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節 - 佛教論孝道

                                                                                                       文/ 圓立

農曆三月初三,俗稱三日節,午齋時見著了大寮師費心準備的「潤餅捲」,知道清明將至。清明節是一個緬懷先人的時刻,尤其中國人向來最重慎終追遠,以往在家的時候,總會陪同家人前去掃墓,那是一個親族聚會的場合,許多久未謀面的親戚不約而同地在那出現,然後聊起各家近年來發生的大小事,去年此時,我大約也成了話題之一罷!

記得當初在電話那頭告訴母親說:「我決定出家了,希望爸媽能同意!」母親並未表示堅決的反對,只說她的心突然抽痛了一下,父親則氣得不想與我說話,其後又打了數次的電話,父親仍是不願接聽,只同母親說:「出了家就忘了家!」在溝通過程中,逐漸瞭解父母親的擔憂及疑慮所在,我盡己之力妥善處理只希望能安二老之心,並告之以師父上白下雲老禪師,是極重視孝道的,每逢生日,他老總是避不見面,斷食三日連續誦經、做功課迴向給父母。而師兄弟家中父母老病,若無人照料師父皆同意他們返回俗家照顧父母,爸媽也就知道出家的女兒依然是他們的小孩,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智光長者問佛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發菩提心。捨離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憐憫恩念情深。離別悲哀感動天地......云何嬈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受大苦惱。以是因緣出家菩薩,無慈無悲不利眾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具大慈悲。」

其實智光長者提出的,亦是許多人的疑問,一般人總以為出家人於孝道是有所虧損。事實上,佛教是極重視孝道的,如出家人要上報四重恩,其中就包含了「父母恩」,此外在《觀無量壽經》中佛陀告訴韋希提夫人,欲生極樂世界需修三種淨業,第一項便是孝養父母等業。

此外,於佛經中亦有許多關於慈孝的經句如《本事經》云:「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盡而不暫捨,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心地觀經》云:「依慈父悲母長養之恩,一切男女皆得安樂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忍辱經》云:「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此外,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世所尊的佛陀,也以身示現,在父親生病時親侍湯藥,父亡為其荷棺;其母往生天道,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等,在在處處顯示佛教是極重視孝道的。

至於世俗的孝道如《孟子‧離婁篇》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者、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二者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三者不聚無子,絕先祖祀。」或是五不孝者:「一、惰於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二、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三、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四、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五者、好勇鬥狠,以危父母者。」這於佛法中說是小孝,止於現世之孝。

那麼何謂大孝?試想無始以來,我們經歷了無央數的輪迴轉世,其間有多少眾生做過我們的父母?說不定身邊所接觸的任何眾生,就有我們的父母!

那麼捨俗出家,現人天師相的佛子應如何盡孝?雲老禪師於《白雲深處》一書中有言:「以慈、悲、喜、捨的心量,加上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養,即可普度眾生,饒益群命。」出家人面對廣大的眾生,有可能會遇到過去生的父母,若能在修養上下功夫,即可以告訴他們佛法,幫助他們解決困擾,甚而至度其到彼岸。雲老禪師說道:「度、即是為之解脫。眾生隨業,輪迴六道,若值人道之時,為之宣演佛法,去纏除縛,即能淨業見道;以至逕超三界,出離娑婆輪迴之苦,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則能完成無量功德,也就是化小孝而為大孝的最上殊勝行為!」

在唐代,有位師備禪師,父親以捕魚為業,後不慎落水而亡,師備因而發願出家,希望能回報父母恩。出家後苦行精進,食僅養身,從不奢求,更不敢起貪欲之心,後來發明大事,得證心印。不久,在睡夢中見到亡父,親耳聽到他父親說:「我兒出家,了明心地吾已得生天道,特來告訴你!」這就是報父母恩最好的證明,所以,出家佛子,為了父母,也為了自己,應時刻以道業為重,正勤精進地行於菩提道上,方不負出家之願,才有機會回報累世以來的父母恩。

出家佛子除了生養色身的父母外,師父是我們法身的父母,在長夜黯淡中啟以光明,資養色身,長養慧命,帶領我們出生死海。我想回報師恩最好的方式是,好好修養自己,至少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如法,讓信徒們對我們道場,對師父的教育失去信心。至少做到師父對常住眾的基本要求,「早晚二課欲參加,個人職事盡本份」,做個老實修行人。所以說出家佛子只要能好好修養自己即能回報父母恩及師恩。

回想小時候,家中經濟並非寬裕,父母總是自己省吃儉用,而盡力滿足兒女們的需求,用心栽培孩子,其中恩情點點滴滴,數說不盡,心中感念。自己雖已現出家相,慚愧修養未具,未能報父母恩,目前只能依賴著師父,期望自己能接引父母皈依三寶,親近師父這位大善知識,讓他們認識佛法,慢慢累積解決煩惱的能力,面對自己的生死問題,共同走上這離苦得樂的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