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3期 2009年12月刊
白雲老禪師常說:做個出家人,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
文/心虔
白雲老禪師常說:做個出家人,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因為,很多人常誤以為出家了,對世間的種種,好像都要遠離。應知道,佛法是以世間法為基礎,沒有世間法,談什麼佛法?佛法在世間法裡,是一種智慧,由智顯現出慧,而且是圓滿、有饒益性的。所以,智是慧的素材,慧必須要有智做為基礎,知識經驗愈豐富,能表現的慧就愈圓滿。然而,面對現實生活突如其來的當下,慌亂中,常是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如何將所學融入現實、運用在生活當中,於我們有實質上的益處?以現今熱門的管理學為例。當我們著手要做一件事時,為了要達成目標,首先從規劃開始、訂定計劃,並組織人員來執行,然而,這些人不會主動地去做,所以需要強有力的領導,領導者須不斷地掌握:事情做得對不對,有沒有做錯,隨時控管與考核是否符合計劃的目標。如果領導者帶錯了方向,後面的人仍會跟著去做,而且會認為是對的,所以,管理並非是容易的事。簡而言之,所謂管理,是影響部屬來完成組織的目標。
舉實際生活案例來說,佛研院學生的職事-行堂,可說是一項猶若服務生的簡單工作,只是服務的對象是眾法師,以及來寺裡的信眾及遊客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繁複的工作,準時讓眾人能於舒適的環境中,愉悅地享用餐點,是行堂努力的目標。雖然,盡心盡力地希望讓形形色色的「顧客們」都能滿意,可是,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負責人必須眼察四面、耳聽八方,面對千變萬化的各種狀況,要能處變不驚,並即刻下決定處理、調度。然而,面對組織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我,都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面對的事物,按照過往的經驗來解釋一切,同時以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去思考判斷。也由於人人自我意識的分別,當彼此作法不同時,便各執己見,總認為他人是錯的,而自己才是對的,而導致諸多的問題煩惱產生。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對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說種種不同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視其根機,知其心理,察其偏差,識其障礙,對症治病。總而言之,組織團隊每個人都不相同,負責人須依其能力、條件等的差別,給予不同的層級要求:做事就對、把事做對、做對的事、一次做對、每次做對、帶頭做對。事情該誰做、如何做,把它講清楚,絕不可以相同的方式或要求對待每個人。
簡言之,有的為埋頭苦幹型,對其強調效率、過程;有的則給予正確的方向、領導能力,提升其價值、強調成果的呈現。把握大原則與目標方向不變情況之下,在可容許的範圍內,放手讓成員自由發揮,使其從許多的小錯誤,累積知識經驗與團隊共識,甚而對領導人的信服。當帶領團隊時,一方面,管理不同的人朝相同的方向走,將事情做對。同時,需隨時留意成員們的狀況,適時給予稱讚,或付予使命感和管理權,甚而有時還要溝通、協調。另一方面,隨時去控管、了解各部門作業情況,太快、太慢或方向偏差了,工作流程是否順暢、資源是否有效被運用。基於各種不同角度、不同觀點、多元化且高瞻遠矚的視野格局,全方位深入認識、研究、分析,以作出周全圓滿之決策,是身為領導管理者應有的思維觀。無論如何,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包容他人的弱點,發揮組織潛能,使眾人能展現所長,願意共同努力完成目標,皆需管理或領導技巧,這也是為什麼要學管理。所以,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累積知識經驗、方法、技能,接納他人的意見觀點,提升因應環境、處理問題之能力,才有機會改變,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管理者。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佛和修行也是一樣的,其間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因為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所以,都是急不得,要像細水長流綿綿不斷地,一步步地穩紮穩打。從見聞上不斷地吸收知識經驗,學習道理方法,再加以深入研究、靜淨的思考,從認識瞭解而去發現些什麼,調理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在現實生活裡,表現為人處世的圓融灑脫,使之發揮成為饒益性的力量,這也就是所謂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