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現在,開創未來──給槍擊案受刑人的勉勵信

                                                                                                 文/南天僧

賴居士大德:
你我素昧平生,只因為我寫信鼓勵一位受刑居士,他和你在獄中認識,把信的內容和你分享,你因而有所感悟,承蒙擡舉,想和我結緣,希望為你開示佛法,並引領你進佛門。

來信中說,你以前經營餐廳,且喜園藝造景,因此還以種桂花,羅漢松等為副業,算得上是位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的平凡百姓。卻在去年四月間,因借錢給大X之虎,言明還錢日期,期限到時,對方非但不還,還三番兩次迫害你及你的家人、餐廳,甚至砸毀你的汽車,你在忍無可忍之下,找他理論,不幸造成槍枝走火,致大X之虎父子雙亡,鑄下無法彌補的傷害。雖身陷囹圄,得到應得的報應,仍自感罪業深重,每天心神不定。

看完信,我不禁再三歎息,也更加體認佛法戒定慧三學於世人無可替代的必要性。因為萬丈的紅塵,緣境變化莫測;更兼苦海洪深,波騰浪湧,沒有佛菩薩諸善知識等嫻熟的船師,操控佛法戒定慧三學的度船相度,不諳水性的凡夫,怎麼可能不沒頂呢?

古人說:「天不生仲尼(孔子),亙古如長夜。」那只是溢美之辭。如果改成「佛日不出世,亙古如長夜。」那才是實至名歸。因為孔孟的學說,最多只能讓人生天,不墮落三惡道,並不能使人了生脫死。佛法則不然,古德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佛法僧三寶住世,不僅能關閉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門,開人天路,更能使眾多學佛者出離三界六道,永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雖廣說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典,簡略的歸納,不外戒定慧三無漏學。戒能防非止惡,殺盜淫妄不生;定是制心一處,不使散亂、躁動;慧則是利用佛陀的道理方法,並依靠戒和定的力量,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認識問題、煩惱,然後予以化解。

假使你有學佛,有戒定慧的修養,這樁憾事或許不會發生,或者能減低傷害的程度。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雖然對方百般挑釁,你如果有戒律觀念,就不致於動刀動槍;雖然超過了忍耐的極限,有定的修養的話,就能做到冷靜、沉著,於亂中而不亂,不隨對方的節拍起舞,進一步用智慧分析利害得失,或報警處理,或請求保護,不魯莽行事。

這些道理其實都是放馬後炮,遺憾已經造成,再怎麼談預防之道都於事無補。好在你並沒有蓄意要殺人,而是在忍無可忍、失去理智、槍枝走火之下而誤殺,事後又生慚愧、後悔,才會心神不安。證明你還是一個有良心、有血性的漢子,敢做敢當,不推卸刑責。但是慚愧、後悔,除了讓良心遭受一次次的訶責、傷害和煎熬外,又有什麼助益呢?《大智度論》說:「不應作而作(指惡業),應作而不作(善業或學佛修行),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世界上沒有治療後悔的藥,唯有謹言慎行,透過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把缺失都改正過來,不再造作後悔的事──這些必須修學佛教的止觀,做五蘊(心)的調理,從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著手,使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才有機會。

儒家說:「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絕不只是安慰、卸責之辭,重要在知過能改。但是自造業、自受報,沒有他作我受、我作他受,或只作不受的道理。俗話也說:「吃人半斤,還人八兩。」這是不變的準則。佛教雖說:「縱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法句經卻說:「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又《觀藥王藥上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又說:「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佛教大乘經典)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上述諸罪都比殺人罪更重,是要墮落阿鼻地獄的,禮拜《觀藥王藥上經》裡的五十三佛都能懺除,何況殺人。由於功德無量,故緇門將五十三佛和《大寶積經》中另三十五佛輯成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虔誠禮拜,卓有感應。

也因此,我請了一部《禮佛大懺悔文》和你結緣,你如果對三寶有信心,肯對佛發露,懺悔罪業的話,可以虔誠禮拜,每一斷句一拜,總共二百多拜,然後迴向。如果一次拜不完,可用分期的方式,記得每一次休息之前都要迴向。除了求得心安之外,也求佛菩薩慈悲保佑、讓你有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當然,這只是在自己還沒辦法做得了主之前,藉佛力得到仰仗、依賴,及權充避風港而已。有了基礎之後,還是要「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漸漸的,業識才能清淨。

