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教化--家風

    培養一個非常的人,荷擔非常的事業,必須運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圓成非常的結果;也就是對於無量無邊的眾生,貢獻無窮饒益的功德。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47期 2010年5月刊

《思路》一書中有謂:「培養一個非常的人,荷擔非常的事業,必須運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圓成非常的結果;也就是對於無量無邊的眾生,貢獻無窮饒益的功德。」

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建立叢林(禪林)制度以來,隨著時潮演化,各山各派,各具家風,無不是光釆榮耀,源遠流長;尤其是法淵血脈之中,廣接群倫,著實成就了不少龍象之材。

「千佛山」的開山立派,是師父奉師公(上虛下因老禪師)之命,在台灣所建立的道場,本著發揚原小廟(雷音寺)的家風,以繁衍宗下的繼承者。所標的家風,是依雷音寺所創者:

不管(計較義)人家對不對,
自己(家門義)一定要對;
做對了(共識義)是應該的,
做錯了(行修義)趕緊懺悔。

其中,所謂管,一般解釋有:主持、負責、顧慮、拘束或教導等含義,然而家風裡「管」的含義是計較;所以「不管人家對不對」的深意是不要去計較人家做的對不對。但是一般人的通病是:依《老禪師的話》(計量理論)謂:「以強烈的自我,而計量於人、於事,以至這個世界:說人,應該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最後,卻又應該也成不應該,不可以也是可以!說事,別人做,不應該做不好,必須克服困難;輪到自己,口口聲聲,不是不肯做好,實在困難太多,甚至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掩飾自己的無能。說世界,涉及利益的,他有權;涉及責任的,他無權;涉及義務的,他有藉口;似乎他就是上帝。」

生活中,處處可見到人的計較,例如師父常舉的一個例子:

幼稚園的老師,教幼兒算術:一加一等於二。幼兒不懂,反問:什麼是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老師手拿兩個蘋果說:這裡有蘋果,你看,一個蘋果,再加一個蘋果,就是一加一等於二。幼兒見了卻說:老師,我只要一個蘋果,我還要一把刀。如果老師聽了馬上去表現自我意識,計較幼兒:你這孩子,老師教你算術,你想到的就是吃。老師的心念中,很可能引發出「壞孩子、不聽話……」等評語;說不定會生氣,處罰孩子,甚至告訴家長,貶排孩子不好,缺少學習精神,將來……。就這樣,孩子為算術,惹來責罵或體罰;小小心靈中,說不定留下莫明的陰影;甚至,從此對算術產生「畏」的後遺症,或者更為嚴重的後果。如果老師不以計較的方式面對問題,而作如下的處理:小朋友!想吃蘋果嗎?好。老師先拿著水果刀,說:小朋友!這裡有兩個蘋果,如果吃掉了一個,你告訴老師,還會剩幾個呢?這時,無論小朋友如何作回答;老師都可以圓滿「教」的目的,同時小朋友在「吃」的誘惑下,必然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

又在一個團體裡,難免有人作如此的受想「我學的知識愈多,我就要做的比別人更多」,有這樣的計較心顯現時,該如何調理呢?如果是修行人,不妨思惟「我為什麼要修行?」難道不是為了「了生脫死」,成就羅漢、菩薩、佛嗎?《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十八章》謂:「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菩薩行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佛更是「智慧、覺悟」已圓滿至零缺點了。能常常如此作思惟,漸漸的就能做到不去計較,不起染著的心。人會不自在、計較、染著,乃是業力之所至,如何不為「業」的束縛而耽於惶恐,反而能面對問題,發現問題,以智慧的方法,從認知而深解,使問題化之於無形,這是修行者畢生的課題,也是「了生脫死」的行修問題。

所以,千佛山的家風:
不管人家對不對(不是捨棄他人),
自己一定要對(不是強調自己);
做對了是應該的(無所住心),
做錯了趕緊懺悔(提醒行者清淨識田)。

所謂“懺”是檢討,“悔”是改過。唯有虛心檢討,誠懇改過,才有業淨道顯,脫胎換骨的一天。祖師大德們說:「一個真正有道心、有修養的人,必定會認為別人都是對的,唯有自己才是錯的。」

千佛山,是個培養智慧的地方,是個修養覺悟的環境。我們走出了暖室,來到千佛山,原本就是心甘情願的,誰也不曾勉強;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意,既來之,則安之,除了各自領一份職務外,尚有出坡、誦經、上課、法會等瑣雜事,這不是吃苦,只是體驗、磨鍊罷了!

師父的教誨,多少道理與方法,多少警策與師吼,無不是希望弟子們「照顧任何時的起心動念,加以維護之。時刻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自以為是的時候,有否發現了些什麼?常記要面對自己,時刻作饒益的修為。」

雖然,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那只是平易的四句,人人都能理會得了;但是,一生中要想完全的做到,那就非常的不平凡,不容易了。況且師父常教誡門下子孫,參學朝禮,接待應酬,不論緇素外客,倘若有人問及「令師如何教法?」均以家風相告:「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所以,能以「家風」做為個人的行修圭臬,才真正是「千佛山人」。共勉之。