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佛、皈依三寶

                                                                                                文/水月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而有先後次第之分,因為學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寶,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如同讀書求學,一定要註冊入學了,才能成為學校的學生一樣。

為何要學佛?主要是想了生脫死、出離苦海,甚至自度度他、成佛成菩薩。因為我們住的娑婆世界,意思叫「堪忍」,堪忍眾苦。這世上存在著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必須忍受,經典才說:「世間純是一大苦聚。」而厭苦欣樂,想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也是理想。依於經典的說法,唯有修學佛法的戒定慧,才有機會出離生死,乃至成佛成菩薩,所以要學佛。但是學佛也不是無師能自通,自己盲修瞎練就可以成就,必須皈依三寶,依止善知識受教。六祖惠能大師說:「空王佛以後,無師自通者,皆是天然外道。」

聽聞佛法後,對三寶產生信心,對學佛成佛建立起不可動搖的信念,立願成為三寶弟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至誠皈依,三寶賜為證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至心護持、供養三寶,做一個外護弟子。所謂:「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果然能一輩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必然諸悪莫作、眾善奉行,並能於日常生活中,發現處處都是佛法,時時有覺悟、體會的機緣,成佛成菩薩尚且不難,當然人天有份,不至於墮落三悪道。

佛者,覺悟的意思。如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自己覺悟證得解脫,不再受生死輪廻,再也沒有無明、迷惑、煩惱,是個大自在的人,大智慧者。進一步運用大慈悲教導、覺悟他人,使他人也能覺悟,證得生死的解脫。自覺、覺他雙方面都做到圓滿了,稱之為佛。由於福德、智慧無上,能為眾生做世出世間的大利益,故稱佛寶;又謂佛「譬如優曇花,時時乃一現。」薄福少善根的人,很難值遇的緣故,所以為寶。

法者,在這個娑婆世界,則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概括而論,就是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眾生指示出一條解脫六道輪廻的正確道路;又如慈航,運載眾生從生死苦海的此岸,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如世間財寶,能資助生命、脫離貧窮、飢渴寒熱。佛法更比世間財寶殊勝,不僅能使眾生脫離三塗的貧窮孤苦、水深火熱,給予人天的富足安樂,進一步還能得到出世的解脫之樂,故號為寶。

僧者和合眾,是指尊佛所制,割愛辭親、捨俗現出家相,住在寺廟僧團學佛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等,做一個專業的修行人,或者說淨業行人。自己學有所成,還能自利利他,代佛說法。所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因為佛已入滅,泥塑木雕的佛像又不會說話;佛法(經典)只是一些印刷品;全賴有成就的僧伽,將自己於佛法上修養所得到的成果、利益展現出來,去分享、回饋、教導其他的人,使他們同樣得到饒益。僧團中也有四雙八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的聖僧,及倒駕慈航、和光同塵的大菩薩示現的比丘、比丘尼,只是凡夫肉眼不識,只好當面錯過。像我輩出家日淺,尚浮沉於煩惱業海的,雖然也忝列僧數,畢竟只有僧寶的相,而無僧寶的內涵。

也因此,六祖惠能大師才把佛法僧三寶解釋為覺、正、淨,皈依三寶是為皈依覺正淨。而《大智度論》則說眾生如患病之人、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家師雲老禪師更別有見地,他說:「禮佛在追求菩提、禮法在修學般若、禮僧在尊重知識。」又說:「沒有般若,那來的菩提!」可見不修學佛法,是不可能出離生死、成佛成菩薩的。為什麼要尊重善知識,或者要皈依僧寶,以僧為良師益友呢?初學佛者,無人教導、提示,雖入佛法大海,想求般若寶藏,譬如撈針一般的困難,學到的,只是一些名相、表相、皮毛,便洋洋自得以為自己是佛菩薩了。經典才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先哲韓愈也說:「人非生而知者,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則其惑終不可解矣!」古人又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親近有修養的善知識,不知不覺,很自然的會受他的影響而同化。何況在修行的道路上遇上迷惑時,僧伽是個專業的修行人,於見地、修養上都有獨到的功夫,才有能力為學佛人指示迷津。

如僧人法達,未見六祖之前,雖然誦了三千部《法華經》,不知法義,為法華所轉,存著有所得的心,禮拜六祖頭不至地,被六祖訶責。後來六祖為他開示,他終於大悟,放下了執著,才真正做到了「心悟轉法華」。可見親近、依止善知識受教的重要性。

上面說學佛是為了要出生死苦等,可是有一問題:生不是很好嗎?活著好好的,有什麼苦可言,為什麼一定要了生脫死!因為有生必有老病死眾苦隨逐,所以經典才說:「此身是生老病死眾苦之宅。」經典中常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無常為什麼會引發苦乃至空!有一首無常偈說得很清楚:「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千方百計的營求,才得到榮華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可是好景不常,或盛極而衰、或得而復失、或勞燕分飛、及至生離死別,連一個想長命百歲、永享天倫之樂的小小希望都不能如願,無常大鬼悄悄來到,雖然不甘心、捨不得,還是得獨赴黃泉,一點都不自在,不能自己作主。最後兩眼一翻、兩腳一蹬,「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後不帶一文而去。」辛辛苦苦的追求了一輩子,以為財色名食睡都得到了,究竟得到了什麼?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結果是一無所得,兩手空空。

