是從各方面來看,空師父都是一個心性直樸、勤儉、有智慧與慈悲心的住持,自他接任本寺後,蓮華寺的寺務有很大的進展,我們對他的能力與修養很肯定。

 

空:慚愧能力不夠,只能盡心盡力去做,擔負起大大小小的事情,所謂「荷擔如來家業」,要管理一間寺院實不簡單,各種硬體、軟體的設施,都須多方考量,譬如:要關注常住大眾並教育信徒,讓大家能在這裡安心辦道,理行事和,促進道業增長。

 

德:還記得我師父走時,師公(老和尚)說:

「浮德啊!你來接蓮華寺好了!」我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就推辭。

師公說:「好!你不接那我來接!」

「誰管理啊?」我著實好奇。

「你啊!」師公也真妙。

 

想想那還不是等於我接,師公平時已夠忙了,不忍讓此事浪費他寶貴的時間,就說:「好!好!師公!我接!我接!」

 

當下覺得師公很厲害,好像用一個套子把我套進去,他說:

「你師父既然交待你接,你就要承當下來。」

「可是我不會講經弘法啊!住持不是要介紹佛法?」

「可以看我的DVD,你守成就好,你可以的!」

 

師父捨報前就吩咐我接寺院,而我說什麼也不答應;過幾天師父又說:「假使二十年後我沒再來,自然會有人來接這間寺院。」而現在才十六七年,師父就幫我找這麼棒的空師父來接任。當蓮信師告訴我,我師父在夢中要他把祖衣傳給空師父時,我覺得師父十分顧念我,照顧我這笨徒弟,好感恩喔!世間有說,第一傻叫人蓋寺院,第二傻叫人辦雜誌,第三傻是收徒弟,(哈,哈,哈)

 

平常我都沒夢到我師父,竟然讓蓮信師夢到。師父生前曾跟我說:「浮德啊!不要忘了自己從哪裡來?」言下之意是不要忘本,講的就是本山菩提寺──我們的源頭活水。師父向來尊敬老和尚,而我也覺得自己很有福報,一直以來受師公與師父的關照。

 

2、出家因緣

聊著聊著,大家很好奇智空法師的出家因緣,屬於他出家的故事是怎樣的呢?他笑著說:

 

空:二十多歲時曾報名參加歌唱比賽,結果沒得名,心情很沮喪,後來看到一本《六祖壇經》,越讀越喜歡,看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更覺有味,很快的就把它看一遍,再三咀嚼法義,竟動念想「出家」。母親聽我說要出家難過不捨,我仍毅然不悔的踏上這條路,可是找了很多地方就是沒遇到明師,同事有人親近雲老禪師,他見我四處尋覓就說:「你想學淨土宗,就去埔里妙蓮法師那裡;想學禪宗,就去台南關廟找白雲老禪師吧!」我說:「我要學禪宗。」

 

一句話定江山,法緣真的來了!展轉認識了千佛山的一位師父,他說你想出家可以先去讀佛學院,就帶我到台南菩提寺,自此就在佛學院學習佛法,並且適應寺院的生活,時機成熟後擇定四月八日圓頂。早期按往例老和尚會在儀式中講解「千佛山家風」,淺顯幾個字卻意涵深遠,可奉為修行的圭臬。剃度之後請假回俗家探親,才發現衣櫥裡擺著一本老和尚創立的《佛印月刊》,原來與老和尚早已結上法緣竟不自知!那是去佛教書局買《楞嚴經》時老板娘送的,因為急得想看佛教原典,這本薄薄、看起來平凡的刊物就束之高閣,真是有眼不識寶!時隔多日才發現那是師父創辦的刊物,裡面一篇篇都是師父精闢的佛法詮釋。

 

勍:我的出家因緣是這樣的:

那時《佛印月刊》每個月寄送到我讀的學校,約略翻了翻卻看不懂,心想「哪一天我有這個水準再來看!」因緣就是如此微妙,讀大學時有機會接觸學校的佛學社,畢業後想走出家這條路,為了體驗和了解人情事理,先後在補習班和育幼院工作,發現會至育幼院的孩子,家庭都有其難處,我智慧和修養不夠,越來越負荷不了工作上的壓力,最後快要成為一個溺水者了!自救不了又怎麼救人?

