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 (上)

這個字大家看了有什麼想法?首先我可以肯定說:凡是認識中國字的人,沒有一個人認它是“對”的。請問在座有誰把它唸「對」的?誰都會把它唸「錯」!對不對?可是這有什麼意義?我們是禪修營,禪是講究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但我們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問題了。我再說一遍:「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有問題了。」不要忘了,我們是禪修營,不是佛學班!千萬不要把這當成拆字,因為我不是看相算命的,也不是拆字先生;所謂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我已經提示了:「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有問題了!」有誰開悟了舉手,我馬上叫我們的悅眾師敲鐘擂鼓!中國字本來就是這麼妙!如果你多用點心,即使一個字,也可以說其味無窮。這個「錯」字為什麼說錯?過去有錢,現在沒錢是不是錯?過去有錢,現在為什麼會沒有錢?我們如果多用一點點心,譬如──老和尚讀書:說是惜金,是不是就錯不了?!

這不是拿文字來做遊戲,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法中提到:「人是隨著業來這世上的,來到這世界就錯了。」可能你會說:「又不是我自己要來的!」我可肯定說:「是你自己要來的!」為什麼是你自己要來的?因為業是自己造作的,自己造作業的因,當然就要承受業的果,如果無始以來你從來沒有造業,那你根本就不會來到這世界,因為沒有業就不會成為六道眾生。所以說,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就錯了!可是有誰承認錯了?如果過得苦就怨天尤人,一旦過得好就認為那是自己的命好;如果是佛教徒甚而會認為「因為我過去做了很多布施供養功德,我有福報」,我告訴你,你還是錯了!如果真有那麼多的福德因緣,為什麼在人道而不在天道?各位上課的時候有沒有聽到:「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同時還要運用佛法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不去探討,或探討又不去化解,都是錯,探討還要能化解。

我們學佛常常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依賴,學佛剛開始必然會依賴,為什麼呢?依賴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是什麼?是他的道理方法,剛開始必然要依賴這些,就好像小孩子剛開始要依賴父母,可是小的時候依賴父母,到達某一種年齡為什麼自己就可以自立?甚至於還可以去開創前程?那學佛為什麼要耽於依賴?開始時依賴,長此依賴,甚至於依賴到臨終那一刻,還要人家幫你助念?為什麼學佛不能從依賴中慢慢成長呢?我跟門下出家弟子講過:「如果我死了,臨死的那個時候,假使有誰在那裡念阿彌陀佛,我一定起來甩他兩個耳光」!這話值得大家思考!學佛剛開始的確難免要依賴,可是不能永遠依賴,否則學佛幹什麼?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如果不能做到這一步,最多只是個佛教徒,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不曉得在座的各位有沒有看過《千佛山雜誌》,雜誌封面上就寫著「信佛 學佛 可以成佛」。如果你信佛、依賴佛,那永遠成不了佛。所以我常說,既為一個佛弟子,不要只是做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做一個學佛的人!

現在,我要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學佛不是學那些泥塑木雕的樣子。很多人強調一些表相,比如說打坐,模仿那個雕像,有的打坐這個樣(舉起一隻手),有的打坐這個樣(放掌),就是照那個雕像在表現,這那是學佛?是在學泥塑木雕的相!佛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佛”,是已經圓滿覺悟的人,憑什麼能夠圓滿覺悟?因為他的智慧圓滿了!我們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智慧不夠,很多事情智慧不夠做不到,甚至於有很多明知道而無可奈何,為什麼?還是智慧不夠!如果你的智慧圓滿了,那就如經典上所說的:「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因為學佛是學覺悟!我們談到人,頭一個就會想到,無明、迷惑的問題,尤其動不動就是無明無明;禪宗裡有一個公案說:「父母未生你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我可以告訴各位:答案就是無明!為什麼?“十二緣起法”一開始就是談“無明”!什麼是無明?就是不明瞭!所以佛法裡談到“無”字,我也順便提醒各位,“無”在經典裡很多地方,它不是說沒有。無是從“有”去認識、了解、發現,而後突破那個有,顯現另外一種或者是沒有傷害的、沒有缺失的結果,就稱之無;可是還有一個意思“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那就看你下的功夫,有的時候做得到,有的時候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無”字在佛法中是非常巧妙的文字,尤其在禪法裡面,譬如有公案說:「狗有沒有佛性?」有的說無、有的說有,那究竟狗有沒有佛性呢?如果說沒有佛性,則違背經義、違背佛陀的思想,為什麼?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怎麼會沒有佛性?如果說狗有佛性,牠為什麼去投畜生道?而不成為人或者成為天呢?所以公案裡就有一位老和尚回答說:「明知故犯!」其實這個話就是從“無”裡顯現的境界。我們人不也經常明知故犯嗎?明知道來到這個人世間要受苦受難,為什麼還是要來?當然也知道為什麼,尤其我們看看,做父親母親的,有的時候為了兒女心甘情願,再苦也不會埋怨,尤其是做母親的,面對苦她可以做到不以為苦,所以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菩薩?」我說:「菩薩就是媽媽。」很多人就罵我:「你太侮辱菩薩了!」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菩薩有因位上的菩薩,還有果位上的菩薩,若已經成就了果位上的菩薩,就不會是六道眾生中的人了,如果是因位上的菩薩?當然還是六道眾生裡的天或者人。

