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道 - 慈悲心,喜捨行

                                                                                            文/佛劍分說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驚歎地說:「奇哉!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中佛陀肯定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可以明白宇宙萬物之真相,與諸佛同一解脫,本無差別,只因為無明,所以對事理產生妄想、顛倒、執著,由執著而生煩惱,因煩惱而遮障了原有的佛性,致佛性無法充分顯露。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皆得現前。從世尊的成正覺,可知佛教是「人成即佛成」之教化,而且三世諸佛皆於人間成佛,由此得知,我們都可以成佛!

佛陀一生的教育目的,全在於斷除我們的無明和對錯誤觀念的執著,使佛性顯現,證得同佛一般之妙智。如《如來藏經》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這確實給我們無比的希望與信心,原來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可以經過修道而廓然大悟,成就正覺,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我們也可以信佛所言、學佛所行、成佛所證。

學佛,要學習佛菩薩的慈悲為懷。我們在人群中生活,如果每天都能像佛菩薩一樣具有慈悲的心量,佛經有句話:「慈悲就是觀音」,今天你若表現出慈悲的形態,今天你就是觀世音菩薩。

還有一句話說:「喜捨名為勢至」。眾生需要什麼,我們能付出多少的力量,就盡量付出;我們能付出,而眾生能接受,這就是學習大勢至菩薩的精神。「大勢至」是勇猛的意思,擁有一分大勢至,有勇猛的毅力,才會有喜捨的善行。

能發大願、割捨物質的人,就如大勢至菩薩:能產生「勢至」的力量,亦即是大勢願力。所以說:「喜捨名為勢至,慈悲就是觀音」,有一分慈悲心、能幫助別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有一分勇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人生、為人群而付出力量、發揮願力,就是大勢至菩薩。

所以,每天我們都能成菩薩、時時刻刻都能成佛。有句話說:「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清淨,沒有貪、瞋、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受影響--不論外在的利誘,或是險惡的威脅,內心都不受其影響,這就叫做寧靜。

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藉著修行而獲得這份寧靜寂定的心境。五濁惡世動亂不定,佛陀教化世人,就抱持以寂靜仁愛的心來度一切眾生,不受五濁惡世所污染。我們若能修養寂靜安忍,不論在多惡劣、複雜的環境中,都能保持清淨的心境;那麼當下,我們就是釋迦牟尼佛了。

如果我們有一分平常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就是無量平等、三根普被,只要虔誠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阿彌陀佛接引至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提倡念佛。智慧高超的人,一心不亂,虔誠念阿彌陀佛,那麼,心淨則土淨;即使是一個根機愚劣的人念阿彌陀佛,心境也能平靜,得到依靠。所以「阿彌陀」代表平常心、平等心和無量的光明。

平時我們若能多培養慈悲心、喜捨心、寧靜心、平常心,則在日常生活中,哪一個時候不是佛?哪一個時刻不是菩薩呢?因此,我們要多多向佛菩薩看齊,抱持慈悲、喜捨之心,多多感恩,用深刻仔細的心思來觀察一切,日長月久,不斷累積智慧,就有成就佛菩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