 

有位同事在佛教出版社工作,就介紹我到彰化的出版社工作,從七十一年工作到七十六年,發現自己一直在書堆中找資料也非長久之計,心裡的困惑與糾結還是沒辦法解決。七十一年時俗家妹妹蓮一師已到菩提寺念佛學院,七十二年剃度出家,那時他住菩提寺、我住彰化。不久他調到彰化古嚴禪寺,我假日有空會去那裡走一走;這五年當中來來去去,慢慢的熟悉老和尚建立的道場環境。由於長期在出版社工作,處在一個靜態而久坐的狀態,時間又長,導致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那時父親剛巧生病,我就辭職回家,等父親走了我出家的因緣才成熟,於七十六年的秋天,就前往千佛山菩提寺佛學院就讀。

 

3、談「有」說「空」 

請問蓮華寺除了目前的法會活動與課程外,還有其他的規劃與構想嗎?

 

空:常住方面每天共修一小時,不懂的地方就共同討論,至於居士的年紀都偏大,他們對淨土法門有興趣,我會先放老和尚的簡易淨土法門DVD,再一起共修淨土法門。常住則一起研讀老和尚的著作;信徒年輕一點的也會導引他們看老和尚的DVD,其實在千佛山官網或我們的族群,都可以看到老和尚的《白雲小語》,佛法要多熏習才能運用在生活中。

 

勍:不管到哪裡接觸的都是「有」,佛法可以解決因為「有」而引起的煩惱,緣境來了不要抗拒、抱怨,不妨用佛法講的「因緣、因果、自然性」去觀照、化解,從煩惱中發現菩提,能突破的話心靈視野一定會更開闊。如果這關沒走過就不可能往前走,所以勇敢的去突破根深蒂固的習氣,以不執著計較的態度,省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關關都是修行。

 

從早起床至上床睡覺都是「生」,人活著不可能沒問題,就要一一面對處理,不斷累積知識經驗然後去化解問題,就這就是人生的功課。常常理論上懂,實行起來層層困難,就以拿法器來說,看起來容易而實際去運作,因為陌生而狀況百出,所以要再三練習、體會,發現竅門在哪?以前還被老和尚說:「你不要太自我意識!」

 

生活中都是在對錯的相對裡,而世間法的相對會造成傷害,產生後遺症,佛法以世間法為基礎,能幫助我們突破相對成為絕對的利益,能化解煩惱就能顯現「無」的修養。「無」是「有」的突破,也有「不一定」的意思,也就是從煩惱中有所發覺,全在個人佛法的修養了,所以也說「不一定」。

 

人生活在「有」的世界,因為執著有「我」的關係,如我愛、我恨、我喜歡、我討厭...執著有我,是一份強烈的自我意識,而能不去計較與執著,那就是「空」的修養。可是「空」的修養:有羅漢的空、菩薩的空和佛陀的空,雲老禪師說:聲聞住空,善薩是利用空,聲聞住空已無我,所以佛說:「得羅漢已,乃可信汝意。」而菩薩者,則是已「通達無我法者」,所以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更別說了,佛證的是無住依涅槃,雖住涅槃而實不涅槃。

 

 

4、種植、園藝

蓮華寺近海,加上靠近三芝有著基隆多雨的天氣,於潮濕的天候,不知住持法師怎樣適應這裡的自然環境?據聞你擅長種植,種樹、種菜,來這裡有新的栽種嗎?

 

空:以前曾在南投仁愛鄉住,自修之餘便是種菜,宗門所謂「搬柴運水」皆是道,所以於耕讀生活有一些體驗。種菜,要去觀察它的生長環境,如果有任何的害蟲要立刻去處理,以免青菜受到更大的傷害。若想免於蟲害,可以在外圍種幾畦白菜,蟲蟲集中吃,其他的蔬菜便能健康成長。最大的問題還是蝴蝶產卵,蟲就會出現;不過蔬菜中有一類,比如芥菜、雪裡紅蟲不吃 。

 