所以說,佛法不是給答案,假設提出一個問題,能夠以一個答案來回答,我敢說這個人不懂佛法!試舉一個簡單的算數問題,大家能不能告訴我一個肯定的答案?「一加一等於幾?」你們不要以為:「你在侮辱我們的智慧」不要這麼想喔!我剛開始再三的強調「我們是禪修營」,以世間法而言,一加一,有各種不同的內容,自然有各種不同的答案,這是可以肯定的;佛法卻是有問題沒有答案。佛法是,當一個問題生起,要去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及分析問題,並從中去發現問題,把問題搞清楚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答案了。如果用問與答的方式去學佛的話,我肯定告訴各位,最後的結論當然是:「唉!我的業障太重了!」此話怎講?我們看看,常常一個佛教徒,一個並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包括法師在內,當有了問題、煩惱,「唉!師父啊,我煩惱太多了,是不是業障太重了?」其實這話你要說它是還是不是?如果法師並不跟你說是或者不是,你說煩惱太多了怎麼辦?那個法師告訴你:「我教你一個辦法,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好的念」,的確你學會了,回到家裡拼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像很有效,煩惱都不起來?可是念久了,煩惱又冒出來了!你如果再去問師父:「師父,我照你的做,開頭有效,念久了還是一樣煩惱」;「那我告訴你,持一個咒語效果可能會比較大」。他就會教你一個咒語,好像如獲至寶,就回去結手印、念咒、觀想,配合身口意三業……「這個三密三業能夠相應,我的煩惱就沒有了」;結果剛開始做的確有效,可是日子一久,煩惱還是煩惱!如果你再去問這個師父,師父會再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去拜懺或者念經……」;如此這般你問他,他教你,到最後:「師父啊!實在沒有辦法,我還是煩惱」,這位師父就會回答我講的那句話:「唉!你的業障太重,我什麼都教你了!」這說明什麼?一開始我曾說:「面對問題,要去認識問題、研究分析,要去發現問題」;你說有煩惱,居然他不問你為什麼煩惱?然後就告訴你一個方式去消滅你的煩惱,這好像佛法就是武器,你的煩惱就是敵人,拿武器去把煩惱打掉,可能嗎?你所煩惱的問題還是存在!所以我說,佛法是當問題發生時,要面對問題,去認識問題,要去分析它、研究它,從中去發現、去體會,若能把這煩惱搞清楚了的話,那什麼方法都不需要了,你的煩惱也就都化解了。可是目前佛教界這種現象太普遍!

我說過學佛不是依賴,剛開始雖然依賴佛陀的道理方法,我們去學習,而後運用在現實生活裡。這幾天教各位如何在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運用止觀的方法,這都是把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裡,幫助我們怎麼去化解問題。尤其要提醒各位,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運用止觀的方法,產生的“非想”不止一個,因為想行建立間隔、用止觀的方法,它合乎邏輯學,為什麼?從你的第一個想,到產生第二個想,就不同於原有的第一個想,可能有很多很多不同於原有的想,都叫做“非想”,因為非的意思就是“不同於原有”,這個非不是一種否定。當我們有了許許多多的非想,接著你就必須要做比較,如果只有一個想,你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你有許多的非想沒有關係,去比較、而後選擇。選擇到某一些好的,再比較、再選擇,再比較、再選擇……直到最後,你選擇得到的就是你所要的。邏輯學不就是如此嗎?所以不要把佛法當成神話!佛法,肯定地告訴各位,是在你現實生活中,能用得上的才叫做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用不上的,那是宗教,是一個宗教徒的信仰,一種依賴,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