你一定會懷疑:「我犯下滔天大罪,國法不容,學佛修行,親近三寶有用嗎?遠水救得了近火嗎?」涅槃經裡有一個很有名的案例可供你參考,經中說,阿闍世王為圖謀王位,斷絕水、火、糧食,使父王餓死,還想殺母、害佛。其父頻婆娑羅王一死,阿闍世王成就兩大重罪,一者害父,二者殺害聖人,因其父證得須陀洹果,成五逆罪。不久,遍體生毒瘡,痛不可忍,藥石罔效。佛更記他下月必定墮入無間地獄受苦。他因其兄耆婆醫王的勸告,求見佛陀真誠懺悔,佛更慈悲廣為說法,以解開他的心結,他因而生信,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但毒瘡好了,也免除阿鼻地獄之苦,更能安享天年,終其一生護持三寶不遺餘力。可見發自真誠的懺悔,猶如熱湯,能融化罪業的堅冰;懺悔又如旭日,能使罪惡的朝露全消;又好比向閻羅王爭取待罪立功的機會。懺悔之力尚且如此,何況發菩提心,想學佛修行,想成佛成菩薩,其功德更是難以限量。

造了業,是不是就等著受報,每天活在恐懼當中?家師上白下雲老禪師說:我們眾生的業存在如來藏裡,是不按照順序排列的,也不是先做先報、後做後報;更不是重罪先報、輕罪後報;或者善先報、惡先報,而是遇著外面的緣力引發出來,才受報的。「如是因,如是果」是定律沒錯,但是有因沒緣是不可能成為果的,因此業報才有現報、生報、後報種種差別。只是大善大惡的因,力量較強、較易相應於緣境。其實不只是業,道也是如此,堅固的菩提種子,較容易為外緣引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永不退轉。

同樣是造作,人既然能造惡業,也就能行善,甚至學佛行道,一旦善的因、菩提種子比惡業多又大,遇緣引發的機會是不是更多?來生投生人道的機會就更多。加上今生努力行善、學佛修行來生就有善根、菩提種子,也一樣能修行。他日冤親債主來討報,沒學佛沒修養的人,必然是一命還一命,可能還多帶一點利息;有修養的人,則能重業輕報、輕業微報,不一定要以命抵命。如上所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又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有修養、有忍波羅蜜,對方想吵、想挑釁都不能如願。這種修養靠什麼而來?靠平常於佛法的薰習,及身口意的修行,五蘊(心)的調理而來。《涅槃經》也說:「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智慧當然還是從修養而來。

古人說:「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緬懷、懊惱過去,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編織、懼怕未來,則成杞人憂天、不切實際。有的人的一生儘是無盡的等待,過去造惡業,等著受惡報;若做了些微的善事,或自認福報不小,就夢想著有一天福報會來臨,天上會掉錢財下來給他;或是不試著去改變自己,只期待將來的環境、周遭的人與事有所改變,能遂自己的心意。那現在幹什麼呢?把每一個現在都糟蹋掉了。等待,只是在浪費生命,只是任由命運宰割、操控,讓手中的籌碼越來越少。

禪宗則講求「把握當下」,於任何的人與事當中,去做深入的認識、察覺,自有轉業成道、見菩提的機會。想了生脫死,出離苦海,就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管好自我,而不是去修理別人。家師說:「捨棄自我,無行可修;捨棄自我,毫無意義。」而人,長了兩隻眼睛,總是用來看或挑剔別人的過錯,卻沒有學會用一面觀照的鏡子,去反照自己的缺失,那都是在幫別人修行。結果呢,別人都成了佛菩薩了,自我依然還是凡夫眾生。改變、修理別人談何容易,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何時才改變得完?又憑什麼資格去改變別人,別人是否願意接受改變?改變自己則容易多了,因為這世上只有一個我。如果能淡化我,我的缺失如果越來越少的話,走到那裡,必定都是一片藍天,滿眼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