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與問題分析

    人有較激烈的情緒反應,多半是遇到了非預期的狀況,也就是與期望狀態有了極大的差距。以健康問題為例,當身體突然感到不適,會有擔心害怕的心理,這是因為健康狀態出現了非預期狀況。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情志與問題分析
/詹天賜

 

  當我們在談論問題的分析及其解決方案時,都假設分析系在理性的情況下進行,但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人常在感性的情況下,就作出了決定,並付諸實施,尤其以個人問題為然。以生命系統而言,較高階的生命系統,複雜度較高,因應環境的能力較強。例如一個組織,在處理問題時有一定的程序,故較能理性的面對問題,即使是面對危機,因應的方案,通常都要經過一番討論,才能定案。但人在面對問題時,一時之間較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常在瞬間就作下決定,並付諸行動,“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盛怒下的決定及行為,常是不可預測的,很可能造成行為的偏差,而帶來種種不良的後果。因此,人能不能像組織一樣,面對逆境時,透過一定的分析、爭辯程序,再作出較理性的決定,是個重要的課題。

 

  其實情緒因素,也是人在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常被提及的是所謂的情緒指數 (EI 或EQ)。依維基百科,情緒商數,全稱情緒智慧商數,簡稱情商 …,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 … 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也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換言之,人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可以經過學習、歷練而改善的,人在生起情緒的當下,能否靜下心來,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

 

  老禪師指出:“五蘊從變化到作用,其速度幾乎是一氣呵成;修行的人,必須於此極速中做到『想』而不即刻『行』,於中建立起間隔,加大空間。然後於此空間裡運作、開發,務期突破,使感性的調適成理性的;然後轉業力而成為道力,而展現出不同於原有,那色心相應,隨緣隨境的缺失,成為『覺悟』的饒益性”(請參閱千佛山網頁五蘊與止觀法門一文)。人在面對人事物時,從色塵緣境引發心的變動,到情緒的起伏、因應的對策,常是一氣呵成的,人一定要在激動的情緒中“做到想而不即刻行”,及時控制自我的情緒,為自己爭取到足夠的空間,才不會作出具有傷害性的行為。在這裡,戒、座右銘等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例如“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念起無怨尤”等,就成了我生起情緒反應時的及時刹車機制,刹住車、緩解了情緒,就有了退路與思考的空間。

 

  中醫論及神志與情志,志為心之所向,神志包含心意志思慮智等,情志則包含七情五志,七情為喜怒憂思悲驚恐,而五志則為喜怒悲思恐,並對應於五臟:心志為喜、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悲、腎志為恐。心之所向在感性面有感受之意,繼而有七情五志的情緒反應,因此情志可以用感受與情緒來理解。依維基百科,感受指“感官偵測到外境的能量變化後,於個體內產生的生化反應;大腦將這些神經訊號接收處理後,就會得出感知。「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為辨別有無生命活動的重要憑據,也是影響情緒的主要因素之一”,當人面對人事物時,會感知到色塵緣境的變化,這是人的本能,接著會產生理解與認知,並生起愉快與不愉快之類的七情五志的情緒變化。

  從問題分析的角度來看,人起情志時,代表當時至少存在著一個問題,當時的狀態為“現有狀態”,它與期望的狀態有所差距,因為這個差距起了情志,引發了情緒反應,於是當時產生了對策,以表達對當時狀態的不滿或滿意。若當下作出決策,並付諸實施,容易有後遺症,因為一個決策若未經過評估,容易有遺漏之處,很可能會引發不良的後續效應。回想我初中時,曾與好友因事爭吵,繼而動手,一時之間失去了這位好友;還好後來用書面向他道歉,才挽回了友誼,其後他教我理化,我教他數學,算是互補短長。

 

  人有較激烈的情緒反應,多半是遇到了非預期的狀況,也就是與期望狀態有了極大的差距。以健康問題為例,當身體突然感到不適,會有擔心害怕的心理,這是因為健康狀態出現了非預期狀況。就醫做各種必要的檢驗後,心裡即處於不安狀態,等到檢驗報告完成、醫師告知後,情緒才轉為欣慰或失望恐懼等。又例如與人討論事情時,常因你一句、我一句,由於看法不同而產生爭辯,逐漸影響了情緒;我在高中時,就曾與一位外宿室友在爭辯過程中,怒氣上衝,感到頭暈,還好爭辯很快就結束。事後反省,已發生的不愉快事件,值得檢討、深思的地方很多。如今想來,年輕時較為衝動,是因知識經驗不足,所知者少,執著又多,於是遇到非預期狀況,常有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我過去常以自己的看法當成是一個標準 (期望狀態),聽到別人不合此標準者,就有不認同、不愉快的感受。隨著事後的反省與知識經驗的增加,包容性也就增加不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