而在追求五欲的過程中,追求時是苦,得到後要維護它也是苦,得到後又失去更苦。縱然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正當臨命終時,回想短暫的一生,真如南柯一夢,後悔只做物欲的奴才,而不學佛修行,廣造眾善以積集往生的資糧,前途茫茫,命運未卜,更擔心失去寶貴的人身,內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本是生長在官宦書香世家,他的姑母是平邵王王妃,祖父是皇親國戚,又是康熙皇帝的親信,出掌江寧織造的肥缺,康熙幾次南巡,都由他祖父接待,榮華富貴到了極點。後來得罪了皇帝,被抄了家,變成一窮二白,從揮金如土,到窮困潦倒,像由天堂掉到地獄。他有感而發,寫出了這部曠世小說,訴說著如一場春夢般的紅樓富貴歲月。衛道之士只認為他不脫「誨淫」之嫌,那裡知道作者對無常、苦、空、無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與發現。書中有一首「好了歌」,不但具有警世意味,也發人深省,我把它更動了幾個字,讓學佛者更能得到好處。「世人都曉學佛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來將相今何在?荒塜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布施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出家好,唯有妻妾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修行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分析五欲,既是唯有苦、空、無常、無我,再探討生老病死為何是苦。人為了生活,得忍受流血流汗,風吹雨打太陽曬種種的苦,拼命的工作,才換來三餐溫飽。古人說:「長安居,大不易。」現在想在台灣謀生,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經濟蕭條、企業出走、工廠外移,加上金融海嘯,很多人失業,或休無薪假,沒錢過日子,沒錢繳貸款,銀行又逼的急,一時想不開而釀成家庭悲劇的,時有所聞。以前是只要肯做,就不怕沒飯吃,現在是想當牛,都沒有犂可拉。又;物價統統漲了,只有薪水不漲反跌。收入一直減少,而生活必需的配備卻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在台灣,幾乎每戶都有汽車、電腦、機車、電視、冰箱、洗衣機、冷氣機;手機則人手一隻。該繳納的帳單、費用一大堆,汽車、房屋貸款,大樓管理費,水、電、瓦斯費,手機通話費,所得稅,牌照、燃料稅,加油費,小孩的學費,外加健保、國民年金…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本來,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是每個人的夢想,而夢想卻越來越遠。房屋價格對勞工階級來說,早已是天價,省吃儉用半輩子,也只夠繳納一兩成的自備款,其餘的貸款只好用下半生漫長的時間償還。等而下之,還有連自備款都付不起,只能當無殼蝸牛,租屋而居。一份有限的薪水,要應付那麼多的開銷,當然寅吃卯糧,於是夫妻雙雙投入職場,孩子卻因無人照顧、管教,親子關係不但疏離了,有的更淪落為不良少年,製造社會問題,也讓父母在事業、家庭兩頭疲於奔命。

內憂不已,又有外患,如饑渴寒熱,蚊蠅蟑螂、毒蛇猛獸、火災、水災、颱風、地震、海嘯、盜賊、車禍、空難、戰爭……前些時候有毒奶粉、禽流感、SARS,現在又有索馬利亞海盜及豬流感,整個世界人心惶惶。生存,像是一場殘酷又永無休止的戰爭,什麼時候會彈盡糧絶、壯烈成仁,沒有人知道;卻又有預感,好像下一個倒楣的人就是我。

奮戰了一輩子,老了,退休了,正好可以頤養天年。當年忙著上班賺錢,總覺得每天都睡眠不足,現在可以睡到自然醒了。無奈天不從人願,很多老年人晚上都在數羊,或睜眼到天亮。又老了,髮白面皺,兩眼昏花,牙齒快掉光了,手腳也不聽使喚,好吃的食物咬不動,好玩的地方去不了,好看的東西看不清。舞台沒了,掌聲歇了,只剩回憶。常去的地方只有鄰近的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跟一些很老的朋友閒磕牙,提一提當年勇。卻每天都傳來令人震驚、害怕的消息:「老王昨天晚上過世了!」「獨居的小李死了兩三天,才被鄰居發現報警,昨天下午一大群的兒孫剛從台北趕回來….」「牛老哥今早…..」

人不可能永遠掛無事牌,偶而也會生病。生病了,才知道這個色身是苦的根源。什麼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都無心享受了。俗話說:「好漢就怕病來磨。」又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只區區一個牙痛就夠人受的了,遑論其他。有病看醫生,花錢消災,或挨個刀子消業都不要緊,現在有很多的病如中風、癌症、心肌梗塞…..幾乎一發病,就無藥可救,生病與死亡成了等號。報載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患了大腸癌不治死亡,只因他常常吃學校旁邊販賣的烤香腸,如此而已。古人又說:「久病無孝子。」久病不癒,親人照顧的不耐煩,避之唯恐不及,成了家庭的包袱,及不受歡迎的人物。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了。

每個人都怕死,而死的苦我們反而不熟悉,因為沒有死過,但是總見過親人死時的慘狀。據說將死的時候,一個人孤獨走陰間路,過奈何橋,所有的冤親債主都現出可怕的形狀,前來索命,臨死的人心懷恐懼,嚇出一身熱汗,故台灣有「流驚路汗」的俚語。經典則說:「臨命終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足見世俗人所謂「流驚路汗」的典故,並非無稽。

死時四大分散,如生龜剥殼,又像猴腦被人剖來生吃一般,這是身苦。和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自己這具臭皮囊永別,萬分不捨,別墅名車、財富地位種種,放不下又帶不走,這是心苦。苦中之苦,非死莫屬。

佛教並不否定世間有樂,而是因苦多樂少,才說世間是苦,為了貪求一丁點的樂,卻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實在不值得。而且快樂的時間容易過,痛苦的日子很難熬,但是我們凡夫卻以苦為樂,還樂此不疲。雖說厭苦欣樂、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和理想,還必須要知苦,知世間是苦,生老病死是苦,財色名食睡最後難免苦空無常無我,不迷戀才有可能學佛出離。何況經典也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知苦而後才能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在鹿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也是佛教的基本法。進一步再提昇為菩薩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知道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後,就可以開始付諸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