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把石子當寶貝

    《法句經故事集》第五之愚品謂:「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業;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

  • 文:信解出處:佛法看故事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佛法看故事 把石子當寶貝
/信解

 

有個宋國人,在臨淄地方拾得了一塊石子;他認為這是一件寶貝,就急忙拿回家去,用絲絹包起來。包了一層又包上一層,直包了幾十層,才把它放在皮匣裡。但他還不放心,在匣子外面又套上匣子,一連套了幾十個。

有個懂得寶貝的人,聽見這消息,就上他那裡去,請求看一看寶貝。

那宋國人為了慎重起見,事先就熏香沐浴,清心靜氣地修養了七天,然後穿上大禮服,恭恭敬敬地請出匣子,取出那塊石子來。

那個懂得寶貝的人看了,幾乎要出聲大笑,只好快把嘴巴掩住,告訴他說:「這是一塊石子,和瓦片一樣不值錢!」

宋國人心裡很不高興,認為那個懂得寶貝的人在騙他。他說:「做生意的總把別人的貨色,說得一錢不值;做醫生的,總把病人的毛病,說得危險萬分。這無非為了自己可以多賺幾個錢。我可不上這個當!」

他認為那個懂得寶貝的人的話,是不可相信的。

從此以後,他反而把那石子保管得更加穩當,更寶貴他那塊石子了。《韓非子》

人類為欲望所誑惑,追求金銀珠寶,以為擁有它,即擁有了高貴的身份與地位;卻不知財富的累積,就像擁有高樓大廈是來自沙子、石子、鋼筋、水泥,模板等,加上勞動者的汗與力,以及許多知識和經驗綜合結構而成。

《禪的語絲》403則:

「八歲的小女孩駕飛機,是她的父親為了要破金氏紀錄;結果,人亡機毀,一共喪失了三條命。

這就是現代人嗎?為了要破金氏紀錄,不顧危險,不珍惜生命;即使破了紀錄又如何?最妙的是:小女孩的母親,為料理後事,竟然告訴記者說:『她並不後悔!』天啊!人命值幾何?」

佛法中說:人命在幾間?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看似平常,實際上,它是生命的主宰者。

《法句經故事集》第五之愚品謂:「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業;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

其中,舉出佛陀拯救無知農人的故事:

有一天,小偷們在空曠野地分贓財物,之後他們就離開,卻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錢。

那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觀照時,發現那空曠地附近耕作的一位農夫,會在那天領悟佛法;所以,佛陀在阿難的陪同下,前往該地。農夫看見佛陀,並向佛陀問訊,然後繼續耕作。此時,佛陀看著錢袋向阿難說:「阿難,看那隻奇毒的蛇。」阿難回答:「世尊,那真是隻劇毒的蛇。」說完後,佛陀與阿難就繼續上路。

農夫聽到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後,就去看看是否真有毒蛇,結果卻發現是一袋子的錢。他拿起錢袋,並且藏起來。此時,被搶的人也追小偷到了空地,他們順著農夫的腳跡,找到農夫和錢袋,就將農夫痛打一頓,並抓到國王那裡,國王也判農夫死刑。

當農夫被送到墳場準備受刑,而他卻一直呢喃著:「阿難啊!看那毒蛇。」「世尊,那真是隻劇毒的蛇。」行刑的人聽見農夫一路上都在重複這些話,十分困惑;就把農夫解回,交給國王,並報告此事,國王就帶著農夫去佛陀處,佛陀就向國王說明事情的原由,國王說:「這農夫如果沒有佛陀證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殺了。」佛陀回答:「智者不做令人後悔的事!」

《文陀竭王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有一生叫文陀竭(意為頂生),是一大國的國王。頂生王起初以正法治理國家,不用武力而降服周邊國家,擁有很多罕見的寶物。

然而,他逐漸驕傲起來,不滿足於現有的國土,心想:其他國家的百姓缺乏衣食,如果我能得到那些國土,不是很好嗎?於是,他征服了四方所有的國家。百姓知道他是位賢君,因此也願意臣服於他。沒過幾年,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雖然擁有四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而欲壑難填,又下令徵召各國美女充實後宮,還把各國的國王處死,把他們的王后也召進宮內。王又想:土地、人民我有了,天下佳麗也進了王宮,世上再沒有東西值得我追求了,我要到天上去享樂。

王的七寶之一金輪威力無窮,帶著他和軍隊到了天上。天帝很敬重他,分給他半個座。王見天宮是用寶物建造的,勝過自己的宮殿千萬倍,而天上的天女比他的宮女漂亮千萬倍。心想:如果天帝死了,我取代他的地位,來治理天上,那該多好啊!

頂生王的惡念一生,就被天帝遣返回去了,而且還得了不治之症。臨終前,王告誡兒子們:「貪是燒身之火,切不可貪心啊!」

我們生活在世間,基於世間法是相對法,有善惡、美醜、是非、利害等對立而引生煩惱,當煩惱生起時,凡俗眾生總是隨煩惱而打轉,不得寂靜。有些學佛的人,只是一味的追求「菩提」,企圖消除煩惱,卻不知佛法中沒有現成的菩提;如果,有心求得菩提,化解無明的煩惱,最可信也可靠的辦法,就是:

面對煩惱,不要只是執著或計較,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瞭解;務期於其中有所發現,才有機會獲得突破、化解煩惱。

肯定地說:「菩提是從煩惱中顯現的!」

想一想,冷靜的思考一番:

為什麼而煩惱呢?煩惱因什麼而起呢?能不能做到不煩惱呢?

所有關係煩惱的因因果果,以及牽涉到的諸般因與緣;尤其是不要忘了,煩惱的主角是自己,不可一味的把責任推給別人,或者怪罪於業障太重什麼的;因為那樣不但解決不了煩惱,更會失去從煩惱中發現菩提的機會。

總之,轉煩惱而成菩提,菩提是仰賴般若於煩惱中顯現;絕對不是祈求佛陀賜給菩提,來銷除煩惱。因為:

煩惱是自己的業力所至。

菩提是自己的修養所成。

(參考《白雲深處》〈委屈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