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漫談 (一)

                                                                                                                             文/詹天賜

詹天賜教授小檔案: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副主任。教授課程包括:資料處理、資料庫管理、資訊技術導論、資訊系統分析與規劃、系統方法與管理、系統動態學、系統管理導論、生命系統與管理

一 、緣由

二年多前,元師傅要我到佛學院向師傅們介紹管理學,這對我而言,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在社會科學中,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域,它融合了許多其它學域的知識。以管理的對象而言, 主要包含了人與事, 就人的管理方面, 它包含了人的工作動機及行為等, 探討這些有關人的工作意識及行為的課題時, 需要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因此, 在組織行為的諸多領域中, 如激勵、溝通、領導等, 管理學常引用許多心理學家的觀點。此外, 人文主義的觀點, 也常出現在這些組織行為的領域之中。而有關人的結構問題, 管理主要在於探討組織的層次, 而社會學則廣泛的探討家庭、群體、組織、社會等不同層次, 因此, 管理在組織方面, 常會引用社會學家的觀點。

以事的管理而言, 一般的企業以利潤為導向, 因此生產及行銷管理亦須借助經濟學中的廠商及消費者行為方面的知識。此外, 為了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管理上需要很多的技術與方法, 因此數量方法及資訊技術成了解決許多管理問題常用的方法與工具。

在社會科學中, 管理學與教育學同為綜合學域。教育學有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許多知識皆來自不同的學域。管理學亦然, 它也融合許多其它學域的知識, 因此究竟有沒有所謂的管理專家, 也就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

管理本身的領域也極為廣泛,除了人力資源、財務會計、生產、行銷、組織與行為等五個傳統的領域之外,近年來又新增了資訊管理、科技管理、財務金融等領域。再加上以整合管理各領域知識的系統管理,管理知識可以算是「知也無涯」的綜合學域。要如何將這些知識介紹給出家或即將出家的師傅,確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面對這個問題,首先應考量的是這個課程的目的。宗教團體是個非營利組織,而非營利組織的目的,依杜拉克 (Drucker) 的說法在於改善人心。宗教團體的一個主要的目的與使命,即在於淨化人心,以出世的修養做入世的工作。對出家師傅而言,管理學是一門世間學,它是世人處理種種世間事的知識與經驗的結晶,因此如何增加一些管理知識,以增進入世工作的效果與效率,是首先要考量的問題。

幾經考量,在課程內容方面,選取了八個單元,包含管理思想的演進、計畫、控制、組織、組織行為 (溝通、激勵、領導)、學習與思維、管理領域的整體觀、管理文選等,並將這些單元的大綱,編成「管理學講義」,作為教材內容。其中學習與思維單元包含了學習理論、雙迴路學習、組織學習、管理與思想模式等內容;  而整體觀則包含了有關世界與人我的理論、瞭解整體的困難、整體思考、知識的整合等內容; 而管理文選則選取杜拉克、明茲伯格 (Mintzberg)、西蒙 (Simon)、及其它管理學者所提的一些重要的管理觀點。至於有關數量方法及資訊技術等內容,則排除在講義內容之外。

由於管理學是一門多元的學域,它存在許多不同的學派,各學派提供了不同的假設與觀點, 除了位居主流的程序學派之外,還有行為學派、計量學派、經驗學派、決策學派、系統學派、權變學派等。不同學者間對學派的分法雖有差異,但多元學派的存在性及其價值,則是管理學域的一個特性,這也顯示了管理學為一門綜合學域的特質。因此各單元的講義內容,採取較為多元的方式。以計畫單元為例,它雖然是管理程序學派的一個主要內涵,但其它學派對這個單元內容亦多所著墨,例如經驗學派、系統學派、決策學派等,均對此主題有不同的觀點與論述。故在取材方面,除了程序學派觀點之外,亦斟酌列舉其它學派的觀點,以求符合管理多元的特色。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發現在有限的時間裡,很難將這些課程內容作深入淺出的介紹,雖然力求以更多的例子來說明一些管理的概念,但由於個人學識的不足及時間的限制,一個學期下來,上課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去年讀師傅要我再向新一期佛學院師傅們介紹管理學時,經簡短討論後,即決定將這門課延長為一學年,以便有較充足的時間作較廣泛的介紹。一個學期下來,感覺上較能暢所欲言,也較有時間收集更多的實例作說明。

雜誌社恕師傅希望我能把上課的內容寫下來,我想採用漫談的方式來撰寫,應能以較輕鬆的方式來介紹一些基本的管理學內涵,因此擬以 <<管理漫談>> 為名來介紹,希望能作為管理學的一種入門知識。漫談的內容大致為課堂的內涵, 但也因為有較多的時間斟酌, 因此在內容上也作了一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