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唇亡齒寒

    佛陀有天在阿拉維說法,謂:生命是不確定的,死亡是確定的,人總要面對死亡。大家要經常保持正念,察覺生命的實相;如同手持木棍或長矛面對敵人和危險有毒的動物時,不至於手足無措,對死亡有正念的人也會保持正念面對,因此會往生善界。

  • 文:信解出處:佛法看故事期數:397期2024年04月

佛法看故事 唇亡齒寒
/信解

 

        晉國和虢國j的中間,隔著一個虞國。有一次,晉國要去攻打虢國,向虞國去借路,晉國的國王怕虞國不肯答應。

        晉國的臣子荀息向國王獻計說:「你如果把那塊垂棘k的玉石,和那匹屈產l的馬,送給虞王,向他借路,他一定會答應的。」

        國王說:「垂棘的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的那匹馬,是我最好的一匹馬。如果虞國收了這兩件東西,仍不肯借路給我們,那時候怎麽辦?

        荀息說:「他如果不答應借路,一定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收了,也一定允許借路給我們了。他收下了那也不打緊。那塊玉石,那匹駿馬,只是暫時屬於他們罷了,最後還是會歸還我們的。把玉石放在虞國,只不過是把它從内室移到外室,把馬送给虞國,也只不過把牠從內馬圈關到外馬圈裡去罷了。要把玉石、駿馬拿回來,還是很容易

的!」

        國王聽了荀息的話,把禮物送給虞國,然後向虞王借路。虞王得了寶石和駿馬,立刻答應了晉國的要求。

        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宫之奇提出了抗議說:「這樣做是不對的!虢國是我們的鄰邦,和我們的關係,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連著。如果借路給晉國去攻打虢國,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還能夠保全嗎?萬萬不能允許!」

        虞王並没有採納宫之奇的意見。

        荀息帶了兵馬,立刻打下了虢國。過了三年,晉國果然又興兵去滅了虞國。荀息把從前送給虞王的寶石、駿馬,都拿了回來,還給國王。

        國王摸摸寶石,拍拍馬背,很得意地说:「玉石倒還是這一塊;不過,這一匹馬,老了些了,多長了幾顆牙齒啦!」m

        虞國的滅亡,就是為了貪眼前的小利,不考慮長遠利益的緣故!                  《呂氏春秋》

        1.虢:音ㄍㄨㄛˊ

        2.垂棘|地名。在今山西省,垂棘所產的玉石,很名貴。

        3.屈產|地名。在今山西省,以產馬著名。

        4.馬的牙齒,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多。

 

        此文說到唇與齒共相依存,比喻彼此關係密切,利害相關;因此,引申國與國之間在地緣或利害一致,喪其一則另一個亦受大害,甚至滅亡。猶如地球與人類的利害關係,亦是如此。工廠製造的煙霧,漫佈天空;排放的深色液體,染透了水的面目;嘈雜紛擾的聲音,以高分貝代替了自然的旋律。因此,抬眼處不見藍天白雲,只見灰濛濛一片;並且空氣污染,令人呼吸急促,支氣管裡有著清除不盡的痰阻塞著;耳聞的不是爵士樂,也不是鼓號,更不是交響曲,是辨別不出的紊亂,少了抑、揚、頓、挫,也沒有疾、徐、緩、歇的韻律。

        《寂靜的春天》細緻地描述: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時,大地陷入了奇怪的寂靜,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鳥兒不見了,農場母雞孵不出小雞,小豬養不大,蘋果樹結不出果子,人們生了怪病、小核在玩耍時突然倒下……。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在1962年出版。本書列舉了各地濫用殺蟲劑所造成的種種危害,促使美國於1972年禁將DDT用於農業上。

        目前,地球似乎病得更嚴重了,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膨脹、過度消費及城市化的加快是使生態惡化的主因。人類在短短兩三百年内,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幾億「益菌」,突變為善於破壞與污染自然生態環境的六十億「病菌」。然而享有良好環境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權,因此保護環境是人類的責任,也是各國政府的義務,更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關心與了解目前地球的處境,以作為拯救地球的行動力量。

        以世俗而言,有精神和物質,然佛法則説情識和塵相;也俗說物質會壞,精神常存,而佛法說塵相會空,情識多變化。不過,佛法於相謂有成、住、壞、空;於識謂會生、住、異、滅。可見佛法中於相上說空,是針對物質而言,所謂因緣生法,原無實體;而於識的法義,是依精神現象而說生與滅。所以,以法說空義,就理彰名,理寂名空,於理而有名目,相絕則一切皆空,就像是湛然虛空,虛空中若有,則不是湛然。所以,畢竟是空是相。(參考《休庵散抄》〈不空說〉)

        《法句經故事集》謂世間人多數是盲目的,只有少許的人明白正法。例如佛陀有天在阿拉維說法,謂:生命是不確定的,死亡是確定的,人總要面對死亡。大家要經常保持正念,察覺生命的實相;如同手持木棍或長矛面對敵人和危險有毒的動物時,不至於手足無措,對死亡有正念的人也會保持正念面對,因此會往生善界。

        很多人無法領會其中的法義,但十六歲的紡織女明白佛陀說的深意。有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明白紡織女證得初果的機緣已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維說法,紡織女也想前去聽法,但她父親急需一些紡織用的線軸,於是快速綁好線軸,想把線軸交給父親。

        佛陀知道這女孩一定在前往紡織機器之前來聽法,而不是離開紡織機之後來聽;而她的生命即將消失,往生何處仍不確定。當紡織女出現時,佛陀仔細注視她,當她發現佛陀注視她時,就放下籃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問她四個問題:

        「你從何處來?」

        「我不知道。」

        「你要往何處?」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嗎?」

        「我知道。」

        「你知道嗎?」

        「我不知道。」

        大眾聽她如此回答佛陀的問題,認為她對佛陀不恭敬。佛陀就問她的回答是什麼涵意?她說:世尊!既然你知道我從家裡來,你的第一個問題是問我的過去世是什麼?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二個問題是問我來世往生何處?我答:「我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問我知不知道有天會死?我答:「我知道。」最後的問題是問我何時會死?我答:「我不知道。」佛陀聽了她的解釋,稱讚她的說明,而她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也證得初果。

        然後,她前往紡織機的處所,到達時,她父親正坐在紡織機的座位上睡覺。這時,她父親突然醒來,不小心拉動紡織梭,結果紡織梭的頭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當場死亡,而往生兜率天。

        她父親傷心欲絕,淚流滿面,也明白生命無常,就去面見佛陀,請求允許他出家修行。不久之後,便證得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