種菜,可從中體會勞動的價值,地球資源有限,許多環節還牽涉環境保護生態的問題,在農事體驗的過程裡,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因而獲得新的經驗。此外,各種蔬菜都有其適合栽種的時期,在適當時期栽種蔬菜,能使蔬菜成長健康,所以種菜其中亦有道,就像學佛有其事理義涵。蓮華寺這裡有空地可種菜,不過靠海之地冬天寒冷又多雨,來此也須經過一番調整才能適應。

 

以前住天氣較乾燥的南投,常常午後雷陣雨,一下子就放晴了,住這裡較潮濕,因應之道是:喝茶、運動、曬太陽、泡泡澡,還有做氣功,都可活絡身體。至於園藝方面,迄今只種了一棵小樹,是槭樹,有一個說法「朝濕的地理環境不宜種太多樹」。

 

5、瑜伽焰口施食

瑜伽燄口在超度佛事中最具代表性,於大型法會中常見,而千佛山瑜伽燄口有其特色,在行法時有一定的儀軌──「咒語、觀想及手印」,這些皆經由 雲老禪師親自指導,講求依教如法,莊重和諧,著重真實的饒益功德。焰口主的修養都要經過歷練,不論是一百零八個手印、咒語、觀想都有它的難度。尤其行法之時,中場不休息,法會下來約需4至5小時,腿子工夫一定要好。自接任蓮華寺住持,應機之需智空法師也會上場行法。

 

空:住菩提寺那兩年,上課時老和尚會提點我們,幾次還把男眾集合起來,請若德法師教大家焰口,但那時並非很熟悉,一直到接蓮華寺住持後又請智相法師指導;來蓮華寺也是趕鴨子上架,第一次上台做焰口,法會結束要下來因為腿盤太久,差點下不來,所幸以前有打基礎,所以還算可以因應。

 

勍:學習新知識要面對陌生的困難,必須一次次的練習,歷經磨練的過程,熟練了方法才容易上手,知識經驗越豐富,做事的缺失也會越來越少。

 

6、享想咖啡書坊的成立

空:我們在淡海新市鎮的咖啡書坊已開幕了,由蓮信法師負責,在書坊所見都是新的設置,它是為了因應來者休閒與學佛充電而開設的;裡面放老和尚的書,DVD會一直播收。進門即是學佛,在這裡可以接引年輕人或新的臉孔進來,一起做心得分享。

 

你可以一進門就看到這些含藏法味的文字──「享想咖啡書坊日誌」就有一則迴響:

「喝一杯享想雲朵咖啡

讀白雲老禪師之紅塵

覺察此時此刻的自己

梳理心的去向

今生今世為何求 你我是否曾想過

繁華落盡歸塵土 浮生名利似雲煙

人生短短數寒暑 眾生迷惑在娑婆

只有慈悲的朝露 滋潤心靈的乾涸:

雲悠悠,水悠悠,盡攬天下山水秀。

要前行,不倒流,證得安穩歇處休。」

 

咖啡書坊讀書會是每月第一、三週的週六,下午兩點開始上課,本期研討的是《雲水悠悠》,書坊有做簡單的介紹:

描述白雲老禪師稚齡離俗,將一生投入僧伽的故事,讓您深入瞭解行者的生活內涵。以及身為大乘佛弟子,求道、行願的過程,如果您用心體會,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坊分享老禪師的第二本書是《尋道的人》,也有做介紹:

不同的道、不同的路,不同的里程,但是,總不離心的作用、意的變化、識的辨别。尋道的人,你將如何自處?來享想,想一想;來享想,探討問題。

 

空:所以「享想咖啡書坊」是一處學習佛法,充電前進的好地方,有人這樣分享:「在紛繁慷慨的生活中,給自己留下一份寧靜。從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共行於菩提大道之中。」

 

:早期老和尚送我們弟子每人一套他的著作,大家如獲至寶,出坡職事之餘有空就翻開去「讀」,深刻的體會「法」的要義在哪裡?

 

對了!書坊還敬邀天岳山蓮華寺住持──智空法師蒞臨導讀,帶著大家一起來研讀老禪師的著作,藉以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循著佛陀的「言與行」為典範,期能在菩提大道上成就圓滿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